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活动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魏雄鹰老师在2025年安徽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做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专题报告。作为深度参与国家信息科技课标研制、主编浙教版信息科技教材的专家,魏老师结合浙江多年探索经验,从课程载体、学段设计、素养培养等维度,拆解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路径,更直面“课时有限”、“师资非专业”等现实挑战。让我们一起梳理这份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性的分享,看看如何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

一、信息科技课程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载体,已融入人工智能元素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信息科技成为独立国家课程,课时占比1%-3%(总课时9522节不变,新增课程面临时间有限的挑战),且在设计时已纳入人工智能教育因素:
1.显性内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第四学段(九年级)设“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跨学科主题学习包含“未来的智能场景”“畅想人工智能预测出行”“无人机”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主题;
2.隐性设计:课标有六条逻辑主线,其中“人工智能”为专属逻辑主线,可贯穿全学段;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在各学段目标设计时均以人工智能主线串联(如第一学段核心素养目标已隐含人工智能因素)。
案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课标组专家对人工智能逻辑主线有详细解读,明确其教育元素需覆盖1-4学段,而非仅局限于九年级的单一模块。

二、人工智能教育需分学段梯度推进,从概念到思维逐层深入

人工智能内容涵盖专业知识与广泛应用,中小学无法全覆盖,需按学段认知水平梯度设计:
小学阶段:以“概念认知”为主,让学生知晓“人工智能”等词汇,了解表面应用(如用设备拍摄识别花、人脸,知道“拍摄-分类-匹配”的简单过程),初步梳理归纳信息;
初中阶段:以“原理初步理解”为主,让学生知道万事万物在计算机中以“0和1”呈现,理解人工智能应用的底层数据逻辑;
高中阶段:以“原理探究与批判性思维”为主,让学生探究“0和1为何能区分小猫、小狗、人脸”等深层技术,反思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案例:浙江六年级信息科技课程设计“鸡兔同笼”算法学习时,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用‘头’做变量而非‘脚’”,不深入复杂原理;高中阶段则需结合算力、数据处理原理,分析算法背后的科学逻辑(如乘法与除法在计算机运算中的效率差异)。

三、人工智能教育需构建学科大概念,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人工智能教育核心目标是通过构建学科大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培养超越知识的核心素养(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围绕“人工智能”逻辑主线,梳理出“数据、算法、算力是人工智能三大技术基础”等学科大概念,学生需通过9-12年学习逐步理解(大概念与核心素养均需长期积累,非靠教学或考试速成);
素养培养需关注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知(如判断人工智能生成答案的可信度、理解课堂分析系统数据图表的背后逻辑)。
案例: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不局限于解题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发现:以“头”为变量时是乘法运算(可转化为计算机擅长的加法运算),以“脚”为变量时是除法运算(需转化为减法运算,数据量大时效率更低),以此渗透计算机科学原理,培养计算思维。

四、人工智能教育需多渠道并行实施,依托平台与资源支撑

人工智能教育需通过“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拔尖培养”三个层面并行推进,同时依赖数字化平台与配套资源:
1.国家课程层面: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落实人工智能逻辑主线,保证全体学生掌握核心基础知识与技能(如浙江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整合人工智能内容);
2.地方/校本课程层面:结合区域特色、社团活动、课后“三点半”服务,开展个性化人工智能教育(如特色智能场景实践);
3.拔尖培养层面:为人工智能人才打基础,开设针对性课程;
4.平台与资源:构建省级数字化平台(如浙江在省教育技术中心支持下,整合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学习的平台,含学生账号、个人空间、学办助手),配套实验器材等资源,保障学生上机学习机会。
案例:浙江的省级平台不仅供教师使用,还为学生提供专属学习空间,支持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整合学习,省级层面统一配置实验器材,保障基础教学需求。
五、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中不可替代,需坚守教育本质
人工智能虽能生成已知知识(基于已有知识按概率生成),且从“直接给答案”发展为“对话引导解题”,但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工智能的局限:仅能处理已知知识,生成结果需鉴别真伪;
教育的本质:面向未来,培养学生探索“人工智能未知的知识”,聚焦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
案例:人工智能可生成“鸡兔同笼”的解题步骤,但教师能引导学生思考“变量选择与计算机运算效率的关系”,培养学生超越已知答案的深层思维,体现教师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posted @ 2025-08-31 21:49  梁君牧  阅读(13)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