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小表驱动大表:

for(int i=5;.......)
{
    for(int j=1000;......)
    {}
}

1.1如果小的循环在外层,对于数据库连接来说就只连接5次,进行5000次操作,如果1000在外,则需要进行1000次数据库连接,从而浪费资源,增加消耗。这就是为什么要小表驱动大表。

1.2驱动表(小表)的连接字段无论建立没建立索引都需要全表扫描的被驱动表(大表)如果在连接字段建立了索引,则可以走索引。如果没有建立索引则也需要全表扫描。

1.3 两张表连接的情况

被驱动表的连接字段有索引:主键索引 对于驱动表中的每一条数据,到被驱动表的聚簇索引上寻找其对于的数据。 被驱动表的连接字段有索引:二级索引 对于驱动表上的每一条数据,到被驱动表的二次索引上寻找其对于的数据id,然后再根据数据id到聚簇索引上寻找对于的数据。 被驱动表的连接字段没有索引 对于驱动表上的每一条数据,都要到被驱动表上进行一次全表遍历,找到对应的数据。

1.4 join buffer的作用

就是针对被驱动表的连接字段没有索引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全表扫描,所以引入了join buffer内存缓冲区来对这个全表扫描过程进行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每次从t1表中取1条记录。而是在开始时用内存缓冲区join buffer将t1表全部装入内存,每次取t2表的1000条记录调入内存。然后,让t1表与t2表在内存的这一部分(t2表在内存的这一部分作为外层循环,t1表作为内层循环)通过双重for循环进行匹配,然后循环这个过程,直到t2表的10000条数据都调入内存一次(即需要十次IO调入)。

 

 

2.判断驱动表与非驱动表

1 LEFT JOIN 左连接,左边为驱动表,右边为被驱动表.

2 RIGHT JOIN 右连接,右边为驱动表,左边为被驱动表.

3 INNER JOIN 内连接, mysql会选择数据量比较小的表作为驱动表,大表作为被驱动表.

4 可通过EXPLANIN查看SQL语句的执行计划,EXPLANIN分析的第一行的表即是驱动表.

 

3.in和exists

区分in和exists主要是造成了驱动顺序的改变(这是性能变化的关键)

in小 exists大

in后面跟的是小表,exists后面跟的是大表。

如果是exists,那么以外层表为驱动表,先被访问,如果是IN,那么先执行子查询。所以IN适合于外表大而内表小的情况;EXISTS适合于外表小而内表大的情况。

 posted on 2022-07-30 17:42  小北呦  阅读(93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