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04 -- 如何应对“反正做不完,还不如不做了”的念头
做深圳大学编译原理的实验的时候,做到实验3,自顶向下的语法分析,就有点吃力。
感觉很多概念忘的差不多了。
内容又挺多的,感觉自己有点吃不消,怕一时半会赶不赢,交付不了客户。
压力大的时候,就想芦管了,唉,这样的习惯我也不知道好不好。
KIMI 告诉我
复习基础知识:重新看看编译原理教材中关于自底向上分析的章节,重点理解移入-归约分析的原理和归约表的构建方法。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多看一些例题,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理解。
分步进行:不要试图一次性把整个实验做完,先把归约表构建出来,然后再逐步实现分析过程。每完成一步,检查一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大的错误。
多调试:在实现分析过程的时候,多用一些简单的输入串进行调试,观察分析栈的变化,看看是否符合预期。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代码。
寻求帮助:如果实在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或者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解决方案。有时候,别人的一点提示就能帮你突破瓶颈。
道理我其实都懂的,我现在主要是不知道为啥自己会有一种想要放弃摆烂的念头,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想放弃了。
KIMI说:
时间压力与焦虑
你提到担心“一时半会赶不赢,交付不了客户”,这种时间压力会让人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到行动的动力。
当你觉得时间不够用,任务又很复杂时,就容易陷入“反正做不完,还不如不做了”的消极想法中。
解决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制定一个详细的任务计划。把实验分解成多个小任务,为每个任务分配具体的时间,这样可以让你更清晰地看到任务的进度,减少焦虑感。
同时,如果真的遇到时间不够的情况,也可以提前和客户沟通,说明情况,争取一些缓冲时间。
自我期望与完美主义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到完美。
但当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达不到预期的完美效果时,就会觉得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解决方法:
调整自己的期望,接受“不完美”也是正常的。
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错误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成长。
你可以告诉自己,只要尽力完成了实验,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不需要苛求完美。
解决方案,我感觉自己目前也不是很想芦管。
这样吧,我今天努力把实验做掉,哪怕做的很差,也尽力花时间做,而不是直接摆烂。
明天奖励自己和大学室友去吃一顿美式烤肉,然后再带他去宜家转一转,如果他愿意看电影,让他陪我去电影院看《F1 狂飙飞车》,我们选最好的 IMAX 的影院和座位。
踏马的!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