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林毅夫、陈平,从学术、现实等多方面来分析,谁的价值高?

link

1,68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温是核弹级,他的理论可以概括成五个字“成本转嫁论”,非常精髓,深受启发,成本转嫁他国难以持续,他国愿不愿意倒不是主要问题,而是地缘政治、自然灾害,利益冲突和地区矛盾都很容易导致供应链的物理性断裂。

工业革命带来的是资产阶级地位的崛起,以资本为内核的社会运行模式。可资本的运行逻辑导致最终将异化人。人类用了几万年的时间进化成人,慢慢脱离动物性,开始建立农耕文明,进入城市,在进入以资本为内核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后,人类却不能主导自己,一切以资本为中心,和文明进程背道而驰,成为被资本推动的傀儡,所以人类要探索其它道路。

列宁哪个时代探索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 。由于时代环境不一样,技术发展情况不一样,每个时代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哪社会进步是不是有可能存在其他答案,比如: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成本转嫁论?

先下定论:未来一定会有人发现,成本转嫁论,就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把人类社会的运行成本转嫁给机器,最终获取无人化能力,当机器能够承担的社会运行成本越多,全社会创造和使用智械的能力就越强,最终会诞生能够承担战争成本转嫁的智械体系和能力。

未来这种国家的战争能力和潜力,就和工业文明打农业文明一样,无人化的智械文明打工业文明也会降维打击,摧枯拉朽。

以前,我要亲自去消灭你。

现在,我消灭你和你没有关系。

未来,我消灭你,和我也没有关系。



我们知道不管何种社会组织形式,终究逃不过私欲膨胀 ,始终是会进入冗余且低效的运行模式,私欲的膨胀和利益的存在会加速这个过程。而人类欲望又是难以满足的深渊,这对矛盾体,终究也会把人类带进深渊,而智械和算力的发展,可以让“算法程序公平”终结“私欲”,资本最终的发展归宿就是要汲取权力维持“资本”的生态地位,苏联以寡头僭越,从而解体终结,美国以央行破产,私有重组美联储为标志,也必以“藩镇割据 ”引发动荡而终结。


以国为单位的资本竞争一样可以推动社会前进,社会前进的动力解决了,但是人类社会的目的地是哪里?用什么形式实现?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以下技术,并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

大脑(半导体,编程语言,算力既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储存方式、调用方式、使用方式)

视觉(图形图像识别处理能力,AR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工具,图形库,光学技术) 备注:就像ue5,一个工具的诞生或者布局,影响好几个产业,而这些产业都跟生存弱相关,依然有资本加持和变现市场,这才是让产业和技术进步的原因,这就像用军费加持的计算机诞生逻辑。

动力(微型化、小型化的储能装置)

互动(万物互联技术、联通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联通信道安全技术,软件系统)

材料和应用,生物科技,基因技术(价格相对便宜,又能大规模使用的,制造材料,食物等等)。

这些技术的突破需要很高的成本,仅仅用一国的产出来负担,是很困难的,目前只有中美有希望,最终的终点,是“复制人类自己的能力,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替代人类自身的大部分工作”,这也是资本时代教会人们的逻辑,以此转嫁人类承担的成本和代价,才能正向推动人类进入探索新纬度的境界。从0.78型文明,进入①型文明,探索②型文明,并且这符合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客观规律,直接替代劳动,并以24小时持续生产的能力,克服原产业的多班轮流与人员更迭等等弊端,彻底释放产能,率先实施无人化方案的企业将会利用赢家通吃的市场规则变成行业内新的垄断阶级,新的垄断阶级将会倒逼社会形式变革(参考法国大革命 和资本发展归宿),以确保企业市场的存在,这不取决你愿不愿意,想不想做,技术的实现会带来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你不做,就是重演产业和国家被降维打击的过程,对于商品制造业的反垄断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客观上也击碎了某些新阶级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来源,所以反垄断也得分行业,通道不能关闭,大清关闭了科举,结局大家都能看见,拥抱无人化大生产才是正解,马福报的事有好有坏,我赞同马福报的国际竞争路线,不赞同马福报的资本构成和操作方式,走一步是领先,走两步是深渊,能力有限不能参与马邦德 东出黄四郎也算是一遗憾,但能做跟随的鸭子叫两声还是可以的,支持华为和阿里这种敢出海觅食的企业,而无人化生产能力就是出海觅食的基本能力,无人化的物流分拣和无人化手机生产线现在已经是他们的基本能力。


回到温教授做的很多工作评价,其实完全是把西方的话术重新解构和重新定义,在西方多年包装和有意愚昧他国的知识体系下,能脱离思维惯性和原有知识结构就很不容易。属于开创性工作,他让人们认识到重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经济问题表述词语和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句话:自己的后代得自己教,自己的知识理论得自己发展,并以自己的完整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用肤浅的不完整理论指导别国发展。

(比如:休克疗法 应该匹配美国抄底和注资,他只告诉你休克就行。自由市场得匹配国家机器对他国企业的打压、布局和禁运,他只告诉你自由市场即万能,只告诉你全球化和资源配置,却没告诉你美国优先的市场规则和成本转嫁,还有曾经苏联玩剩的主权有限论,被理查德哈斯包装成“新皿煮”等等)


林是实用主义,导弹级,通学者,灵活运用不拘一格,自成一派。



陈………新陈代谢论,讲真,我没看,因为经济不管怎么代谢,顶层都有一个不变的要素,就是货币。并且我不认为用“新陈代谢”来表达的理论,适合发展经济,原因是新陈代谢最终是排出体外的逻辑,而经济更迭是变更资源配置的逻辑。如果是以排出体外的逻辑搬迁和发展产业,来解释资本寻求价值洼地的客观逻辑,现象存在,但不正确,因为价值洼地是相对的,在不具备货币条件的时候,代谢排出,身体会走向虚弱。

相比陈、我还是比较喜欢他导师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倒是可以以物理学思维,研究非平衡态下的经济,内外能量如何交换,内外交换指标达到何种状态时,会形成新秩序,又会形成何种秩序,以此可指导经济负外部性的增减,这样的理论足以支撑对外开放,也不失为一大贡献,并且可以隐藏部分关键研究成果,指导他国如何开放发展经济,这会诞生超越自由市场的话语和理论知识,当然可以继续沿用自由市场这套逻辑,只是很多国家经历过这套东西,未来可能失效,因为这套指导理论是服务和匹配美国的主体条件的,不具备帝国主义思维和操作条件就会有副作用,自由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美元资本主导经济体系、长臂管辖权以及世行的软刀子下的。比如:你的投资被倾覆,最终打水漂,实际案例有乌克兰的马达西奇 收购案35亿美元,乌克兰农产品供应案15亿美元,这些都是没有主权有限论干预他国政治的能力导致的钱打水漂了。这时回头发展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市场理论,就很有必要了。

美利坚的问题大部分就是耗散结构形成的“藩镇割据”问题,理性的叫“交易”,感性的叫“卖”,美国面对的是反复售卖后的局面和现状,美国最终归属权应该是,世界的。也是目前美国局面的核心解法,是世界的可存,是一部分人的,会崩。这跟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样的“天下逻辑”,我属于“天下人的”所以我永存,元朝统治送蒙古,清统治送东北和自己,所以“美国是天下人的美国,他的问题就有解,美国是美国人的美国就无解”,“拜登”获得“藩镇”力量替换了“特朗普”,但还不是结局,可预见2024上演“特朗普”的回归,法国2022也会上演“特朗普”这类型的政治人物出现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也是特朗普会下台的原因,因为多次交易后内部结构和力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拜登想改变议案决定方式,完成“拜登时期的集权尝试”,从而实现“藩镇力量”的长期执政和推行政策,这很有可能导致出现以“特朗普这类人”为首的“争帝”候选人,获得“本国体内”力量支持,而出现的“清君侧”夺权运动 ,大戏第一幕“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美国正规军入京勤王”的戏已经演完,后续会持续上演后半段。

议案决定方式如果一变,优势方将一发不可收拾,会形成台湾民进党那种局面,届时“要么矛头对外”要么“清理异己”都不是什么好结局。


还有一个人,黄文政,他是为数不多对人口认知比较深刻的人,我也对人口有些许认知,仅供参考,篇幅有限,请自己延展。


1、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资本、人、生产资料,人是要素中最大的变量。举例:

(资本+火箭材料)*印度人=布朗运动弹。

(资本+火箭材料)*中国人=东风快递。


大概可以这么表达三者的关系以及总价值的量化关系。

((资本+生产资料)*人)*货币地位系数=总产出或活动价值。

在这个产出价值关系式或者叫活动价值关系式中,人是变量R,货币系数B、生产资料S、资本Z,都可以定义为常量。

货币系数可以参照第一硬通货(设为1)确定。

((Z+S)*R)*B=社会活动的产出价值,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几个社会现象。

例如:

美国卡车司机和中国卡车司机工作一样,但是由于货币地位B=1和B<1的不一样,所以一样的社会活动,价值只有他们的一部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人把问题只归结于体制问题是错的。

还能解释教育投入和人口问题,当Z、S、B三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育投入和人口素质,就是提升社会产出价值的关键,这可以让R更容易达到影响整体价值的临界值,却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匹配成本实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初中分流策略和赶人进制造业的措施也是错的。

(这里其实可以用微积分的无限接近但不相等的状态,不同的社会为什么成功的几率和人们的活动价值不一样,要怎么样去构建环境,才能让人更容易创造价值?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可以用数学思维把这方面的所有现象都表达出来,有时间和条件的可以研究试试,通过完善表达式 ,更加详细的表达和演示这些要素的关系,再通过一些演算和简化,可以变成规律。)

还能解释为什么要自建体系的问题,自建体系就是把货币地位B值变成1的过程,也解释了美国制裁一个国家为什么这个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哪个国家会短暂的进入b值接近零的状态,B值的构成和存在状态,我们还可以继续分解,B=K+z…,Z值也可以分解,比如研究建国后零资本的发展过程。直到囊括完各个领域,并解出优先级,并且代入数值和经济体模型,可以解出经济规律。


通过进一步发展这个关系式,还能用来量化资本的投资价值可能的总产出,以及在确定总产出以后,需要考察哪些因素,以确定资本项需要投入多少,才能实现总产出。

类似这个关系式要诞生200亿美金社会活动产出,要怎么把这些变动项变成常量,求出来

((z+s)*R)*B=200亿美金,首先确定B值,也就是最好是1的状态下,也就是美元计价的状态,所以你可能会投在美元体系内,然后考量生产资料是否具备条件,再确定团队和人,最后确定资本项。这也是美国长期外资投资规模世界第一的原因,因为资本要实现最大收益,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B=1,所有社会活动才能利益最大化。而关注B值变化状态就可以判定某国的投资价值,比如在B值稳定开始具备上升趋势开始接近1的时候,就是投资该国资产的最佳时机,这也算是高盛和摩根这个时候开始拓展投资渠道全资子公司的契机选择动机之一

这个关系式还需要发展,只具备初步表达部分关系的雏形,应该还存在1-2个关系式 ,组成的方程,因为还有一些关系没有表达出来,比如z和s的关系,现在的作用仅仅是用来辅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2、生产和消费,缺一不可,生产的价值只有在产品被消耗哪一刻才能印证,产出不被消费,生产和劳动将毫无意义,也无法具体量化价值,比较中美GDP毫无意义,因为GDP构成不一样,当本体具备用消费型GDP衡量经济发展的时候,体外能被调动的资源会数倍于本体,最有价值的网络都在手中,才会具备这种能力其中包括货币结算网络、虚拟互联网络、军事圈地能力、标准制定能力、能源网络、资本专利封地等等成体系的控制能力,用这些能力汲取超额收益完成经济转型是最终要走的路,曾经林有一句“消费经济是故意误导中国”这个判断在货币没有变成世界硬通货之前,这个论断是对的,但是,在逐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消费在未来必然占比会逐步上升,也是必然的选择,这也是我不太推崇林先生的原因,当然所处位置不一样,林先生很多话不好说的太直白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如果这句话加个“现阶段不适合”作为语境,会更加合适。


3、人口在王朝时代是竞争力,未来依然会是最大倚仗,并且人口将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逾越的制度性劣势,美国的税源和市场消费能力已经受限于人口,这个世界有且只有一个国家,具备印证和量化全世界生产力价值的能力,这是中国人口和体制赋予的全球唯一的最大优势和价值,未来要把优势显化挖掘出来。这非常值得研究,而不是用某些人的逻辑把最大的关键优势当成劣势,甚至自废“神功”。

中国一定要改变这一点,就是价值印证关系,未来的一切能量,都需要聚集到这一点上,改变这一点,从而彻底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被动局面。这不亚于一场不见消烟的战争,百年马拉松只是起点,成则囊括四海,文明延续,败则蜗居东亚,文明迷失,人口锐减。

如何实现这个能力呢?如何让这个能力发挥价值呢?中间需要一个媒介—货币。

举例:在越南的一个穷人,他制造了一个竹编箩筐,他付出了劳动,但是越南经济体不够发达,这些人的劳动产出和产品如果不被消费,就没有价值,因为换不来钱,只有拿去市场交易,但是交易只是第一步,如果他交易给一个中国的中间商或者采购商,价值并不能说完全印证量化完,因为如果没人使用,商人赚不到钱,交易就不可持续,也不可能规模化生产,劳动只能是短暂性获利,类似投机倒把并不能养家糊口,要可持续交易诞生价值这种社会活动才能存续、发展和工业化,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就可以给全世界劳动者提供产品价值变现场地,因为市场够大,需求够多样,也够丰富。

货币+分配,一个提供运行基础条件,一个维持市场规模,一直谈分配和人口就是要维持和扩大这个能力,让这个国家的市场成为独一无二的能力,这样世界各国的企业和资本就都得有求于你,因为世界是连通的,如果一个企业不做你这个市场,这个不做中国市场的企业所在国,有其他企业做中国这个市场,哪他的国内市场地位就会下降,甚至被对手吞并,以最大规模的市场吸引世界资本和产业入局。

他们没得选,只能入局,并且按照你的规则做事,货币+分配+人口的三要素,可以光明正大的完成绝地反击。要完成这种布局,军事能力、台湾问题、落后区域农村保障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和国产替代会成为关键 。

但是这个货币的形式有待探讨,我不推荐RMB,因为弊端很大很明显,这部分在其他答题中有,得自己翻,太长了。

zhihu.com/answer/222933

补充说明:没想到有这么多收藏,大家不要觉得我不认同某些观点就以为我的立场是抹黑或者贬低,恰恰相反,我认为应该大火,火在海外,火在留学生的专业里,火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我记得有一篇写过相对应的进口结构发展法的答案,比较详细的表达了为什么不认同的原因,还有关于货币,因为视野有限,不在层次内很多论述不一定完全符合未来的世界。仅供大家参考。


有感而发:

现在人们再回头看计算机的发展,美国二进制和苏联的三进制计算机发展,是否、与、或、非、的判定,如果是三进制,计算机的逻辑判定是不是有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是不是有可能更加类似人的思维逻辑,是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更快出现呢?

已赞同 1689​ 收起评论
分享
收藏 ​ 喜欢
收起
posted @ 2022-08-19 22:45  luoganttcc  阅读(6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