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142585/answer/519889582
我不是脑神经专家,而且现代医学没有能力解释这个五羟色胺再摄取问题,但是,不知道原因不代表不能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治本。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困扰,很多人还受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折磨。面对抑郁和焦虑,很多朋友都束手无策。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
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有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
自动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举例:看到狗便产生恐惧,在看到狗与巩惧反应之间有一个想法是这狗会咬我,还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象。狗会咬我就是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
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臆测,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
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 例如:抑郁症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抱有偏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对事事都不如意,认为将来毫无希望。焦虑症则对现实中的威胁持有偏见,过份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对问题,只强调不利因素,而忽视有利因素。
常见的认知歪曲。
(1)主观臆想: 缺乏根据,主观武断推测。如某患者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会因此看不起她。
(2)一叶障目:置总体前后关系和背景不顾,只看细节或一时的表现而做出结论。如某学生一次考试中有一题答不出,事后一心只想着未答的那道题,并感到这场考试全都失败了。
(3)乱贴标签 :即片面的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例如某一患者将孩子学习不好归于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坏母亲"。
(4)非此即彼的绝对思想 :认为不白即黑,不好即坏,不能容错误,要求十全十美。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试未达到预定目标,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切都完了。
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支持每个自动思维的核心部分,类似于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们是指导和推动生活的动力。这些信念被人们认定是绝对的真理,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大多数人会维持比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
有心理苦恼的人多有负性的核心信念,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没有能力的”,那么在生活中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与此核心信念有关的某些信息,即使有积极的信息,他也倾向于消极解释,会持续相信和维护这一信念。
负向核心信念大多数和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关。与自动化思维不同的是,核心信念深藏在人的内心,不容易被清楚的表达,一般在治疗中和治疗师持续探询,才能了解。
认知失调
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都是由于认知失调产生的。这种认知失调,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在社会上经历的打击令自己无法做到变成内心中幻想的那个自己而产生的认知偏差。而随着成长的过程中干扰因素越来越多,自身离自己的既定目标越来越遥远,甚至看到了一些黑幕,使自己不再确信自身假定形象的正确性,就会变得迷茫,而在迷茫时又不知道如何开始新的生活。久而久之,伴随着创伤、打击各方面的社会因素,个体就越是迷茫,当认知失调到了一种不可调和阶段时,这种由于内外认知不匹配产生的精神压力将会大量消耗个体的脑部算力,使其崩溃。有的人会选择放纵自己,无休止的贷款消费、纵欲等等,而这种超前消费的尽头只会是更加严重的认知障碍,他们最终都会和一开始就走上强制维护假定形象的人一样的道路,而这种强制维护,只会使得自己越来越与社会、组织、团体脱节,变得愈加的偏执、痛苦,因为他们需要用各种手段维护自身假定形象的正确性,所以就会慢慢变得自闭,在客观自我明确事实,而主观自我却执迷不悟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和跟自己过不去的内耗之中,抑郁、反社会、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也就会慢慢的养成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疾病的本质,是脑部神经递质的输送机制改变,是神经的病变与坏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的生理病变。任何治疗手段都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的让患者痊愈,都只能通过心理引导和药物抑制使患者短暂而持续性的向社会组织靠拢,仅此而已。不过这种生理病变的诱因,主要还是由于基因决定的易病体质和社会的压力综合造成。这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内部投降所引起的复杂疾病体系。要正确认识心理疾病,我们不单要学习脑部科学和基因遗传学这种自然科学项目,还要学习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精神分析学、心理疾病病因学、心理咨询学等社会科学。心理疾病不是单一的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项目,它是一种贯穿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是仅次于哲学之后的一种泛科学学科。
================ End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