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第一章读后感

  首先向作者致敬。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坚持自己的初衷,不为利益所扰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作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来引出编程的精义,实在是独具匠心。而且他居然只用这个故事就解释出来了以前老师说来说去:程序=算法+结构,但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丰满了起来。

  原始需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项目沟通的具体方式:“聚室而谋曰”;
  项目目标:“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技术方案:“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技术人员以及工程管理人员:“(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外协人员:“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作者将整篇文章按照软件工程的思维层层分解,形象生动,就算是一个初学者也能明白。

    紧接着再用一个你无法否认的问题证明你能编程除非你是先天智障或是后天懒惰。最后用一个简单的式子:程序=算法+结构,来解释编程的精义。从大一第一节C++课开始,老师就不断地向我们灌输这个概念,但是我从来没像现在这么的理解透彻。正如作者所说的:这个式子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没在任何地方提及到代码,存在的只是思想。不管多么复杂的算法都是由顺序、分支和循环结构构成的。只要将算法设计出来了,那剩下的就是体力活了。而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会这最后一步,我们拿着别人设计好的算法,写好的代码改来改去,来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更可悲的是,我们满足于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你熟悉了一门语言之后,你可以在两周的时间内掌握另外的任何一门语言。不同的语言适用的范围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在哪门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的问题上浪费时间。现在我并不熟悉任何一门语言,所以也不会去争辩谁才是最好的语言,但以后,我们或许有幸成为了某一领域的大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在心里默默想:(我主攻的)语言才是最好的?

  永远不要一叶障目,学习之途永无止境。

  在没有工程的时代,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人物,其中有算法大师,有游戏大师,有语言大师,唯独没有工程大师。

  因为没有选择。我们这个时代有了工程,你可以选择去当个码农,但是你真的甘心么?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次编程前先把事情分析清楚(设计思路,用自然语言描述),再搞清事件的前后逻辑和依赖关系(程序流程图或伪代码编程),最后再去用代码实现(程序设计)。这就是王老师说的编程的第一要务,看完这些话再想想上学期所谓的程序设计,不堪回首。但我必须承认要按照这个流程来做,真的不容易。现在的我在拿到一个问题的第一时间,想到是是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模板,是不是可以百度到。我已经习惯了懒惰,而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似乎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有人说:“在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安逸。”

  深以为然。

  不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后悔今天的自己不求上进,一事无成,所以我没有选择。

 

posted @ 2015-09-20 23:52  小么小儿郎  阅读(16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