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绞拧,向死而生——读《沈从文的后半生:1949--1988》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不平凡时代的历史。

在夏日窗明几净的图书馆里,一本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使心里闷如厚云,叹气也是轻轻一声,从书页间滑落,脑中只有江上漂浮的帽帽船和漏雨的小屋里弓腰疾笔的是老人。

历史上有很多以个人生平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成功小说,然而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9--1988》却不是这样的小说,因为这里不管力透出出社会背景多令人心疼,它仍然是背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们熟知的这段历史下的人性。

     “没有人知道我是干嘛的,我自己知道”。后半生里他将自己的价值犹如自我绞拧般,挤出每一滴可用的汁液,有情,有爱的献给时代,哪怕时代无情,也对他无爱呢。

望风承旨,几乎是当时时人的特性;言而不醒,是沈从文的固执。1949年起是文人的浩劫,文学界陷入惶惶不可知的境地,“大悲无泪”,应该是文人的真实写照。当兼善天下和隐退山林都成为不可奢望,那些难以磨灭形踪的人都像出头鸟一样地暴露出来,成为猎枪里的火药中伤的目标,那个与张兆和适逢相会的浪漫乡下人沈从文被绑架,河边的翠翠也熄灭隐藏在笔尖。

 

  1949年始,当人人头顶着“革命”两个字,眼睛也完全被这两个字裹住了,手指却义愤填膺地指着沈从文。 “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沈从文这颗秀木不肯弯腰盲从于社会风向,要么全俯到地上任人踩踏,要么便是拦腰折断,这位年近50的思想者全然被孤立了!可怜的到底是沈从文,还是指着沈从文的这一群?

那年沈从文在家里自杀,“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所幸被家人发现,极端的精神痛苦和思想坚持使他进了精神病院,在死亡之后沉寂的思索中醒来,他对自己的总结是:把苦痛挣扎转化为悲悯的爱,在那个痛苦的精神世界里重新凝聚了一个自我,这个依凭小小力量在大浪中挣扎重建的自我,从绝望的最深处变为心境慈柔,带有犹如窖中烧制而出的温柔朴厚。

死是一个过程,在无限接近死亡之时,才领悟到“生”的意义,又活过来的人,或许更能活得下去。生命之所以从此变得坚韧,正是因为死了一遭,明白且放下不必计较的执念,心胸也就大了,再没什么东西能轻易打垮;活着的时间,便有了新的活着的方法,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沈从文的后半生的状态——向死而生。

曾雄心壮志的三十年写作生涯戛然而止后,他转而坚韧地继续从事物质文化史和文物研究。在这期间他奋力挤出自己每一滴有价值的汁液,可我们的祖国却像是一块明明干涸却不愿接受滋养的顽石,朝着红太阳依然热烈鼓舞,不管自己是否已经裂痕累累,再难修补,心疼!心酸啊!

 

   1950直至文革结束时期的文艺界,笔尖在没有了自由和生命力的奔流中,大多文人却也是真的“死”了,哪怕是一时跟着锣鼓写出迎合时代的宏大作品,在万万人的热闹过后,也惶惶而终,不知归处,那是一个现在看来有些癫狂的令人惋惜的时代——式微的文化,悲惨的文人。

   那个时代里,有一个老人,老舍先生,在北京太平湖公园由清晨坐到下午,最后选择用太平湖水来洗濯自己的屈辱和悲愤,生命归于沉寂,生花笔尖也随之不见,让我想起夕阳下被抢了车全身是伤的拖着长影的骆驼祥子,消失在原野的夜色中。

那个时代里,有一个罕见之人,郭沫若,从国民党到**党,在动荡的环境下也步步向前,正是因为他脚尖的方向是永远跟着时代吹的风的方向,在中国历史学和现代文化上,做出了及其罕见的成就,被评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但骨头却软了些,时间给了他一个“无耻文人”的称号。

那个时代里,有一个奇迹,浩然,是文革在十七年中唯一成长起来的作家,《艳阳天》等作品使他红极一时,晚年的他自评“我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一个有所贡献、受了伤的文艺战士”,他确实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背后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在党的指挥下支撑起空白的文革文学,文坛对他的争议甚嚣尘上。

那个时代里,有一群人,他们在那个年代如火如荼地战斗、追随,只是因为主体性的发挥难以合乎时代的需要,这样的人群,心理上一定存在着一块月蚀般的阴暗的空间,可他们,却是几万万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

幸而,沈从文比老舍柔韧,得以在其他领域做出无法估量的成就;

幸而,沈从文比郭沫若坚守,政治权利使郭沫若从锣鼓喧天中发热,而时间洪流使沈从文从历史中站起来;

幸而,沈从文比浩然顽固,不然我们何以从他身上看到时代和社会的强大力量,何以看到人性与时代的抗争;

幸而,沈从文比时人睿智,具有先见性,时代潮水奔涌,当所有人都在忙着喊标语、搞生产的时候,他明确知道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和迫切,弃笔从事文物研和物质文化史究。

 

平心而论,他至始至终都很柔弱,同他遭遇一般的文人也很多,但是在那个年代下仍能继续保存自身价值的不多所以我们铭记,所以我们缅怀。闭上眼,我能看见很多个沈从文。

是从小就能感受到书法、陶瓷和丝绸的美的乡下人,把爱变成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也是用这些爱,支撑了自己残破飘零的余生。

是在时代的锣鼓声下,站在平静的土地上的沈从文,世界庄严而锐利,他在老式油灯下,再读《史记》,向久远的历史借助支撑的力量,从寂寞里面长出“情”来,这种至深的对时代的爱,默默把他放入文化的长远传统延续的脉络上。

是捏着三个烧红的故事,却沉默,彻底沉默的沈从文。多次被抄家,与家人四处流离,夜晚难以保证睡眠,却仍像是灯油般熬着,在静夜中念叨着“得快一点……”。

是“不切实际”,有太多想法的沈从文,他觉得火烧眉毛的要紧事,却被别人看做不过尔尔,在屡遭挫折和冷眼后,以“忘我”来恢复自己,投入所有的力量来放下无益的内心苦痛,来做自己心里认为有益的事。

张新颖笔下的沈从文,该是沈从文自己心里想表达的沈从文,不完美,懂得自我批评,固执,奉献,容忍,具有远瞻性和奉献精神。我心中也有一个沈从文,从江上漂流而来,绞拧出自己最后一滴汁液,渗透入中国的文化界,供后起之秀,汲取精神,在不论贫瘠还是肥沃的土地上,使中国文学界和传统文化枝叶繁茂。

值得一说的是,这个世界最不可揣测也最神圣的是时间。时间的浪潮轰轰烈烈席卷一场,留下的可能是腐臭的尸体,也可能是耀眼的珍珠,更多的是当时随水流翻涌最快的沙子——可是这一切,都要到浪潮退入平静的茫茫时间之海中才能真正知晓。

时间留下了老舍,留下了浩然,也留下了郭沫若,那些缺乏主观能动性和正确价值观的盲从者,发出的声音很快便被淹没,毫无疑问,与沈从文渊源颇深的郭沫若也是一颗难得的珍珠,圆润有光泽,只是从某一面看,留有部分人不能接受的瑕疵。然而沈从文,在起落中打磨,在这未来的日子里,熠熠生辉,他怕是不在乎,但是回望过去的中国,中国人在乎,在乎他为中国青年人和中国文化的自我绞拧精神,以及向死而生心态。

 

姓    名: 罗钦玲                      院   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    级: 通信10303                  联系电话: 15608429479

电子邮箱: 552349117@qq.com           QQ号码: 552349117

 

posted @ 2016-05-06 11:38  青柠111  阅读(4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