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软测试
软测试结束。让我说些什么好?所述端,或许不是结束!结果没降下来,它的意思是,有需要重新学习。
一、软考话痨
软考毕竟是有章可循。所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还是有一定的“对”和“错”的界限。
二个月的时间。有差点儿相同一个月的时间是供大家在一起供大家一起交流的。能够发现,不同的思维在交织。碰撞。当然另一些意想不到的人。出乎意料的让你又一次对待。
恍然大悟的是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深深的发现最炙手可热的知识竟然是年少无知的我浪费掉的专业课。也许应该庆幸,这提醒我:不论学习什么。既然花了时间就要拿出点效果,不要虚度光阴。
整个软考学习的过程,平心而论,是非常快乐和舒坦的于我而言。从计算机组成到编译原理;从数据结构到存储系统,到操作系统。从UML、数据流,数据库、到软件project设计;有面向过程的结构化设计,有面向数据结构的对象(OO)设计。不管如何,这些东西从硬件到软件。都在心里有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心里,梦里的一句话是:学习重在平时,知识点贵在理解。设计模式和ER图假设在平时就有所留心的话,针对软考来说还是有非常大胜算的。
对于设计模式学习,跟我们寻常代码量,业务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着平时不起眼的代码,事实上它跟设计模式的关系在不经意间自进化了。
二、复习时间和感受
|
内容 |
时间 |
感受 |
|
希赛视频 |
4月4日——4月15日 |
不太喜欢这个视频,看的有点粗。边看边记,影响没有太深。 从心里没有意识到视频对软考的作用。态度松懈。 |
|
电脑罢工 |
4月16——4月17日 |
着急修理电脑,遇到了问题,可是没有为接下来的软考复习规划。 |
|
希赛视频 |
4月18日——4月19日 |
对于软考,还是非常散漫的进行着。 |
|
试卷(08,09) |
4月20——4月21日 |
先做卷子。体验一下考点,为看书做准备,防止盲目。海量的看。 |
|
看书+讲课 |
4月22日——5月8日 |
端正态度:这是一次重要的学习。不不过一次考试。 期间有第一次作品展,突然意识到,须要给自己做一个软考的规划。
问题:软考剩下一个月时间。 复习任务得尽量往前赶,最重要的是要把效率提高。
学习方式: 1、看书。有的人是遍做题边看。看好多遍。 个人是再第一遍的时候非常努力的在看,假设有人认为累。建议不要採用这样的方式,假设你跟我一样。发现当中有意思的东西。吸引你,能够趁热打铁的在不把自己搞得非常疲惫的状态下看书。 我是一遍看完的。在看的时候喜欢写写画画,特别是一些逻辑非常强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数据结构等。 2、多跟人交流,组内,组外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3、分组讲课。听课之前一定要把书先看了,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跟大家交流,才会发现很多其它有价值的知识。 4、有事没事。在不影响自己的规划的前提下,多去趁其它小组的课,查漏补缺。注意。要有选择的性的去听,同一个内容听太多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
|
家长会+陪父母 |
5月9日——5月12日 |
忘掉了软考,全心计划着爸妈的行程。陪着他们转了转。 爸妈好不easy出来一次,不想以后。仅仅想如今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情。 在北京天安门,他们都非常高兴的,仅仅是差点我们就误了火车。在休闲谷,他们是第一次在室内赞赏南方的一些风景,游玩的非常满意;拍了好多相片,尽管爸爸一个劲的说不要拍了,可是还是非常开心的在配合我的拍照。 |
|
试卷(10,11)+看书+听课 |
5月13日——5月18日 |
这6天里本着考试的心态做卷子。让我受益匪浅。 从做第一套卷子開始。就对自己说:严格依照考试要求来做,从时间和态度上提早进入状态。 不足:试卷做完之后。没有及时做总结。 上午题:六天做了四套上午题。没有认真翻看课本。并且有些东西就自己给敷衍过去了。 下午题:開始抛弃了算法,可是在16号開始又纠正了态度,本着对每道题公平的原则,认真做了四道算法题(13,12,11)。 发现:11年之后的算法题是能够得分的;其次是。不要轻言放弃。 优点:平等对待每道题。 从開始就本着考试的心态做卷子,所以考前。考试的时候都没有不论什么的时间和考题难度的担忧。由于之前的经验告诉我。时间肯定够用。 考题难易程度,心里有个安排,先做自己有把握的;不确定的,难得后做。对每道题都不要放弃。平等对待。才不至于让某道题影响自己的心情。 |
|
研究生上课 |
5月19日——5月21日 |
心系软考,行动滞后。 看了一章“数据结构” 在被热气流充斥的路上、大讲堂。宾馆中度过3天。 |
|
试卷(13年5月) |
5月22日 |
看了看13年的上午题。恢复状态 1、软考中,我碰到了4.5道原题。 2、尽管仅仅是看。可是非常快找回了考试的状态。 |
|
进京赶考 |
5月23日 |
遵照米老师的指示:考前把不会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就是全会的。 |
|
软考进行时 |
5月24日 |
上午:有点小担忧,可是还是有信心的。 上午题,然我啼笑皆非,题不难,并且都是“熟识”,仅仅是自己平时总结不好。这下体现的淋漓尽致,仅仅记住了面孔(题目)。却不知道出自何处(答案)。 下午:轻松进考场 题有点小意外。可是合乎情理。 150分钟。一分钟不浪费的用了130分钟答完。 可是仿佛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的赶脚。
|
三、考后寄语:
借用软考前总指挥的一句话:本着学习的态度去学习。收获是最大的。
无论有没有第二次,软考的学习都是一次非常系统,非常给力的学习。对硬件,对编译,对数据库设计。对于软工等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对于软考资料:一本系统的软考书,一本试题足矣。详细那本软考书无所谓,就类似通用的那种蓝皮书即可。书一定要看多看,书看多,它的含义见。
版权声明:本文博客原创文章,博客,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