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思路
一、聚焦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主动开展实践
- 尝试智能教学工具的深度应用
- 选取 1-2 款智能备课系统、作业批改工具或在线学习平台(如学科专用 AI 批改工具、学情分析平台),在日常教学中持续使用,记录工具如何帮你缩短备课时间、精准定位学生知识漏洞(如某类题型的错误率统计),以及如何根据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薄弱点设计专项练习)。
- 重点积累过程性资料:工具使用截图、学生成绩变化对比、课堂调整后的教学效果反馈(如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 设计个性化学习支持方案
-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利用 AI 学习分析平台(或自主设计的 Excel 数据模型),跟踪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数据、测验成绩等,为 3-5 名学生定制差异化学习路径(如给基础弱的学生推送基础微课,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任务)。
- 记录学生的反馈和进步数据(如某学生通过个性化推送内容,某知识点掌握率从 60% 提升到 90%),形成可复制的方法。
- 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 尝试 VR/AR 教学(如用 AR 软件演示物理实验、历史场景)、智能答疑工具(如让学生用 AI 助手解决课后疑问),或设计 AI 模拟实验课(如用编程模拟生物生长过程)。
- 记录课堂实施流程、学生的兴趣变化(如课堂提问次数增加)、学习效果(如相关知识点测试分数提升),总结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经验。
二、围绕 “新型教学空间”,推动建设与应用
- 参与智能教室的功能开发
- 若学校有智能教室(配备智能黑板、互动投影仪等),主动承担 1-2 节公开课,设计需要设备支持的互动环节(如用智能黑板的实时投票功能做课堂检测、用互动投影仪进行小组协作展示)。
- 记录设备使用场景、课堂效率变化(如传统课堂 vs 智能教室的时间分配对比)、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反馈。
- 主导创新实验室的实践活动
- 若学校有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教室等,组织学生开展短期项目(如用图形化编程制作简易机器人、完成 “智能垃圾分类” 主题的小发明),全程参与指导,记录学生的创意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
- 收集学生作品视频、过程性设计草图、项目成果展示(如校级展览反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 推动校园智能环境的应用落地
- 关注学校已有的智能设施(如智能图书馆、校园导航系统),设计如何将其与教学结合(如组织学生用智能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做阅读分析报告、利用校园导航系统开展地理方位认知课)。
- 记录活动设计思路、学生参与过程、对校园管理或教学的辅助作用(如学生通过分析借阅数据,提升信息筛选能力)。
三、针对 “AI 科创”,组织或指导相关活动
- 开发并实施人工智能课程
-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门短期 AI 课程(如 “小学生趣味编程入门”“初中生 AI 图像识别基础”),明确课程目标(如掌握 3 个基础编程模块)、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 + 过程表现)。
- 记录课程教案、学生作品(如编程小游戏、AI 绘画作品)、课程结束后的学生反馈(如对 AI 的兴趣提升)。
- 指导学生开展科创项目
- 带领学生团队完成一个 AI 相关的小项目(如制作智能浇水装置、用 AI 算法统计校园植物种类、开发简单的学习类小程序),跟踪项目从构思到实现的全过程:如何确定选题、解决技术难点(如编程逻辑错误)、分工协作等。
- 保存项目日志、技术调试记录、最终成果演示视频,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组织校内 AI 科创活动
- 策划校级人工智能竞赛、科普讲座或工作坊(如 “AI 创意赛”“机器人挑战赛”),记录活动筹备流程(如宣传方式、培训安排)、学生参与数据(如报名人数、作品数量)、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如某学生因活动立志报考计算机专业)。
四、关注 “其他创新场景”,挖掘特色实践
- 尝试 AI 在小众场景的应用:如用聊天机器人辅助语文作文批改(初步筛选语法错误)、设计 AI 驱动的语言学习活动(如用 AI 语音测评工具练习英语口语)、开发智能监考的简易方案(如用摄像头 + AI 软件监测考场纪律)。
- 重点记录这些场景的创新点(如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什么痛点)、实施效果(如作文批改效率提升 30%),形成差异化案例。
关键工作:积累 “案例素材包”
无论选择哪类实践,都要同步收集背景(为什么做)、实施步骤(怎么做的)、成果数据(效果如何)、经验总结(优缺点和改进方向),并配上图文资料(截图、照片、学生作品、数据图表),最终按文件要求整理成 2000-3000 字的完整案例。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