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学小学数学
自然数
定义——皮亚诺公理
- 初始元素:存在一个自然数 \(0\)。
 - 后继函数:每个自然数 \(n\) 有唯一的后继 \(S(n)\),且满足 \(S(n) \neq 0,\nexists a\neq b,S(a)=S(b)\)。
 - 归纳公理:若某性质 \(P\) 满足:\(P(0)\) 为真,若 \(P(k)\) 为真,则 \(P(S(k))\) 也为真;则 \(\forall n\in \mathbb N,P(n)\) 为真。
 
个人理解:为什么皮亚诺公理体系是最基本的数学体系?我感觉它本质上是定义了一个原点和单位长度,它们都维护了数的绝对性。原点防止数集平移,单位长度防止数集缩放。这两个性质是维护数的绝对性的充要条件。感觉可以从维度的角度理解。零维就是一个点,一维是一个点加一条边,二维是一个点加两条边,以此类推。数是一维的是因为它保证了边的存在性。而原点和单位长度本质上也是在限制一维的点和边。
加法
定义
对任意自然数 \(a,b\),定义:
\(\begin{cases} a+0=a\\ a+S(b)=S(a+b) \end{cases}\)
加法使用的是递归定义。可以使用归纳公理证明定义对所有自然数有效。
交换律
命题:\(a+b=b+a\)
证明:
- 证明 \(0+a=a\):
- 由加法的定义可知 \(0+0=0\);
 - 假设已知 \(0+a=a\),那么 \(0+S(a)=S(0+a)=S(a)\),因此可以从 \(a\) 推到 \(S(a)\)。
 
 - 证明 \(a+b=b+a\):
- 由 1. 可知,当 \(b=0\) 时有 \(a+0=0+a\);
 - 假设已知 \(a+b=b+a\),需证明 \(a+S(b)=S(b)+a\)。\(a+S(b)=S(a+b)=S(b+a)\),因此只需证明 \(S(b+a)=S(b)+a\)。
 
 - 证明 \(S(b+a)=S(b)+a\):
- 当 \(a=0\) 时有 \(S(b+0)=S(b)+0\);
 - 假设已知 \(S(b+a)=S(b)+a\),需证明 \(S(b+S(a))=S(b)+S(a)\)。\(S(b+S(a))=S(S(b+a))=S(S(b)+a)=S(b)+S(a)\)。
 
 
个人理解:感觉本质上还是在使用归纳的方法将每个数拆开,最后回到了后继数的定义。不过我对这个证明的理解不太深,说不上来什么。
结合律
命题:\(a+b+c=a+(b+c)\)
证明:
当 \(c=0\) 时有 \(a+b+0=a+(b+0)\);
假设已知 \(a+b+c=a+(b+c)\),需证明 \(a+b+S(c)=a+(b+S(c))\)。\(a+b+S(c)=S(a+b+c)=S(a+(b+c))=a+S(b+c)=a+(b+S(c))\)。
个人理解:结合律的证明就比交换律好理解多了。本质上就是增加 \(1\) 的时候后继的归属问题。根据加法的定义,后继可以归属于 \(c,b+c,a+b+c\) 中的任意一个,于是就可以证明了。加法的定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结合律。
消去律
命题:\(a+b=a+c \Rightarrow b=c\)
证明:
当 \(a=0\) 时 \(0+b=0+c \Rightarrow b=c\)。
假设已知 \(a+b=a+c \Rightarrow b=c\),需证明 \(S(a)+b=S(a)+c\Rightarrow b=c\)。\(S(a)+b=S(a)+c \Leftrightarrow S(a+b)=S(a+c)\)。由皮亚诺公理 \(\nexists a\neq b,S(a)=S(b)\) 可知,\(a+b=a+c\)。由假设可知 \(b=c\)。
个人理解:消去律是为了后续定义整数(即减法相关内容)做准备的。因为皮亚诺公理描述了数的结构是链式的,所以允许回退的操作。另外我发现,如果没有链式结构(而是类似 \(\rho\) 状的)也是满足前两个定律的。所以这个定律非常重要。
乘法
定义
对任意自然数 \(a,b\),定义:
\(\begin{cases} a\times 0=0\\ a\times S(b)=a \times b+a \end{cases}\)
乘法也使用的是递归定义。
交换律
命题:$ a \times b = b \times a$
证明:
- 证明 \(0\times a=0\):
- 由乘法的定义可知 \(0\times 0=0\);
 - 假设已知 \(0\times a=0\),那么 \(0\times S(a)=0 \times a + 0 =0\),因此可以从 \(a\) 推到 \(S(a)\)。
 
 - 证明 \(a\times b=b\times a\):
- 由 1. 可知,当 \(b=0\) 时有 \(a\times 0=0\times a\);
 - 假设已知 \(a\times b=b\times a\),需证明 \(a\times S(b)=S(b)\times a\)。\(a\times S(b)=a \times b+a=b \times a + a\),因此只需证明 \(b \times a + a=S(b) \times a\)。
 
 - 证明 \(b \times a + a=S(b)\times a\):
- 当 \(a=0\) 时有 \(b \times 0 + 0=S(b) \times 0\);
 - 假设已知 \(b \times a+a=S(b) \times a\),需证明 \(b \times S(a)+S(a)=S(b) \times S(a)\)。\(b\times S(a)+S(a)=b \times a + b + S(a)=b \times a + S(a+b) = b \times a + a + S(b) = S(b) \times a + S(b)=S(b) \times S(a)\)。
 
 
个人理解:这个证明和加法的交换律几乎一样。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递归定义的,所以一定都需要两次归纳。而每次归纳的时候把新增的项求出来即可。只要它本身是对的(感性上理解),那一定可以理性的证明,只需要将新增的项去对应感性上相等的量即可。那它本身为什么是对的呢?我感觉想象成长、宽分别为 \(a,b\) 的长方形面积即可理解,将每一个小方格算贡献的时候都都可以被算进去。
分配律
命题:\(a \times (b+c)=a \times b+ a \times c\)
证明:
当 \(c=0\) 时有 $ a \times (b+0) = a \times b = a \times b + a \times 0$。
假设已知 \(a \times (b+c) = a \times b + a \times c\),需证明 \(a \times (b+S(c))=a \times b + a \times S(c)\)。\(a \times (b+S(c))=a \times S(b+c)=a \times (b+c)+a=a\times b+a \times c+a=a \times b + a \times S(c)\)。
个人理解:分配律是好理解的,它本质上就是将累加的过程拆开了。而证明需要一个一个拆开。
结合律
命题:\(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 \times c)\)
证明:
当 \(c=0\) 时有 $ a\times b \times 0 = 0 = a \times (b \times 0)$。
假设已知 \(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 \times c)\),需证明 $ a \times b \times S(c) = a \times (b \times S(c))\(。\) a \times b \times S(c) = 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 = a \times (b \times c + b) = a \times (b \times S(c))$。
个人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都是计算每一个点的贡献的体现,没有什么好说的。整体来看,我感觉加法是一维的叠加,但乘法与二维的关系不大,而是描述了维度的增加过程。这也是没有类似加法、乘法的三维运算,因为乘法本质上包含了二维以上的所有运算。
自然数的序理论
定义
对任意自然数 \(a,b\),定义小于等于(\(\le\)):
\(a \le b \Leftrightarrow \exists k\in \mathbb N,a+k=b\)
定义小于、大于等于、大于:
\(a < b \Leftrightarrow a \le b \land a \ne b\)
\(a \ge b \Leftrightarrow b \le a\)
\(a >b \Leftrightarrow a \ge b \land a \ne b \Leftrightarrow b<a\)
自反性
命题:\(a \le a\)
证明:取 \(k=0\),此时 \(a+0=a\),满足定义。
反对称性
命题:\(a \le b\land b \le a \Rightarrow a=b\)
证明:
- 证明若 \(x+y=0\) 则 \(x=0,y=0\):假设 \(x \ne 0\) 或 \(y \ne 0\),不失一般性地假设 \(x \ne 0\)。由皮亚诺公理可得 \(\exists k \in \mathbb N,S(k)=x\)(可以归纳证明),因此 \(x+y=S(k)+y=S(k+y) \ne 0\)。所以若 \(x+y=0\),则 \(x=0,y=0\)。
 - 设 \(a+k_1=b,b+k_2=a\),联立可得 \(a+k_1+k_2=a,k_1+k_2=0\),解得 \(k_1=0,k_2=0\),所以 \(a+0=b,a=b\)。
 
传递性
命题:\(a \le b \land b \le c \Rightarrow a \le c\)
证明:设 \(a+k_1=b,b+k_2=c\),联立可得 \(a+(k_1+k_2)=c\),因此 \(a \le c\)。
全序性
命题:\(a \le b \lor b \le a\)
证明:
当 \(a=0\) 时,取 \(k=b,0+k=b\),因此 \(a \le b\);
假设已知 $ a \le b\lor b \le a$,需证明 \(S(a) \le b \lor b \le S(a)\):
- 若 \(a \le b\),即 \(\exists k \in \mathbb N,a+k=b\):
- 若 \(k=0\):此时 \(a=b\),取 \(k'=1\),此时 \(b+k'=a+S(0)=S(a+0)=S(a)\),因此 \(b \le S(a)\);
 - 若 \(k \ne 0\):由皮亚诺公理可得 \(\exists k' \in \mathbb N,S(k')=k\),此时 \(S(a)+k'=S(k'+a)=S(a+k')=a+S(k')=a+k=b\),因此 \(S(a) \le b\)。
 
 - 若 \(b \le a\),即 \(\exists k \in \mathbb N,b+k=a\):取 \(k'=S(k)\),此时 \(b+k'=b+S(k)=S(b+k)=S(a)\),因此 \(b \le S(a)\)。
 
“二歧性”
命题:任意自然数 \(a,b\),有:
- \(a<b \lor b \le a\)
 - \(\lnot (a<b \land b \le a)\)
 
证明:
- 证明 \(a <b \lor b \le a\):
- 当 \(a=b\) 时,\(b+0=a\),满足 \(b \le a\);
 - 当 \(a \ne b\) 时,由全序性可知 \(a \le b \lor b \le a\)。\(a \le b \land a \ne b \Rightarrow a <b\),因此 \(a <b \lor b \le a\) 成立。
 
 - 证明 \(\lnot (a<b \land b \le a)\):
- 若 \(a <b \land b \le a\),因为 \(a<b \Leftrightarrow a \le b \land a \ne b\),所以 \(a <b \Rightarrow a \le b\) 且 \(a<b \Rightarrow a \not=b\),因此 \(a \le b \land b \le a\),由反对称性可知 \(a=b\),与 \(a \not=b\) 矛盾。
 
 
三歧性
命题:任意自然数 \(a,b\),有:
- \(a <b \lor a=b \lor b<a\)
 - \(\lnot (a <b \land a=b)\)
 - \(\lnot (a<b \land b<a)\)
 - \(\lnot (a=b \land b<a)\)
 
证明:
- 证明 \(a <b \lor a=b \lor b<a\):由“二歧性”可知 \(a < b \lor b \le a\) 且 \(b <a \lor a \le b\)。若 \(a<b\) 则本命题成立,否则有 \(b \le a\)。若 \(b<a\) 则本命题成立,否则有 \(a \le b\)。若 \(a <b\) 和 \(b<a\) 均不成立,有 \(b \le a \land a \le b\),由反对称性可知 \(a=b\),本命题成立。
 - 证明 \(\lnot (a<b \land a=b)\):\(a=b \Rightarrow b +0 =a \Rightarrow b \le a\),因此 \(a <b \land a=b \Rightarrow a<b \land b \le a\)。由“二歧性”可知 \(\lnot (a<b \land b \le a)\),所以 \(\lnot (a<b \land b \le a) \Rightarrow \lnot (a<b \land a=b)\)。
 - 证明 \(\lnot (a<b \land b<a)\):\(b<a \Leftrightarrow b \le a \land b \ne a\Rightarrow b \le a\),因此 \(a <b \land b<a \Rightarrow a<b \land b \le a\)。由“二歧性”可知 \(\lnot (a<b \land b \le a)\),所以 \(\lnot (a<b \land b \le a) \Rightarrow \lnot (a<b \land b<a)\)。
 - 证明 \(\lnot (a=b \land b<a)\):与 2. 同理。
 
个人理解:为什么序理论需要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全序性这四个性质才能满足排列成一条链?我感觉这本质上是一个图论问题,自反性描述的是自环,应该是为了让 \(a=a \Rightarrow a \le a\) 这样的条件始终成立。反对称性和全序性描述的是一个竞赛图的性质,要求两点之间恰好有一条边。传递性描述的是图不存在环。这样的不存在环的竞赛图一定是一条链状的结构。而且满足这样的条件可以构造。每次选择一个点,如果存在比它小的就移到比它小的点。传递性保证了这样的操作不会形成环。如果点数是有限的,一直这样操作一定找到一个最小的点。如果点数是无限的,则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找到最小的点后由全序性保证了它确实比剩下的数都小。删掉它之后继续操作就可以排列成链状的结构。顺便提一下,如果没有全序性则是一个偏序集合,相当于有向无环图。此时就不是链状结构了。
整数
定义
定义自然数有序对 \((a,b)\),表示“减法 \(a-b\)”。
定义两个有序对 \((a,b),(c,d)\) 等价(记为 \((a,b) \sim (c,d)\)),当且仅当 \(a+d=b+c\)。
等价类的良定义性证明:
自反性:对于有序对 \((a,b)\),因为 \(a+b=b+a\),所以 \((a,b) \sim (a,b)\)。
对称性:对于两个有序对 \((a,b),(c,d)\),\((a,b) \sim (c,d) \Leftrightarrow a+d=b+c \Leftrightarrow c+b=d+a \Leftrightarrow (c,d) \sim (a,b)\)。
传递性:对于三个有序对 \((a,b),(c,d),(e,f)\),需证明若 \((a,b) \sim (c,d),(c,d) \sim (e,f)\),则 \((a,b) \sim (e,f)\)。由条件可知 \(a+d=b+c,c+f=d+e\)。联立可得 \(a+f+c+d=b+e+c+d\),由消去律可得 \(a+f=b+e\),即 \((a,b) \sim (e,f)\)。
定义整数为所有等价类的集合:\(\mathbb Z = \{[(a,b)]|a,b \in \mathbb N\}\),其中 \([(a,b)]\) 表示 \((a,b)\) 所在的等价类。
个人理解:我感觉使用有序对定义整数,而不是直接定义负数,是为了避免对有序对大小关系,或者说正负性的讨论。可以发现,即使运算前后大小关系会有规律性的变化,但是在定义阶段我们仍然可以忽略它。不过我感觉这种定义还是基于负数和减法的,只是换了一种更好的形式描述。
加法
定义
对任意整数 \([(a,b)],[(c,d)]\),定义:
\([(a,b)]+[(c,d)]=[(a+c,b+d)]\)
加法的良定义性证明:
需证明若 \((a,b) \sim (a',b'),(c,d) \sim (c',d')\),则 \((a+c,b+d) \sim (a'+c',b'+d')\)。由条件可知,\(a+b'=b+a',c+d'=d+c'\),联立可得 \(a+b'+c+d'=b+a'+d+c'\),因此 \((a+c,b+d) \sim (a'+c',b'+d')\)。
交换律
命题:\([(a,b)]+[(c,d)]=[(c,d)]+[(a,b)]\)
证明:\([(a,b)]+[(c,d)]=[(a+c,b+d)]=[(c+a,b+d)]=[(c,d)]+[(a,b)]\)。
结合律
命题:\([(a,b)]+[(c,d)]+[(e,f)]=[(a,b)]+([(c,d)]+[(e,f)])\)
证明:\([(a,b)]+[(c,d)]+[(e,f)]=[(a+c+e,b+d+f)]=[(a+(c+e),b+(d+f))]=[(a,b)]+([(c,d)]+[(e,f)])\)。
个人理解:加法的定义使得有序数对的两维独立了,所以运算律的证明就和自然数的证明没有任何区别。可以把有序数对当成一个数的正部和负部,那加法就必然是分别相加了。
加法单位元
定义加法单位元为 \(e\),满足 \(\forall x \in \mathbb Z, x+e=e+x=x\)。
设 \(e=[(a,b)]\),任取 \(x \in \mathbb Z,x=[(c,d)]\),则 \((a+c,b+d) \sim (c,d)\),解得 \(a=b\),因此 \(e=[(0,0)]\)。
定义 \(0=e=[(0,0)]\)。
加法逆元
对于任意整数 \(x=[(a,b)]\),定义其加法逆元为 \(-x\),满足 \(x+(-x)=0\)。
设 \(-x=[(c,d)]\),则 \((a+c,b+d) \sim (0,0)\),可解出 \(-x=[(b,a)]\)。
逆元的良定义性证明:\((a,b) \sim (a',b') \Leftrightarrow a+b'=b+a'=\Leftrightarrow (b,a) \sim (b',a')\)。
减法
对于任意整数 \(x=[(a,b)],y=[(c,d)]\),定义:
\(x-y=x+(-y)=[(a,b)]+[(d,c)]=[(a+d,b+c)]\)。
个人理解:感觉逆元描述的是减数独立于被减数的一个性质,即减法本质上是减数自己的某种性质与被减数运算的结果。然后为了让减法满足一些性质,于是令它们相加为单位元,即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数。
乘法
定义
对任意整数 \([(a,b)],[(c,d)]\),定义:
\([(a,b)] \cdot [(c,d)]=[(ac+bd,ad+bc)]\)
乘法的良定义性证明:
需证明若 \((a,b) \sim (a',b'),(c,d) \sim (c',d')\),则 \((ac+bd,ad+bc) \sim (a'c'+b'd',a'd'+b'c')\)。
- 
证明若 \((a,b) \sim (a',b')\),则 \((a,b)\cdot (c,d) \sim (a',b')\cdot (c,d)\):由条件可得 \(a+b'=b+a'\),因此 \((a+b')c=(b+a')c,(b+a')d=(a+b')d\)。联立可得 \(ac+b'c+bd+a'd=bc+a'c+ad+b'd\),因此 \((a,b)\cdot (c,d) \sim (a',b')\cdot (c,d)\)。
 - 
证明自然数有序对的乘法具有交换律:\((a,b) \cdot (c,d)=(ac+bd,ad+bc)=(c,d) \cdot(a,b)\)。
 - 
证明命题:\((a',b')\cdot (c,d) \sim (a',b')\cdot (c',d')\)。又因为 \((a,b)\cdot(c,d) \sim (a',b') \cdot (c,d)\),所以 \((a,b)\cdot (c,d) \sim (a',b')\cdot (c',d')\)。
 
个人理解:感觉整数的乘法本质上就是一个二项式,其中第二项带一个 \(-1\) 的系数,然后将最后的结果按 \(-1\) 的指数奇偶性分类。良定义的证明可以想成整数的“正部”和“负部”都要给最终结果做固定的贡献(乘上固定的数),那么它们的差恒定,做的贡献就一定也是恒定的了。当乘的数不固定时,需要先找到一个中介,此时两边到中介做的贡献的值就都相等了。
交换律
命题:\([(a,b)]\cdot [(c,d)]=[(c,d)]\cdot [(a,b)]\)
证明:\([(a,b)]\cdot [(c,d)]=[(ac+bd,ad+bc)]=[(c,d)]\cdot [(a,b)]\)。
结合律
命题:\([(a,b)]\cdot [(c,d)] \cdot [(e,f)]=[(a,b)]\cdot ([(c,d)] \cdot [(e,f)])\)
证明:\([(a,b)]\cdot [(c,d)] \cdot [(e,f)]=[(ace+bde+adf+bcf,acf+bdf+ade+bce)]=[(a,b)]\cdot ([(c,d)] \cdot [(e,f)])\)。
分配律
命题:\([(a,b)] \cdot ([(c,d)]+[(e,f)])=[(a,b)]\cdot [(c,d)] + [(a,b)]\cdot [(e,f)]\)
证明:\([(a,b)] \cdot ([(c,d)]+[(e,f)])=[(a(c+e)+b(d+f),a(d+f)+b(c+e))]=[(ac+bd,ad+bc)]+[(ae+bf,af+be)]=[(a,b)]\cdot ([(c,d)]+[(e,f)])\)。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