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点检测算法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

一、基于正态分布的一元离群点检测方法

假设有 n 个点$(x_1, ...,x_n)$, 那么可以计算出这n个点的均值$\mu$和方差$\sigma$.均值和方差分别被定义为:

 

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区域$\mu +- 3 \sigma$包含了99.7% 的数据,如果某个值距离分布的均值$\mu$超过了$3 \sigma$,那么这个值就可以被简单的标记为一个异常点(outlier)。

二、多元离群点的检测方法

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的数据称为多元数据,很多一元离群点的检测方法都可以扩展到高维空间中,从而处理多元数据。

 1)基于一元正态分布的离群点检测方法

假设n维的数据集合形如,那么可以计算每个维度的均值和方差,具体来说,对于 ,可以计算

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如果有一个新的数据,可以计算概率如下:

根据概率值的大小就可以判断 x 是否是异常值,显然概率值越小,异常值的可能性越大

 2)多元高斯分布的异常点检测

假设 n 维的数据集合 \vec{x}=(x_{1},...,x_{n}), ,可以计算 n 维的均值向量

\vec{\mu}=(E(x_{1}),...,E(x_{n}))

和 n\times n 的协方差矩阵

\Sigma=[Cov(x_{i},x_{j})], i,j \in \{1,...,n\}

如果有一个新的数据 \vec{x},可以计算

p(\vec{x})=\frac{1}{(2\pi)^{\frac{n}{2}}|\Sigma|^{\frac{1}{2}}} \exp(-\frac{1}{2}(\vec{x}-\vec{\mu})^{T}\Sigma^{-1}(\vec{x}-\vec{\mu}))

根据概率值的大小就可以判断 \vec{x} 是否属于异常值

 3)使用Mahalanobis距离(马氏距离)检测多元离群点

对于一个多维的数据集合 D,假设 \overline{a} 是均值向量,那么对于数据集 D 中的其他对象 a,从 a 到 \overline{a} 的 Mahalanobis 距离是

MDist(a,\overline{a})=\sqrt{(a-\overline{a})^{T}S^{-1}(a-\overline{a})},

其中 S 是协方差矩阵。

在这里,MDist(a,\overline{a}) 是数值,可以对这个数值进行排序,如果数值过大,那么就可以认为点 a 是离群点。或者对一元实数集合 \{MDist(a,\overline{a})|a\in D\} 进行离群点检测,如果 MDist(a,\overline{a}) 被检测为异常点,那么就认为 a 在多维的数据集合 D 中就是离群点。

 4)使用统计量检测多元离群点

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chi^{2} 统计量可以用来检测多元离群点。对于某个对象 \bold{a}\chi^{2} 统计量是

\chi^{2}=\sum_{i=1}^{n}(a_{i}-E_{i})^{2}/E_{i}.

其中,a_{i} 是 \bold{a} 在第 i 维上的取值,E_{i} 是所有对象在第 i 维的均值,n 是维度。如果对象 \bold{a} 的 \chi^{2} 统计量很大,那么该对象就可以认为是离群点。

 

基于矩阵分解的异常点检测方法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算法会把原始数据从原始的空间投影到主成分空间,然后再把投影拉回到原始的空间。如果只使用第一主成分来进行投影和重构,对于大多数的数据而言,重构之后的误差是小的;但是对于异常点而言,重构之后的误差依然相对大。这是因为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正常值的方差,最后一个主成分反映了异常点的方差。

 

https://zr9558.com/2016/06/23/outlierdetectiontwo/

https://zr9558.com/2016/06/13/outlierdetectionone/

 

posted @ 2017-08-22 19:01  合唱团abc  阅读(10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