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国家经济地理》杂志的出版与发行。目前在这个领域还没有这样的杂志,我相信我们的杂志会给行业带来重要的改变力量。不同于普通财经类杂志的新闻特性,也不同于学术刊物的学术特征,我们的杂志试图在新闻性、专业性、可读性、学术性方面做到平衡,不论对地方政府、企业还是专家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选题方面,考虑到第一期需要界定行业理念,我们选择了最经济地理的题目——第四极,既能够从专业角度对整个中国区域经济进行梳理,定下未来杂志发展的基调,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唯一的缺憾是商业性不够,但第一期确实很难再商业性和杂志本身主题定位之间做到平衡。文笔方面,我的开篇文章尽量脱离写论文的词汇套路,增加一些感性和口号式的内容,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权衡。为了写这个,我也看了很多资料,把关于这一主题的新闻和材料都好好梳理了一下,受益匪浅。能通过自己参与创办的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由于杂志发行的缘故,在这里就不能贴出开篇文章的全部文字了,只把我写的开篇每部分的第一段贴在这里:

 

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探寻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我们正在经历中国经济版图上最伟大的合纵连横时代。梯度开发理论的纵深演绎、三大增长极格局的深刻演变、十二五规划的重磅实施,区域之间战略竞合日渐凸显,时势的演化将区域发展格局与名分之争推到了历史前台。面对国家战略新十年大幕开启,如何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聚焦第四极,探寻中国经济地理演进的历史拐点,掌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脉动。

国家战略下的区域瓶颈之

    从近三十年的时间尺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带动中部崛起,实行东西互动的总体战略。特别是近三年来,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逐渐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接连批复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无论是批复的数量还是速度,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如此众多数量的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不禁让人深思背后的原因。

。。。。。。。。。

 

中国经济版图的“精耕细作”时代

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日趋清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互动竞争成为“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伴随着“十二五”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两大战略的推行,中国经济版图正式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

 

决战第四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给了地方发展巨大的上升空间。每一次国家战略的出台,都激活了一片地区,促进各种要素聚集,打造出具有强大极化效应和辐射能力的引擎”———经济增长极。开放深圳,衍生出珠三角的盛世繁华;开发浦东,铸就了长三角的财富神话;建设滨海新区,成就了环渤海的腾飞梦想。

从珠江两岸的华灯霓彩到黄埔边上的摩天陆影,再到渤海之滨的贫富边界,隐喻了中国经济版图的时代变迁。这三大增长极不仅构建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骨架,而且互为犄角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核心地带。三者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程中,区域内部经过多年的磨合竞争,目前已经进入到地域分工明显、资源优势互补、产业联系密切、市场机制健全、企业协作完善的成熟阶段其强大的竞争力辐射力远远超过了全国其他城市群,对其他地区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

。。。。。。。。。。。。

精彩纷呈的“第四极”之争,谁主沉浮?

东北地区以“共和国长子”身份扛鼎中国的重工业根基;“通衢”之武汉构建了足以支撑起中部崛起的“中三角”格局;立志西部经济高地的成渝雄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有区域发展新秀之称的北部湾和海西承载了各自区域开放与合作的枢纽地位。这些地区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打造“第四极”的战略口号,承载了各自经济腾飞的梦想与守望。

尽管每个增长极的选择都意味着牺牲其他地区优先发展权利而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但隐含在“第四极”背后的巨大政治资源和经济利益,仍然让以“中原经济区”、“西三角”、“中三角”、北部湾经济区、大东北等为区域主体的“第四级”之争趋于白热在“国家增长极=项目+资金+政策”的区域恒等式影响之下,以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名份为特征的新一轮地区博弈已然展开,各种抢占先机舆论的“第四极”争夺战正在烽烟四起。

一场区域大变局的序幕缓缓拉开,无论“第四极”之争能否尘埃落定,我们都将有幸鉴证中国经济版图上最伟大的合纵连横时代!

 

posted on 2011-12-24 17:37  张进洁  阅读(56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