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2022-第四单元作业总结

面向对象2022-第四单元作业总结

架构设计:

本单元的任务是实现一个UML解析器,对UML类图,UML时序图,UML状态图进行解析,可以通过输入指令进行查询,并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验证能力。

考虑到助教所提供的官方代码已经实现了将输入转化为UmlElement元素,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输入的UMLELEMENT元素进行分类保存,使得查询时方便快捷。下面以作业的部分指令为例。

CLASS_SUBCLASS_COUNT classname              //输出直接继承classname的子类
CLASS_OPERATION_COUNT classname //输出classname的操作个数
CLASS_IMPLEMENT_INTERFACE_LIST classname //输出类的全部接口(包括间接实现)

对于CLASS_SUBCLASS_COUNTCLASS_OPERATION_COUNT,在MyClass类中设置存储sonClassoperation的容器即可。CLASS_IMPLEMENT_INTERFACE_LIST稍微有些麻烦,可以采用递归的思路实现,并且本次作业是输入后查询,即查询后内容不会改变,因此在计算完后可以将结果进行保留,从而在下次查询时直接输出。

 

本次作业的逻辑关系大体上分成三个类别,分别是类图,时序图,状态图。而进一步的细分,或者说类与类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_parent来判断,具体例子如下。

{"_parent":"AAAAAAF8pZCdQzQZZWk=","visibility":"package","name":"Class0","_type":"UMLClass","_id":"AAAAAAF8pZCdTTQaucw="}
{"_parent":"AAAAAAF8pZCdTTQaucw=","visibility":"private","name":"Operation0","_type":"UMLOperation","_id":"AAAAAAF8pZCdTTQbmVc="}

其中UMLOperation_parent指向的是UMLClass,故在类的逻辑建构时UMLOperation很可能作为UMLClass的属性存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可以作为本次作业架构的一个基本思路点,通过_parent已经可以完成本次作业类与类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而剩下的其它细节,则是怎么便于指令查询怎么来。

 

对于不同类别的UmlElement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类会进行灵魂的升华,比如UMLClass进化为举世无双的MyClass;有的类则隐姓埋名,好似UmlParameter蛰居于MyOperation的属性列表之中;有的类秉持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信念,诸如UmlGeneralization便只是告诉类和接口他们的父子关系,然后便在父子团圆时悄然离去,甚至还未接受父子道谢和感恩的一杯热茶;还有的类则被人冷眼相看,拒于门外,可否有人听到角落里传来UmlCollaborationUmlEndPoint的哭泣之音(本次作业可以规避这两个类的使用)。然而,还是有励志的故事在上演,不甘于沉寂的UmlAssociationUmlAssociationEnd始终怀揣着梦想。终于,在第三阶段新增了相应的有效性判断,从而获得了一席之地,可歌可泣,可歌可泣。

 

本次作业中还可能面对其它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说MyImplementation的代码行数超过500行,不妨回忆一下第三单元时我们抛出异常的情景,函数的主要内容都是在另一个类中实现,此处只有一行函数调用代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尽量的将内容分散到其他类中,使MyImplementation尽可能简洁。

    @Override
  public void checkForUml001() throws UmlRule001Exception {
      MyChecker.getComeChecker().checkForUml001(); //在另一个类中再次调用此函数
  }

 

四个单元中架构设计思维及OO方法理解的演进:

回忆起四个单元前,冬雪还未消散,风儿有些喧嚣,面向对象从草地里探出头来,呼唤着自己的昔日好友操作系统。那时的少年轻轻地捡起这两只神兽,踏上了不归之路。

预习阶段:面向对象理所应当。就是把可以叫出名字的东西命个名,宝剑是冒险者的装备,作为冒险者的属性,同时也作为装备的子类。

第一次作业:表达式的化简。或许难以让人想象,为了让电脑可以解析短短一行的表达式,需要用数百行的代码进行分析。类的关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出,表达式下面是相,项的下面是因子,某一类因子还可以被看成表达式,即表达式因子。基本因子也多而杂,有数字,幂次,三角函数,为了化简还需要让项之间尽可能的作出运算。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表达式,项,因子,这样的名词居然是有用的,我过去十多年做数学题的过程中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来面向对象真是神奇的语言。那时的面向对象难点主要是层次架构,好的架构可以让后期拓展相对顺利,坏则可能导致重构。这时我心中的面向对象稍微有些复杂了,有些层次关系并不是像武器装备那么明显。

第二次作业:让电梯跑起来。这一部分的层次架构可能有较大提升空间,不过这是在后期电梯功能扩展时才看出来的,为了避免重构的巨大工作量,我还是选择保持原来的架构。但这并不是说原来的架构就没有亮点,事实上,原来的架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简单。在楼层中装人,会按楼道的按钮,而电梯则会对自己所在楼层中发亮的按钮进行判断,选择适当的策略移动。不过这样做在后期复杂活动的时候会比较麻烦,但仔细去想,人才是决定应该按下哪个按钮的,不是楼道,也不是电梯。然而让人作出最优判断,绝非易事。本次单元还学习了多线程,详情还请看第二单元博客总结。

第三次作业:JML的代码书写。本单元学会了JML代码的阅读,为了性能对关键信息进行维护,本单元中面向对象的感觉也比前两次作业好很多,可能是邮件,人,团体,社交网要形象具体很多。

第四次作业:UML图的解析和规范性检验。同样是面向对象特征明显的一次作业。为了分担工作量,可以将某些类的实现放在别的类中,使得类的复杂度均匀。

那么,架构设计的思维是什么呢?我无法言说,或许是先目测一下可能存在哪些类,然后再完善类的功能。在完善功能的途中会发现要用到其他类,或者说要有其他类的配合,这时便意识到其他类中需要有什么。一步一步慢慢搭建,最后可以实现。但对于复杂的作业会麻烦一些,比如说第一次作业。其类的构建方式是基于处理方法上的,没有解析方式,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空谈。

面向对象方法,继承,实现,多态。这些内容在作业中偶尔会有所体现,果然还是怎么自然怎么来。似乎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或者说感觉不这么用会感觉不优雅,有些麻烦的时候,就会想到去用这样的技巧。

 

测试理解与实践的演进

“未经测试检验过的代码,是存在风险的。”

在进入面向对象之前,我对代码的检验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拍,另一种是逻辑检验(人眼识别)。不过这并非在一切情况下适用,当正确答案不唯一时,对拍适用性降低。当代码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肉眼看也不大现实。第一单元中的逻辑表达式的化简结果输出就可能不唯一,直接与好友对拍不太合适,可以考虑使用python的第三方库,然而当引入三角函数并且表达式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在python下就可以观察到Out Of Memory的友情提示。在第一单元时,我选择了相信自己的代码,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不过还是出现了一些bug。

再到第二单元,输出变得更加复杂,肉眼观察输出结果是否正确相当有挑战性,没有办法,我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代码,最后出现了线程安全问题。

第三单元终于更新了JML判断方法,并且可以使用Junit工具判断。可惜的是这是最好对拍的一次作业,输出结果具有唯一性,于是就对拍了。第四单元同样有输出结果唯一性,对拍通过。

看样子似乎有些逃课啊,不过我还是干了一些事的。在构造测试数据时尽可能覆盖所有的情况,保证功能性正确。在测试时将上一期的强测数据进行修改,保证数据具有一定的强度。测试时对中测强度进行评估,如果中测强度不够的话多花一些功夫测试。

 

课程收获

每一次作业对我来说都算是新的挑战吧。第一次作业中有无从下手的迷茫,还好有助教提供了递归下降的代码框架;第二次作业时需要额外了解线程知识,对锁的使用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三次作业要学会读懂JML代码,解析时也要具有耐心;第四次作业则强制性地了解了UML图的组成成分,以及对应的规则。

偶尔会学习一些算法,如堆排序的Kruskal算法,求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偶尔会去了解新的数据容器,HashSet,HashMap,ArrayList,ArrayDeque等都有所使用。偶尔也会去干一些无聊的事,比如测试a++a=a+1哪种运算速度更快。无形之中也提高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难题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无所作为,可以根据指导书的要求一步步往下做。

不过感觉还是差了一些,虽然作业有难度,但需要很认真才能解决的场合还比较少。要是题目可以更强一些,能够更加激发我的斗志就好了。仔细想一想,可能是助教团队留的时间是用来做测试的,而我总是在这一阶段逃课了。。。

 

改进建议

1、缩短互测的提交冷却时间,这个阶段的等待时间感觉意义不是很大,如果为了减小对大家的压力,可以改成限制提交次数。

2、课程中的理论学习有些欠缺,目前我还不知道工厂模式是什么,可能是老师希望学生自己去了解,可惜我又逃课了。。。

3、指导书中多一些样例,就这样吧。

posted @ 2022-06-26 15:50  早点明安  阅读(45)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