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设计)优化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和物理结构,并据此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管理要求和数据操作要求。
数据库特点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数据的收集、整理、组织和不断更新是数据库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结构(数据)设计和行为(处理)设计相结合
数据库设计方法
(1)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 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3) 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 数据库的基本知识
(5) 数据库设计技术
(6) 应用领域的知识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image]()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上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是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数据字典上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的,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的,在数据库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易于理解,易于更改,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E-R模型
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包括实体型、属性、联系的方法。
逻辑结构模型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数据模型的优化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也并不是规范化程序越高的关系就越优越。
物理结构设计
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主要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及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
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是关系模式选择存取方法以及设计关系、所有等数据库文件的物理存储结构。
关系模式存取方法选择
主要有索引方法和聚簇方法。
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1) 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2)确定系统配置
数据的载入和应用程序的调试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应该与数据库设计同时进行。
数据库的试运行
先输入小批量数据做调试用,待试运行基本合格后再大批量输入数据,逐步增加数据量,逐步完成运行评价,要做好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工作。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
(2)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3)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造;
(4)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