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度总结:与自己对话
搬运自洛谷博客,原发表时间:2024-12-27(实际写成:12-31)
\[\mathsf{那跑过去的昼夜\ \ 是孤独的修炼\qquad——\ 林俊杰《黑夜问白天》} \]
孤独而不孤独.
又来到写年度总结的时刻了。这一年无疑比去年更具故事的戏剧性与心境的跌宕起伏了。
被各种事件聚在一起搅和,高一上的结尾是匆促而纷乱的。我依然自认百分之百的竞赛生,却受颁了学校的学业奖学金(就是对文化课的表彰),还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崩坏的成绩,纯粹地演绎着滑稽的戏码。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结束了,忙里偷闲地上了几天数竞课后就踏上了前往重庆参加 THUWC/WC 的征途。
于是复附的三代人以及交附的同志终于在重庆大聚义了(fun fact:Y2hlbnlpa2Fp 本赛季在进队之前没有加训,因而我与他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一起集训是 CMO 培训)。THUWC 两天打的都与“好”毫不沾边,但意外地收获了一等奖,简直是天降的喜事;但 WC 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没有一处值得我满意或时时回忆的地方。
回到上海时已经临近过年了,也昭示着省选的临近,但 WC 的带来的种种憋屈只让我陷入了恶性循环。一个月的垂死挣扎虽付出了许多,没有不堪到使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其贬为一文不值,但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离 OI 省队差的实在是太远了:模拟赛中毫无正解能力,只是没有初步的思路就可以让我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在胡乱的思绪中结束一个颓废的上午。省选只是当时 OI 水平的一个简单投影,就算不失误也没有一丝一毫进队的希望了。这个悲伤而真实的开脱对我还是易于接受的;总而言之,OI 与我(彻底)无缘了……至少在我达到另一个可能的 bad ending 之前,我不愿再多看她任何一眼。
我想说之后三个月的文化课是乏善可陈的,与身边的各种人经历的这些那些才真正构成了我的回忆。高一的竞赛生涯已然只剩下余烬,灰暗而破碎;幸好希望还在,一切依然在欣欣向荣着。虽然生活只是简单的循环与寥寥的亮点,但毕竟我稳住了综合成绩,也渐渐感受到自己数竞水平的进步。最重要的是有你们一路的陪伴,与我水平相仿、切磋中共同进步、每天有聊不完的话题的 \(\mathcal{J,W,C}\),实力雄厚而生活中可爱的大神 \(\mathcal{X,F}\),和我的心态承重墙藏分哥,而那些记忆犹新的瞬间也不胜枚举:研学、城定、戏剧节……既然回归到平凡的生活,那就接受那些平凡的美好。这些回忆也许并不出彩。我想要将其比作暖流:它只是一直静静地在岸边漂过,在沿海生活的普通人也许一生都不会察觉其本体,但仍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增温增湿带来的宜人气候。
幸福地拥有着上述的点点滴滴,我也幻想着九月打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我确确实实长时间地浸淫在复杂的情绪中,不想在此处提起了;现在我想说,暑假的全力冲刺是对我数竞身份的完全确认。飞速攒满的一整本笔记与前十二次模拟考中有四次考到复附前十的成绩(约为进队的判定标准;其实是后来考得实在是太拿不出手),大大增加了我对水平的自信与对联赛成果的期许;与诸位学长更为熟悉了,得到了不少传授与鼓舞;认识了一些来我校外培的同学,感受到自己从初来乍到的高一升入高二后肩负的许多。在短短不到两个月中,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命运带我到此,而我不需过问。
真的很快就抵达了九月,而我也开始了真正的煎熬。联赛前一周我的状态除了糟糕外找不到其他形容词,而数工里欢乐的交流也只是那场近在天边的风暴的序曲与那次无可奈何的别离的铺垫。我也终于发现了真实的内心:我真的太不想仅在一个早晨之后就与朝夕相处的他们添上一层厚障壁。九月七日的黄昏,我按捺不住奔涌而出的情绪,哭了。那些脑海中鲜活的形象、动人的回忆,只在 24 小时后就将灰暗下来?太不甘心啊。彻底地感到悲伤,喷薄而出。
九月八日终于来了。此前属于我的一百天,我真的是数着日子过,只为了将未来寄托在短短的四个半小时上。清晨的阳光已足够毒辣,将焦急等候着的我晒得迷迷糊糊的(真实感受)。拿到一试卷,只管平常心做,出场时估分 \(7 \times 8+16+20=92\) 也足以稳下我的心态(幸好当时没人和我对答案,否则结果不堪设想)。吃下学长托付的巧克力,拿到二试卷,\(\text{AGCN}\) 的布局使身为几何苦手的我略有紧张。花了 15 分钟就写完 P1 并增加不少信心后,开 P2 并添出 \(BP \cap DQ\) 的我当即决定建系。虽然计算量并不小,且我习惯先在草稿纸上算完再誊写,但将胜算紧握在手里的感觉是无比安心的。于是正常情况下再做出 P3 就差不多了,而我还剩 90 分钟,相当有戏;前桌的几何神被 P1 硬控较久,此时答题纸仍没有要翻面的迹象。如此种种都使我能够不紧不慢地思考第三题。我向来是求稳的,想出构造及其验证后便直接写下;但分针毕竟快要转过顶点了,留给证明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我始终将所有列分为六类思考,发现取中间一行还可以扩展使其中一类多一些贡献后,最后一块拼图终于到来了。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终于赢了?再次确认思路无误后,轻松愉快地誊写,并检查前两题的过程,结束的铃声似乎也悦耳了起来——大抵我确实挺肤浅挺自我中心的罢。复写也没什么可多谈的,因我还算严谨的过程不需提心吊胆,最终 \((6 \times 8+16+20)+(40+40+50)\) 不出所料。
走出考场的我的确难掩喜悦,但现实永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即使当时我乐到足以忘忧,但我与他们(尤其是高三的那几个)确实在渐行渐远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铜牌了,他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却受到命运的反复捉弄,也终日扮演着小丑的形象……我真心地敬佩那个祝贺我进队的他;我完全没有那样的旷达胸怀。
无论如何,不久 CMO 培训(以下简记为省培)就开始了。
我栖息在数工。我喜爱复附的秋,冷静而富有哲思,校园内点染了金黄,气候凉爽、少有阴雨,棒球服一穿就是两个月;而数工是夏,置身其中的人们可以敞开心扉地交流,含着笑加入这场宏大的舞会,那些所谓的压力都来自做题红温破防的时刻,从未听闻一丝冷峻之语。相比行政班这样也许生来就有三六九等而渐渐冷漠的集体,数工更是精神的港湾:我们都期许着努力在深秋的那座城结出果实,因此并肩奔跑。但时光何其短暂,总有一天人们会天各一方;这指引着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也指引着一届届离开的他们回到这里,在闲暇之中倾情投入,构筑起学弟学妹们的未来。问思楼的天井承载了星河流转,十五个人六十天的欢笑与苦恼,全部凝结在这一隅。
我记得阳光明媚的苏州。由郡学继承而来的校园幽雅而美好,亭台楼阁与小山丘,午后的复附旅游团都逐一走过。但这里却成为了我心态的转折点:早晚各一次的限时训练使首次在外培训的我不堪重负,而场上的绝望与不堪入目的成绩,更使刚与母亲通完电话的我泪如雨下。但幸好同寝的藏分哥安慰了我——他一向乐观,是我的竞赛生涯中宛如白月光的存在。无论如何,几经转折后回到熟悉的上海,我考场上的心态整体都好了不少——放低期望,少想别人,做好自己。
我记得寒风凛冽的北京。踏入燕园,还没立稳脚跟就被学长热情地迎接,虽未能领取到西瓜味冰红茶,但几张数月未见的脸使我恍惚间回到了暑假的数工。初到北京,不熟地方,抵达的时机也欠佳使我错过了大部队,于是 day 0 的夜晚我只得在酒店房间内孤寂地复习笔记。第一天公式打法,先建系拿下 P1,再用我最爱的\(\Delta\)拿下 P2,中规中矩。第二天上来便折了 2h 在 P5 上,又因不会调和对 P7 毫无思路,考试临近尾声时终于发现 P6 的思路,但为时已晚,最终拿攀无可奈何。
但真正恐怖的绝非这一次折戟。之后一个月的我在所有考试的第二天中屡战屡败,无论是在第一天的胜利后拖累全局还是在第一天的失利后锁定败局。每一次无论过程如何,最终做不出的必定是数论。
为什么……??这魔咒如同怪兽般扼住了我的咽喉……直到 CMO。
在那之后,我来到了宁波——无论如何,它将是这段旅程的终点。奇怪的是这场大赛反而最为乏善可陈;也许只是因为我不愿回首罢了。第一天稳扎稳打地拿下两题,P3 不仅毫无思路而且仅有的断言还是个伪证。下午,我断定明天必然有一道相对标准的数论,于是将之前嚎房过的题目滚了一遍,还特别留意了李天勤二试模拟 P2。这一切纯粹是可笑的——与之完全相同的套路被照搬到了 P5;然而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夺去我时间的 P4。出场时的我大抵已经感到自己无缘金牌了,核对过程、争分只是无助的挣扎;还要快马加鞭赶场去考 NOIP。而后者只是印证我大脑空虚只剩暴力这一刻板印象罢了,没什么可谈。
十二月的第一天,金秋已逝,凛冬将至,看着我校齐刷刷的银牌,心情必然是沉重的。复附的省培战略又一次被否定了;一切我们所殷殷期盼的,除了一席犹如保底的集训队带来些许安慰,几乎完全破灭了。我经历了九次大考(\(9 \times 2\) 个上午)的跌宕起伏,平日的刷题与笔记写满了一整本;相信大家(今年与去年的省队们)也一致地拼搏着,但结局却总是这样的一地鸡毛。关于 CMO 的失利我无法指出任何一个战略上的失误,于是只能从平淡处出发寻觅一些美好。之于我,省培已解除了一切功利性的目的,而纯粹地代表着我人生中一段美妙的旅程:进入省队,已然高于我的寻常发挥;而在过惯了就容易乏味的高中生活中经历这样一次独特的体验,实乃我的好运。复附数竞组,从学子,到学长,与老师,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形象,凝聚而成这样一个温暖的集体。这里一代代地演绎着那出没于潜移默化中的细腻传承,从陈家豪老师口中的韩神,到我眼中 od 里那些五彩缤纷的爱心,我们确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即使被命运一次次地击败,也要放声歌唱。为后来者铺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因此我始终怀有这样的信念与期待:复附数竞的银河战舰将不再折戟。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