用例建模

用例建模
用例建模是需求工程的一种形式
用例建模是抽取和存档需求的不同和补充方法

 

典型的用例建模过程
   找出备选系统边界
   找出参与者
   找出用例
        -说明用例
        -识别主要附流
   迭代直到用例、参与者以及系统边界稳定下来

 

这些活动的输出是用例模型,该模型具有四个部分:
系统边界:说明正在建模系统的边界
参与者:人们或者使用系统的物件所扮演的角色
用例:参与者与系统交互的物件
关系:参与者与用例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用例模型为对象和类提供了基本来源,它是类建模的主要输入。这样,研发人员也就继承了需求分析师的成果。

 

 

系统边界
当你考虑构造系统时,第一件事情是确定系统的边界在哪儿。
系统边界是定义由谁或什么(即,参与者)使用系统,系统能够为哪些参与者提供什么特定利益(即,用例)。

 

 

参与者
参与者说明与系统直接交互时,一些外部实体采用的角色。它可以表示用户角色或者由其他系统或者硬件所扮演的角色,它触及系统边界。

为了识别参与者,需要考虑:
谁或者什么使用该系统?
交互中,它们扮演什么角色?
谁安装系统?
谁或者什么启动和关闭系统?
谁维护该系统?
与该系统交互的是什么其他系统?
谁从该系统获取信息,谁向系统提供信息?
什么事情发生在固定时间?

 

容易犯错的地方,提醒大家注意:
1、参与者表示人和事物同系统发生交互时所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特定的人和特定事务。
2、一个人或事物在与系统发生关系时,同时或不同时扮演多种角色。
3、每个参与者需要一个具有业务意义的简短名称。
4、系统、时间均可做为参与者。
5、参与者分为:
     第一参与者,触发用例
     第二参与者,用例被触发后,同用例进行交互

 

 

用例
用例是系统、子系统或类能够与外部参与者交互所执行的动作序列,包括各种序列以及出错序列的规格说明。

 

用例是参与者想要系统做的事情,它是特定参与者对于系统的“使用情况”:
用例总是由参与者开始
用例总是从参与者的角度来书写

 

识别用例的最好方法是从参与者列表开始,然后考虑每个参与者如何使用系统。
每个用例必须被赋予一个简短的、描述性的名称(动词短语),毕竟,用例描述的是正在做什么。

 

当你试图识别用例时,以下是有帮助的提问:
特定参与者系统提供什么功能?
系统存储和遍历信息吗?如果有,哪个参与者触发这个行为?
当系统改变状态时,会发生什么?通知的参与者是谁?
存在影响系统的外部事件吗?是谁通知系统有关这些事情的?
该系统同其他外部系统交互吗?
该系统产生报告吗?

 

关系
包括:依赖、泛化、关联。(另起一篇,专门详述)

posted @ 2010-10-20 13:22  面试宝典  阅读(64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