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建立动态对接机制,打造敏捷响应的课程体系
为建设能快速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将以“三级能力·四阶载体”为核心,对现有课程进行系统性完善重构。该框架深度融合“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能力模块与“简单→模拟→真实→企业”四阶项目载体,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 “三级能力”模块:基础能力层聚焦通用技能与工匠精神;核心能力层立足工业互联网专项能力,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确保内容100%对接“1+X”认证标准;拓展能力层则通过综合实训项目,赋能学生的技术融合创新与职业迁移能力。
- “四阶载体”:依托四阶项目载体实现能力螺旋递进,形成“通识筑基→专项提质→创新拓维”的闭环培养体系,精准对接台州“456 产业集群”的岗位需求。
为固化课程标准动态对接机制,将与海尔等龙头企业共同组建2支常态化的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负责建立“产业技术雷达”监测制度,确保每年动态优化更新不低于20%的课程内容,推动课程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的精准对接。
2. 深化校企共建共享,打造多元协同的教学资源供应链
将联合产业、院校与数字技术等多方力量,打造一个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课程“供应链”。
-
建立校企共建资源机制:依托与海尔共建产业学院的经验,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课程标准。深度引入企业技改案例,计划出版3部活页式新形态教材 ,如《工业互联网实施案例集》,并确保每年动态增补不少于4个企业真实案例。
-
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数据采集、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等四大核心模块的教学任务,并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研修,促进产业技术向教学资源的持续转化。
建设开放共享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1个省级教学资源库,汇聚计划开发的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及虚拟现实(VR)等教学资源。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对库内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以支持教师的精准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 聚焦产业前沿,打造数据驱动的金课与双元评价机制
将以“金课”建设为抓手,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创新评价模式,建立数据支撑的质量持续改进闭环。
- 培育对接产业前沿的五类金课程:围绕工业互联网技术前沿,系统规划和培育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将企业真实生产线改造、社会服务等项目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来源。
- 实施企业主导的双元评价机制:建立企业主导的双元评价机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100%引入企业评价,且评价权重不低于50%,具体分解为项目交付质量(30%)与岗位适应性(20%)。
- 构建数据支撑的持续改进闭环:有效利用“云课堂”等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采集形成学情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双元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并为每年优化≥20%的课程内容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构建起“教学-评价-数据分析-持续改进”的闭环,最终赋能“岗课赛证”深度融通的高质量金课体系。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