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事,敬未来

我的大学头三年,与很多同学过的不太一样。有些问题我不太能回答的上来,还请老师见谅。

 

关于当初:

初中高中,非常喜欢物理。我向往宇宙,崇拜霍金,沉迷于各种有着星际旅行的硬科幻作品。那时就想着,长大后,最想去研究基础物理;其次是应用物理,我对齿轮传送带什么的也比较感兴趣。但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物理。因为大家都说,物理专业不好找工作。

高中时的我,和博客【B】的作者很像:以考上一所好大学作为最终理想,一心扑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我很少去了解过大学有多少专业,每个专业学什么、什么样。简单的以为,大学能提供的选择和高中的课程数目差不多,无非就是每一科都细分了一些而已。我的眼界,认知也被局限于此。每次别人问我以后想要做什么,我都是毫不犹豫的回答:物理。因此,高考完后,头一回翻开专业选择的参考书,面对成百上千琳琅满目的专业介绍时,我以前毫不犹豫的自信没了,变得迷茫起来,不知所措。幸好,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舅舅和叔叔帮我捋了两天,对参考书列出的专业从学习内容、专业前景等各种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让我渐渐有了头绪,兼顾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前程,将计算机方向的专业排在前面,完成了志愿的填报。出于现实的考虑,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划掉了最喜欢的物理,心里未免有几天感到失落。不过心想:计算机,软件什么的也真的很想去了解一下,毕竟高中从未学过相关的东西。况且,选择计算机,能够让我与除了物理之外最喜爱的东西——游戏 距离更近。

我不止一次:在申请加入华科第一个游戏工作室时,在开发游戏获奖后写感言时,在申请启明之星时,这样描述自己,描述自己大学前与游戏相关的生活:

我从小就喜欢游戏,总是喜欢设计一些东西画在纸上。小学时就经常画赛车跑道啊,迷宫啊,而且经常利用教室里司空见惯的物品比如板擦,粉笔,纸团设计出很多实体游戏,下课就找来一堆同学玩。初中时经常拉着同学在纸上一起画着玩,比如在纸上模拟国家之间的战争,开汉堡店什么的,也经常画些横板动作游戏的关卡图,自己在上面画小人自娱自乐。高中时还经常设想一些即时战略游戏里的新单位,为很多自己玩过的益智解谜游戏设计新的关卡,并用硬纸板做出来加以实现。高考前的数学课上还在偷偷的设计魔塔的地图,设想纪念碑谷新的关卡。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我设计的游戏不再单纯停留在纸片上,而是在真正的在计算机中实现

抱着这种单纯的想法,我加入了启明学院的MEMO游戏工作室。由于加入时还在军训,不懂编程,加之大学之前在纸上画的游戏设计被招新的学长欣赏,我就作为策划(游戏设计师)成为了该工作室的一员。然而这一加,我自己的职位再也没有变过。(题外话:虽然工作室后面极力主张不再分化具体的职位,希望加入的同学不受职位这种东西的约束,自由的学习发展自我。但一是最初的“定锚效应”已经存在,我之前做什么我接下来也适合做什么;二是工作室以项目分组进行开发,一个项目组各人分工明确,为充分发挥各人长处将开发效率发挥最大化而各司其职,因此很少有人花去学习其他方面的技能。)

大一上学期,我和三个学长组队,准备用Unity引擎开发一款游戏,去投16年春季的微软创新杯。我做策划,程序由学长来写。为了做出一个完整的游戏,我给自己的技能树点亮了一些枝叶,来填补团队的空缺。比如学会使用PS,AE,PR的一些比较基础的操作,进行图片素材的制作,视频动画的制作与剪辑;也学了一些3DSMAX,MAYA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场景建模,处理一些简单的模型动画等。不过我学的这些与编程关系不大。四个人,在这款游戏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也没少刷了夜,耽误了一些课程。大一下学期,我们做出了一个DEMO,取名《布林机》,效果还不错,头一回实现自己当初那单纯的愿望,很是自豪。那次比赛,我们在三亚旅游了一圈,也成功拿下微软创新杯2016 游戏组 中国区总决赛 一等奖。

大一暑假,我们拿更完善的《布林机》参加了中国独立游戏大赛(Indieplay),并拿到最佳学生作品 第一名。

后面发生的事情出乎意料的幸运。得奖后,启明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建议我们去参加她所举办的创业红娘平台,看能不能拿个风投,创个业搞大事情。当时的我,单纯的很。在对游戏这个行业还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凭借着高中写作文那般,认为我有理想,有热情,敢拼搏,觉得依靠这些就一定能成功。而且也像博客【H】的作者一样,在对大学教育没有详细的了解的情况下,仅凭几篇网络上的批判大学教育的文章,便头脑一热,自负的下了决定:不走寻常路,我们要创业,我们要搞大事情。确实我们团队的配置就是,光电专业、材料专业、生命科学专业的在编程,软件学院的(我)不做编程,而是做策划和建模。这大概也直接导致我出现了“本专业无用”的想法,并最终认同了“大学教育是失败的”这个结论。现在想想,哎......

异常幸运,5月份,我们赴北京参加创业相亲会,当天有投资机构要投我们。我们拿到100万天使轮,并顺理成章成立了公司。那时,我大一。CEO是一位比我大一级的学长。从此,我们开始涉足游戏行业。新开发的一些项目也没少顺带在华为、腾讯的一些比赛中获奖。只不过,我们天使轮的投资人不是做游戏行业的,他们没有相关的渠道资源,无法给我们在这个行业中指路,我们只能在这个行业中一点点自己摸索。因此,创业之后的很多事情,既像上帝的宠儿一样幸运,又没少踩坑。关于创业两年来的事情,这里先不细讲了。收获颇多。这些经历与收获我打算闲暇时间好好沉淀整理一下,分在几次博客中分享分享,也对我以后找工作有些益处。

不过,如果问我写了多少代码,我只能说很少。原因分两个层次:1. 创业后,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公司里,很少再去关心学校里发生的事,只在期末考试周回来复习一下。2. 我在公司里主要做策划,没再摸过代码。程序基本上由一位技术很牛的学长承担了下来。

由我亲自编程做的最复杂的软件作业,便是大一上学期C语言的课设。贪吃蛇。也是我唯一费心思去做的学校课程的作业。从玩家的角度考虑,以做一款可玩性高的贪吃蛇游戏为目的,我将大量设想注入其中,加入很多自己所想的元素,规则,地图。并为它制作了完整的UI界面。我的PS基础给我帮了大忙,掩盖了我糟糕的代码风格。有着自己做的美术素材和动画,我的作业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虽然拿到了100分,但我的代码水平确实不怎么好。给老师检查完后,班里的两位技术大神花了一下午的时间,修改我这2000多行写的乱七八糟的代码。在此感谢他们一下。

我所参与的最复杂的软件(注意不是亲自编程的)还是《布林机》。这款游戏我们已经开发了两年,PC版本于17年秋季登陆Steam抢先体验,还未转为正式版发售。ios版本已在17年年底登陆Appstore,并获得苹果爸爸的首页推荐和Today推荐,PV(浏览量)已经破两亿。但由于走的是付费下载路线,需要花18元进行购买,PV到购买的转化率并不是很高,截止到现在总下载量也就1万多,流水还没超过20万。如果感兴趣,可以在苹果商店搜索一下。

 

关于未来:

 

这学期开始,我决定退出公司,回到学校来,走考研的道路。CEO几个晚上与我彻夜谈话希望将我留下,最终我还是离开了。

有很多原因吧。

一是感觉在公司学到的东西局限性比较大。如果把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比作画了一个小圆,那么大学所学可以当作在这个小圆之外某一个大致方向进行扇形的面积扩展,将来进入了工作岗位会在扇形一个确定的方向向外画一个尖尖。而我感觉,我目前所做的,直接就在小圆处向外画尖。虽然我现在已经对游戏行业有着比同龄人更加充分的了解,把这个尖延伸了很长,但我没有大面积扇形的基础做支撑。我很难转做其他方向的事。现在很多公司校招已经开始了,同学都能填报前端后端啊很多岗位,而我却只有一个可以投档的岗位:游戏策划。确实现在感觉大学三年也错过了很多精彩的东西。因此我更希望回到学校多呆几年把欠下的东西补回来。

未完待续。。。

实在抱歉,在这些话题上我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没能在这次作业提交前编辑好。我会尽快将这次作业补全的。抱歉!

posted @ 2018-03-09 01:03  量梓泡末  阅读(297)  评论(4)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