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需求分析的一种量化泵

这种方法也许有效,也许无效,记录一下。

graph TD subgraph "阶段1" A1["分析目标用户的使用路径"] A2["找到假设的用户痛点,找到假设的用户"] A3["编写 Demo"] A4["观察目标用户对 Demo 的价值判断"] A5["如果价值不那么痛,回到2"] A1-->A2-->A3-->A4-->A5 A5-->|"价值不足"|A2 end subgraph "阶段2" B1["量化计算目标用户痛点的价值"] B2["放大目标用户到目标用户群,计算痛点价值放大量化数据"] B3["量化数据是否足够清晰?用户是否同意?"] B4["如果是,下一步,否则回到2,进一步细化"] B5["迭代 Demo,非线性的迭代改进,研发小循环"] B1-->B2-->B3-->B4-->B5 B4-->|"数据不清晰"|B2 B1-->|"无法修复通过阶段3"|A1 end subgraph "阶段3" C1["将放大的量化数据和 Demo 实验拿来和投资人谈"] C2["投资人是否两眼放光,投资"] C3["如果确实是,需求分析初步结束,开始干,否则回到需求分析阶段2"] C1-->C2-->C3 C3-->|"投资人不满意"|B1 end A5-->|"价值明确"|B1 B5-->C1
  • 需求分析循环阶段1
    1. 分析目标用户的使用路径
    2. 找到假设的用户痛点,找到假设的用户
    3. 编写 Demo
    4. 观察目标用户对 Demo 的价值判断
    5. 如果价值不那么痛,回到2
  • 需求分析循环阶段2
    1. 量化计算目标用户痛点的价值
    2. 放大目标用户到目标用户群,计算痛点价值放大量化数据
    3. 量化数据是否足够清晰?用户是否同意?
    4. 如果是,下一步,否则回到2,进一步细化
    5. 迭代 Demo,非线性的迭代改进,研发小循环(调整设计,开发,排错,验证数据,小规模放大)
  • 需求分析循环阶段3
    1. 将放大的量化数据和 Demo 实验拿来和投资人谈
    2. 投资人是否两眼放光,投资
    3. 如果确实是,需求分析初步结束,开始干,否则会到需求分析阶段2

Grok分析它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对这个“需求分析循环”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潜在问题或局限性。我将从逻辑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能的风险等方面逐步分析这个方法的问题。

  1. 需求分析循环阶段1的问题
    • “分析目标用户的使用路径”过于抽象
使用路径的定义和范围没有明确,可能导致分析过于主观或宽泛。不同的用户可能有不同的使用路径,如何确保分析覆盖主要场景?如果没有明确的方法论或工具支持,这一步容易流于表面。
    • “找到假设的用户痛点,找到假设的用户”逻辑不清
假设的用户痛点和假设的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是先有用户再找痛点,还是先有痛点再找用户?如果两者都是假设性的,缺乏数据或实地验证支持,可能会导致后续工作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
    • “编写 Demo”前的验证不足
在仅基于假设的情况下直接跳到编写 Demo,可能会浪费资源。如果假设的用户痛点不准确,Demo 的方向可能完全偏离实际需求。缺少前期的小规模用户访谈或调研环节,风险较高。
    • “如果价值不那么痛,回到2”的循环效率低
判断“价值不那么痛”过于依赖主观感受,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如果反复回到第2步,可能陷入无休止的试错循环,缺乏退出机制或调整策略。

  2. 需求分析循环阶段2的问题
    • “量化计算目标用户痛点的价值”操作难度大
用户痛点的价值如何量化?是用时间、金钱还是满意度来衡量?量化方法没有明确,可能导致数据不可靠或难以比较。此外,用户痛点的价值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如何处理?
    • “放大目标用户到目标用户群”假设过于乐观
从单个用户痛点放大到用户群,假设痛点具有普遍性。但如果目标用户群的特征不一致,痛点可能并不普适,放大后的量化数据会失真。
    • “量化数据是否足够清晰?用户是否同意?”标准模糊
“足够清晰”和“用户同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用户主动反馈,还是团队内部评估?如果用户意见不一致,如何决策?这一步容易陷入主观判断的陷阱。
    • “迭代 Demo,非线性迭代改进”缺乏结构化指导
非线性迭代听起来灵活,但没有明确迭代目标和优先级,可能导致开发团队疲于奔命,资源分散。研发小循环的“调整设计、开发、排错、验证数据、小规模放大”步骤繁琐,缺乏清晰的时间和成本控制。

  3. 需求分析循环阶段3的问题
    • “将放大的量化数据和 Demo 实验拿来和投资人谈”说服力存疑
投资人是否“两眼放光”高度依赖数据的可信度和 Demo 的表现力。如果前两阶段的量化数据不够严谨,或 Demo 未能直击市场痛点,投资人可能不会买账。此外,投资决策不仅看数据,还涉及市场趋势、团队能力等其他因素,这一阶段过于简化。
    • “如果确实是,需求分析初步结束”过于理想化
投资人同意投资并不意味着需求分析可以结束。市场需求可能随着时间变化,投资后的产品开发和用户反馈可能推翻之前的假设。需求分析应是持续过程,而非一次性完成。
    • “否则回到需求分析阶段2”缺乏退出机制
如果反复无法说服投资人,这个循环没有明确的终止条件,可能导致项目无限拖延,资源耗尽。缺乏对“是否值得继续”的评估机制。

  4. 整体方法的问题
    • 过于依赖假设驱动,验证不足
方法从头到尾以假设为核心,但对假设的验证环节较弱。如果初始假设错误,整个循环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 用户参与度低
虽然提到观察用户对 Demo 的反应和用户是否同意量化数据,但用户的深度参与(如共创、访谈)不足。用户痛点和价值的判断更多依赖团队内部推测,可能与真实需求脱节。
    • 缺乏风险管理和优先级排序
方法没有提到如何识别和应对风险,也没有明确的优先级框架。如果多个痛点同时存在,如何决定哪个更值得投入资源?
    • 时间和资源效率低
多次循环和反复迭代可能导致时间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目标和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小团队或初创公司可能难以承受这种试错成本。
    • 对投资人的关注过于结果导向
方法的最终目标似乎是取悦投资人,而非真正解决用户问题。这种导向可能导致产品设计偏离用户需求,转而迎合投资人的偏好。

  5. 改进建议
    • 增加前期验证环节
在阶段1编写 Demo 前,通过用户访谈、问卷或市场调研验证假设,减少资源浪费。
    • 明确量化标准和工具
在阶段2引入具体的量化方法(如 NPS、用户留存率、转化率),并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提高客观性。
    • 设置阶段性里程碑和退出机制
为每个阶段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时间限制,避免无限循环。如果多次失败,需评估是否放弃或调整方向。
    • 增强用户参与
将用户纳入需求分析的每个阶段,确保痛点和价值的判断更贴近实际需求。
    • 平衡用户需求与投资人期望
在阶段3与投资人沟通时,同时关注市场验证结果,而不仅仅是量化数据和 Demo 的展示效果。

总结
这个“需求分析循环”方法的核心思路——通过假设、验证和迭代逐步逼近用户需求——是合理的,但执行层面缺乏清晰的标准、验证机制和风险控制,导致效率低、方向易偏。如果能在假设验证、量化方法和用户参与上加以改进,这个方法会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你觉得这个分析是否符合你的预期?需要进一步探讨某个具体问题吗?

实际体验

我的感觉是,这么做只能说明了大家不信任,想要通过看着科学的方法找到最有价值(所谓ROI)去做,其实充满了彼此不信任,特别是对技术嗅觉的不信任,结果呢要么是先有观点再找证据,要么是证据是很难建立的。

没走大格局,只能这样搞,有大格局,有整体构架能力的,何至于这样零敲碎打。

posted @ 2025-03-26 21:53  ffl  阅读(3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