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手机的发射功率

5G手机的发射功率

来源 https://www.sohu.com/a/407309954_120124148

 

随着5G网络的建设,5G基站成本高,尤其是能耗大的问题已广为人知。

以中国移动为例,为了下行支持高速率,其2.6GHz的射频模块就要求64通道,最大320瓦发射功率。

而与基站通信的5G手机,由于和人体的接触过于密切,“辐射危害”的底线必须严防死守,因此只能戴着镣铐起舞,发射功率严格受限。

4G手机的发射功率,就被协议限制为最大23dBm(0.2瓦),这个功率虽说不大,但4G的主流频段(FDD 1800MHz)频率较低,传播损耗相对较小,用起来倒也问题不大。

5G的情况就复杂一些。

首先,5G主流的频段是3.5GHz,频率较高,传播路损大,穿透能力差,同时手机能力弱,发射功率小,因此上行容易成为系统瓶颈。

再者,5G以TDD模式为主,上下行是分时发送的。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下行容量,分给上行的时隙较少,约占30%左右。也就是说,TDD模式下的5G手机仅有30%的时间发送数据,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平均发射功率。

并且,5G的部署模式灵活,组网复杂。

在NSA模式下,5G和4G通过双连接的方式同时发送数据,一般5G为TDD模式,4G为FDD模式,如此一来,手机的发射功率应该为多大?

在SA模式下,5G不但能以TDD或者FDD单载波发射,还可以把这两种模式的载波聚合起来,和NSA的情况类似,手机就要在两个不同频段,TDD和FDD两种模式下同时发送数据,发射功率应该为多大呢?

另外,如果是5G的两个TDD载波聚合,手机发射功率又应该多大呢?

3GPP考虑地很周到,为终端定义了多个功率等级。

在Sub6G频谱上,功率等级3,大小为23dBm;功率等级2,大小为26dBm;功率等级1,理论上功率更大,目前还没有定义。

毫米波频段因频率高,传播特性和Sub6G不同,使用场景更多考虑固定接入或者非手机使用,标准为毫米波定义了4个功率等级,且对于辐射的指标限制较宽。

目前5G商用以Sub6G频段下的手机eMBB业务为主,下文将主要聚焦于此场景,针对主流的5G频段(如FDD n1,n3,n8等,TDD n41,n77,n78等),分六种类型来描述。

1.5G FDD (SA模式):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即23dBm;
2.5G TDD(SA模式):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2,即26dBm;
3.5G FDD + 5G TDD CA(SA模式):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即23dBm;
4.5G TDD + 5G TDD CA(SA模式):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即23dBm;
5.4G FDD + 5G TDD DC(NSA模式):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即23dBm;
6.4G TDD + 5G TDD DC(NSA模式):R15定义的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3,即23dBm,R16版本可支持的最大发射功率为等级2,即26dBm。

通过上述6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只要手机的工作模式出现FDD,则最大发射功率只能为23dBm,而在独立组网TDD模式下,或者非独立组网4G和5G都是TDD模式时,最大发射功率可以放宽到26dBm。

那么,协议为什么对TDD如此关爱?

众所周知,无线通信对人体所造成的电磁辐射是否有害,业界一直众说纷纭,但为了安全起见,手机发射功率必须严格限制。

目前,各个国家和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电磁辐射暴露健康标准,将手机的辐射严格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只要手机遵守这些标准,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这些健康标准都指向了一个指标:SAR,专门用于手机等便携通信设备近场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

SAR的全称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中文意为“比吸收率”。其定义为“人体的一部分组织,平均一秒钟时间会吸收多少手机发出的电磁波能量”,单位为W/kg。

中国的国标借鉴了欧洲的标准,明确规定:“任意10克生物组织、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平均比吸收率(SAR)值不得超过2.0W/kg”。

也就是说,这些标准评估的是一段时间内手机产生电磁辐射的平均值,短时间功率内高一点,但只要平均值不超标就问题不大。

如果在TDD模式和FDD模式最大发射功率均为23dBm,但FDD模式的手机是一直在发射功率的,而TDD模式的手机一般只有30%的时间发射功率,因此TDD的总体发射功率要比FDD小约5dB。

因此,给TDD模式的发射功率补偿3dB ,正是在满足SAR标准的前提下,拉齐TDD和FDD之间的差异,它们最终平均下来的发射功率都可达到23dBm。

 

===========

5G射频收发机的发射功率

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6620381

 

当设计4G或5G的Transceiver时,最基础的指标之一就是功率的大小了,Transceiver的输出功率应该达到多少才是合适的呢?下面我们来逐步分解。

1. 看协议——需求导入

1.1 最大输出功率

3GPP协议的TS38.101 [NR; User Equipment (UE)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rt 1: Range 1 Standalone] 中规定了用户终端的射频发送和接收的指标,其中在Table 6.2.1-1: UE Power Class中规定了UE的最大发送功率,在Release17里面,最大的输出功率为Class1=31dBm,另外还有class1.5=29dBm,class2=26dBm。

虽然n41要求输出功率很大,但实际上这个并不是针对手机类终端的要求,而是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时的要求。针对手机类终端最大的输出功率就是Class1.5=29dBm。

TS38.101 UE最大输出功率

注意,在这里规定的输出功率是针对UE整个终端来说的,以n41为例,最大输出功率是29dBm,通常在n41上会有上行2×2 MIMO的要求,那么平均到每个发送链路上,最大的输出功率就是: 29𝑑𝐵𝑚−3𝑑𝐵=26𝑑𝐵𝑚 ,也就是说单个天线口的输出功率最大为26dBm。

1.2 最小输出功率

在38.101中的章节6.3中规定了输出功率的动态范围:

UE最小输出功率

在上表中我们看到,对于带宽20MHz以内要求最小输出功率为-40dBm。带宽大于20MHz时,最小输出功率的要求随带宽而变化。

如,当BW=50MHz,SCS=15kHz时,要求的最小输出功率为:

𝑃𝑚𝑖𝑛=−40+10𝑙𝑜𝑔10(𝐵𝑊/20)=−40+10𝑙𝑜𝑔10(50/20)≈−40+3.98=−36.02𝑑𝐵𝑚

从上式中我们看到,当工作带宽增加到大于20MHz时,3GPP放宽了对最小输出功率的限制,功率可以大于-40dBm。

另外,考虑上行MIMO的场景,单射频发送链路的输出功率最小应该为: −40𝑑𝐵𝑚−3𝑑𝐵=−43𝑑𝐵𝑚

1.3 确定功率范围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上行2×2 MIMO的情况下,射频单链路的发射功率为: −43𝑑𝐵𝑚∼+26𝑑𝐵𝑚 。

在上行单天线的情况下,射频单链路的发射功率为: −40𝑑𝐵𝑚∼+23𝑑𝐵𝑚 。

按照这个范围是不是就可以确定Transceiver的指标了呢?

并不是,单纯的功率范围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输出功率跟我们的发送的波形、带宽、频段等都是相关的。终端是否符合3GPP规范,最终是以能否通过认证测试为准的,对于输出功率而言,我们还应该知道认证测试的测试项是如何测试的,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在TS38.521的章节6.2中有详细说明,在Table 6.2.1.4.1-1中列出了详细的测试环境配置项,其中包括工作温度、工作电压、工作频率、工作带宽、SCS、调制方式等。

TS38.521 UE输出功率测试配置

知道了详细的功率要求,下一步我们就可以进行指标的分解了,这里我们就按照QPSK波形@n28频段进行分析。

2. 指标分解

2.1 确定射频电路的架构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射频前端的集成度逐步提升,当前主流的5G射频前端解决方案是Phase7/7L和Phase5N,下面我们就以Phase5N为例进行设计。

首先,要理出射频架构图,方便我们后面进行分析:

射频发送链路架构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Transceiver的Tx Port到天线接插件的射频链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器件:

  • 功率放大器(PA)
  • 开关(Switch)
  • 滤波器(Filter)
  • 耦合器(Coupler)

在进行指标分解的时候,就需要从这几类器件的插损或增益入手,下面我们逐步分析。

2.2 功率放大器

国内外的RFFE厂商很多,对应的PA产品也很多,就5G PA而言,基本上都能达到如下指标:

𝐺𝑎𝑖𝑛𝑚𝑎𝑥=29𝑑𝐵,𝑃𝑟𝑎𝑡𝑒𝑑=29𝑑𝐵𝑚 ;

𝐺𝑎𝑖𝑛𝑚𝑖𝑛=20𝑑𝐵 ;

注意,这里的增益和最大输出功率是PA模组的输出端的指标,在PA模组内部的纯PA的增益和功率是要大于这个数值的,但经过开关后会有一定的插损,导致从整个模组来看增益和输出功率就没那么大了。

2.3 滤波器

对于滤波器,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和带内纹波,一般来说,不同频段的滤波器的插损和纹波是不同的,以Murata的滤波器为例,下图是Band28和Band1的滤波器的Tx特性:

滤波器的参数

在这里我们采用band28的数据,那对应的滤波器的参数就是:

𝐼𝐿=2.5𝑑𝐵,𝑅𝑖𝑝𝑝𝑙𝑒=2.2𝑑𝐵

2.4 天线切换开关

天线开关模组的内部包含很多个开关,这些开关可以工作在不同的频段上,但是通常他们在不同频段的特性也不相同。

一个典型的天线开关模组

在这里我们通常选取的天线开关模组的插损最大值,这里我们就以 𝐼𝐿=1.5𝑑𝐵 为准。

2.5 功率耦合器

为了能够精确的控制Tx的功率,一般会在靠近天线端口的位置放置一个功率耦合器,将Tx的功率耦合到Transceiver的观测链路,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功率控制的回路,就可以精确的控制Tx在天线端口的输出功率了。

一般来说,耦合器的插损很小,这里我们简单的以 𝐼𝐿=0.5𝑑𝐵 进行计算。

2.6 指标拆解

我们把射频的链路进行简化,就是如下这样:

Tx功率分解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天线端口的输出功率:

𝑇𝑥𝑃𝑜𝑤𝑒𝑟𝑎𝑛𝑡𝑒𝑛𝑛𝑎=𝑇𝑥𝑃𝑜𝑤𝑒𝑟𝑇𝑅+29𝑑𝐵−2.5𝑑𝐵−1.5𝑑𝐵−0.5𝑑𝐵

那么知道了天线口最大功率 23𝑑𝐵𝑚 ,对应的TR的最大输出功率就可以算出是:

𝑀𝑎𝑥𝑇𝑥𝑃𝑜𝑤𝑒𝑟𝑇𝑅=23𝑑𝐵𝑚+0.5+1.5+2.5−29=−1.5𝑑𝐵𝑚

TR的最小输出功率就是:

𝑀𝑖𝑛𝑇𝑥𝑃𝑜𝑤𝑒𝑟𝑇𝑅=−40𝑑𝐵𝑚+0.5+1.5+2.5−20=−55.5𝑑𝐵𝑚

这样TR输出功率就是: −55.5𝑑𝐵𝑚∼−1.5𝑑𝐵𝑚

考虑不同厂商、不同批次的器件存在差异性,另外还需要考虑高低温环境下的影响,因此一般需要预留一些余量,如果我们预留5dB的余量,那么TR的输出功率就应该是:

−60.5𝑑𝐵𝑚∼3.5𝑑𝐵𝑚

 

================ End

 

posted @ 2023-02-13 11:07  lsgxeva  阅读(524)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