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件删除原理--sqlserver15G大小数据库半秒就删完了

sqlserver15G大小数据库半秒就删完了,简单来说就是,这部分大小我不用了,留着等新数据过来直接覆盖,没有进行实际擦除

那再了解一下原理吧

1.标记为可用:文件系统仅更新元数据(如NTFS的MFT),将文件占用的簇标记为"空闲",不改变实际数据

2.实际擦除:物理上覆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位(通常用0、1或随机模式覆盖)

二者进行对比:

1.速度差异:

标记为可用:极快(毫秒级),与文件大小无关

实际擦除:与文件大小成正比,大文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2.数据可恢复性:

标记为可用:数据仍存在于磁盘上,直到被新数据覆盖,可被专业工具恢复

实际擦除:数据被覆盖后极难恢复

3.安全性:

标记为可用: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实际擦除:更安全,符合数据销毁标准

相似点:

用户视角效果相同:在操作系统层面,文件都不再可见

空间管理相同:两种方式都会将空间返回给文件系统供重新使用

最终结果相同:当新数据写入时,两种方式释放的空间都会被新数据覆盖

详细原理:

标记为可用(逻辑删除)的原理:
当文件系统(如NTFS、EXT4等)执行标记为可用的删除操作时,主要涉及以下步骤:

(1) 文件系统元数据更新
文件记录标记为"未使用":
在NTFS中,主文件表(MFT)中的对应条目被标记为"可重用"。
在FAT/exFAT中,目录项的首字节被改为0xE5,表示该条目已删除。
存储空间标记为"空闲":
文件系统维护一个空闲空间位图(如NTFS的$Bitmap),删除文件后,对应的簇(Cluster)被标记为"可用",但数据仍然存在。

(2) 数据未被真正清除
文件内容仍然保留在磁盘上,直到新数据覆盖这些簇。
恢复工具(如Recuva、TestDisk)可以扫描磁盘,找到未被覆盖的数据并重建文件。

(3) 操作系统层面的表现
删除速度极快(与文件大小无关),因为只修改元数据,不涉及数据擦除。
磁盘空间立即显示为可用,但实际数据可能仍然存在。
实际擦除(物理删除)的原理:
当执行实际擦除操作时,文件系统或安全工具会确保数据无法恢复,主要方法包括:
(1) 数据覆盖(最常用方法) 单次覆盖:用0x00、0xFF或随机数据填充文件占用的所有簇。 例如:shred(Linux)、cipher /w(Windows)会执行此类操作。 多次覆盖(安全擦除标准): 如DoD 5220.22-M(美国国防部标准)要求3次覆盖(先写0x00,再写0xFF,最后写随机数据)。 Gutmann方法(35次覆盖)适用于传统磁性硬盘,但对SSD不必要。 (2) TRIM(SSD专用机制) SSD的TRIM命令: 操作系统通知SSD控制器哪些数据块可以物理擦除。 SSD会在后台执行NAND闪存块的擦除(不同于HDD的覆盖)。 防止写入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提高SSD寿命。 (3) 物理销毁(极端情况) 消磁(HDD):用强磁场破坏磁性存储介质。 物理破坏(HDD/SSD):拆解、粉碎或焚烧存储设备。

 

posted @ 2025-04-05 12:27  suN(小硕)  阅读(5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