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篇文章讲过,刚入行的投放通常都会犯一个共同的错误:
只要觉得成本低,就买买买
接着,还会犯第二个错:
无脑怼计划
芝麻和西瓜
无脑怼计划,通常一是不知道优化是干嘛,二是觉得1+1+1+1+1=N。所以,新手还会有另一个并发症
喜欢捡芝麻
“芝麻计划”有几个特点:每天三五十个量、计划数量又多、今天成本5块明天50、3天就死了;这种芝麻计划难以管理、分析和维护,时间、精力利用的非常没有效率。
满地找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
这是巴菲特在遇见查理芒格之前的错误投资方法,捡烟蒂是捡不出几千亿美金市值的。
糟糕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可预见的结果,要学会捡西瓜
之前讲过信息流广告有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有的爆款计划能跑一年,有的爆款计划一天能获得几千上万的下载量。一个账户80%的消耗通常来自一条计划,一个产品80%的消耗通常来自一个需求。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几万倍,芝麻捡的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份量。
如何捡西瓜
我们优化师的价值无非是:解决量级和ROI的冲突
如何提高提高量级、降低成本,我的选择是这样的:
在固定出价范围内提升系统更多地潜在选择。
举个例子:
我把OCPX计划理解为一个“鱼塘”。
-
潜在受众大小、需求大小(池塘大小,鱼密度)
-
竞争力ecpm(渔网大小)
-
转化率(网孔大小)
-
最终转化量(鱼数量)
系统可捕捞的鱼越多,筛选掉我们不需要的,能满足我们需求的鱼依然越多。
那么,提升系统的选择余地,可行的手段有
寻找体积、密度更大的鱼塘
提升渔网大小
修补网孔
为什么有的人计划能跑一年,为什么有的人计划成本很低,本质上都是,系统可选择的余地足够大。
我们上的每一条计划都要带着清晰的目的和科学的方法,要么是在寻找更大的鱼塘, 要么是提升渔网面积,要么是对比不同创意的点击率转化率等等。每一次动作,都是为了“把芝麻变西瓜”持续积累势能。
当然,个人能力、经验有限,这肯定不是最好的答案。如果你是新手,想要在投放上领先他人,在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前,首先要学会绕坑,动作要规范。捡西瓜并不难,因为大家心思都放在了捡芝麻上,你不妨把这个秘密分享给更多的人,不用怕他们来和你抢西瓜,因为大部分人见到了芝麻依然会去捡。
。。。。
最后,我打算发一波福利,给大家送三本书。是的,为了订阅数这次下血本了
分别是:
《定位》:我的启蒙读物,实际上我认为任何做广告的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比起实际的操作,营销思维更重要。
《购买按钮要用绿色的》:了解完整的广告投放流程、思路。内容直白有效,比如作者的观点“ 将最好的创意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广告创意”
《计算广告》:了解基本的算法逻辑,如果你对算法理解深刻,你会习惯于思考,在这个算法下,什么类型文案性价比最高,效果会相对比较好。为什么有的文案在这个平台能跑起来而在其他平台跑不起来。这书也是我最想推荐的,基本上送了同事每人一本,不过都被用来垫桌角了。。
规则是给建设性留言(提问、回答、疑惑、感想等非吹水内容)点赞第一的送全套三本,点赞前五的任选一本,包邮!截止日期本周五。
tips:现在的主流广告平台都慢慢在用OCPX,OCPX区别于CPX最大的不同是,针对不同流量不同出价,增强了很多小众、低LTV的产品出价竞争力,理论上任何产品都能投出爆款计划。细分流量的好处是能提升媒体的流量价格,所以未来广告平台的算法都会是OCPX,因此,理解OCPX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