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看《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的第十三章“竞争、区位与战略”,这一章是波特写的,本来还想把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看一遍,但一看八百多页,实在是没时间看了,以后等有时间了一定要看一下。这本《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像个大杂烩一样,虽然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作者都很牛,但之间的连贯性有点。。。。跟不上,有点像会议论文集之类的。另外还买了一本《经济地理学指南》也是这种风格,但要基础一些。这两本书虽然名字朴实,但都是目前经济地理学领域比较经典的读物了,看完之后可以对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个系统的了解。下面是其中第三章的读书笔记:

 

集群是指那些即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在特定领域的地理集中。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已有文献对企业层面上的集群与企业竞争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未给予考虑。打造这种关系就可以将经济发展中区位的影响以及政府的作用弄过水落石出。

集群的存在表明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存在与该公司甚至产业的外部,存在于其经营单位所在的区位中。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确定公司战略的思考方式,把区位和集群参与看作企业成功的组成因素。

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公司及其相关机构,因共用性和互补性而形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群体。

集群的边界划定往往涉及程度问题,它是由产业间和各机构间最重要的联系和互补性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创造性过程。这些“溢出”的强度以及它们对生产率和创新的重要程度决定了集群的最终边界。

在没有威胁、没有恶性竞争而又不限制竞争的区域内,将一组公司和机构看成一个集群就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的机会。

由于集群的各个部分往往归属于不同的传统产业或者传统服务业类别,所以集群可能会变得模糊甚至难以辨认。

经理们一直很少从集群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管理学文献中很少将区位和企业行为联系起来考虑的一个反映。

集群的作用可以从区位对竞争和竞争优势的诸多影响中凸现出来。

早期认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在相对封闭的经济中它依赖于成本最小化。此时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此后的分析主要集中于由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但这种认识没有刻画真正的竞争。竞争是动态的,它有赖于创新和寻求战略上的差异。以下三种状况可以从根本上降低要素投入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全球经济而使投入供应增加;国际国内要素市场的运行效率提高;要素竞争的强度不断减小。而与客户、供应商和其它机构的密切联系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加速改进与创新的形成。

区位是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率尤其是生产率的增长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虽然合理的政治法律结构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投资及其引起的生产率增长提供了潜力条件,但只有当一个国家提高其微观经济能力时,生产率才会提高。

公司在一个区位参与竞争所能拥有的精益性和生产率受当地微观经济经营环境质量的强烈制约。商业环境的某些方面如道路系统、公司税率和法律体系,影响所有产业。这些经济条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对于发达经济甚至所有的经济体,商业环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通常是集群特性。集群内的企业在运营效果和战略类型方面更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采用四组相互关联的影响将区位对竞争所发生的效用模型化,该模型从图形上被形象的描述为菱形架构。集群虽然包含了菱形架构的一个方面,但它最能体现菱形构架四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者们一直都想用集聚经济来解释企业的集中。在解释集聚经济时,许多人强调由于接近投入品或接近市场而带来的成本最小化。然后由于市场技术和供应源的全球化,以及日益增加的流动性和较低的运输通讯成本,这些解释已无法立足。企业能够从任一区位获取投入品,并能以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供应国际市场。类似的,通常所说的城市化优势在解释竞争成功时也显得分量不够,因为许多城市区都具有经济高度集中现象。因此,今天的集聚经济似乎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转变。

集聚的处所日益表现为集群,而不是城市区或狭义的产业。许多集群优势有赖于外部经济或企业及各种产业间的溢出效应。

集群影响竞争和竞争优势的三种方式:首先是通过提高其成员企业或产业的静态生产率(获取专业化投入和雇员、获取信息和知识、互补性、接近机构和公共物品、激励和业绩衡量);其次是通过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导致其未来生产率的增长;再次是通过激励支持创新和扩张集群的新企业的形成。

集群代表了一种内在更有效率或效力的投入品组合的空间组织形式。

集群不仅增加了对专业化投入品的需求,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供给。集群所在的地区,其专业化人员、服务和零部件的可得性以及提供这些供给的实体数量通常都远远超过其他区位。

空间临近性、供应、技术联系以及能培育信任的人际关系和社区情结的存在,使集群内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更为便捷。

集群的各个部门是互相依赖的。

集群便于企业进行内部活动的业绩衡量。

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使各个企业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使各个企业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相互模仿和学习,节约企业创新成本;可形成较高效率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可促进企业之间增加相互信任感,节约交易成本;可通过竞争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总之,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以实现聚集经济。

集群内的企业往往更敏锐、更迅速的察觉到新的客户需求,并能从拥有客户信息和客户关系的企业集中受益。集群参与还提供了发现新技术、新操作工艺或交货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孤立企业面临着获取信息的高额成本和巨大障碍。

集群在判定创新需求和创新机会方面的潜在优势十分明显,同样集群在把这些机会转化为运营优势或战略优势方面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迅速反应的能力也很重要。

创新中所涉及的互补性从相邻的参与者那里较容易实现。

增强这些创新优势是发生在地理集群内部的绝对性压力——竞争性压力、隐现的压力以及持续不断的比照压力。

许多新公司都是在现存的聚群内,而不是在孤立的区位形成的。原因在于:首先,集群拥有较好的机遇信息可诱使企业进入,集群的存在本身就暗示着一个机会。

集群思想是企业家管理文献中缺失的一个重要部分。

区位和集群不仅对进出门槛有影响,而且对产业结构的许多其他方面也有较大的影响。

空间接近性显著影响着联系和交易成本。

由独立而又非正式联系着的企业和机构在空间上临近所组成的集群代表了市场和等级之间联系图谱中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形态。区位可以强有力的在市场和等级之间权衡取舍。

集群内部的社会结构起核心作用

集群的存在表明一个公司实现竞争优势的许多潜力在与公司甚至产业的外部。存在发育良好的集群对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

竞争性企业具有强烈的共区位倾向。

集群不紧影响企业获得运营效果的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对独特而非模仿的战略定位的选择能力。

在集群内经营可以大大增加获取独特竞争地位的机会。

接近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为以不同的方式组织价值链提供了灵活性。

集群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司区位选择的更为复杂的视角。

集群倾向于培育战略竞争,而非模仿和降价销售。

集群使运营的快速改进和生产率边界的扩展更为容易。

许多公司忽略了区位在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

首先,集群理论认为区位选择应该从总体上权衡生产率的潜力,而不仅仅是考虑投入成本或税收。

在一个既存的或发展着的集群中布局企业,常常能获得较低的总系统成本并大大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必须既要抓住分散区位活动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时还要利用集群优势。

集群通常能提供有利的创新环境。

这些理念表明,公司区位的选择并不是委派给运营部门的任务,而是公司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最后,由于全球竞争使传统的比较优势不再起作用,同时全球竞争使公司置于全球最佳对手的面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将他们的本部转移到更有活力的集群中去——经常是通过兼并使自己成为新区位的局内人。

沿着集群主线的多样化发展不仅能对公司自己的内部资产起到良好的杠杆放大作用,而且还能放大它们所获得的区位特殊资产的收益,比如供应商、研究中心和技能库。

新公司建立的地理格局表明了区位在企业家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企业、观念、技能、技术和需求在集群内的集中,新企业理念将会在此涌现。探讨企业家精神需要纳入区位因素。

集群分析必须和公司分析、产业分析一道成为竞争力评价的一部分。

竞争中无论哪一样增加,集群在生产率、灵活性和创新方面的收益都会随之增加。

对许多中小型企业组成的集群来说,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联合体来承担规模效应职能。

私营部门在集群升级中的作用:改善要素条件,如尽最大努力以增加训练有素的员工的供给,提高本地大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适用性,增加专业化物质基础设施的建造以及特定集群信息的供给。

现在大多数的贸易协会的功能太窄了,他们代表的是产业而不是集群。

集群是由在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互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系统。

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存在于企业之外,甚至存在于企业所属的狭义的产业之外。

集群理论揭示了公司所具有的“公共角色”。

地理和区位必将成为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我们需要重新确定公司战略的思考方式,把区位和集群参与看作是企业成功的组成因素。

posted on 2010-11-28 23:10  张进洁  阅读(90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