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II博客作业02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swxy/CST2020-2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swxy/CST2020-2/homework/11810
这个作业的目标 掌握更多解题方法,进行对数组知识的运用和练习
学号 20208990
**
2.1 完成PTA作业,并给出编程题完成截图(5分)**
第一题:

第二题:


2.2 题目:快速寻找满足条件的两个数

能否快速找出一个数组中的两个数字,让这两个数字之和等于一个给定的值,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这个数组中肯定存在至少一组符合要求的解。

解法一:采用穷举法,从数组中任意取出两个数字,计算两者之和是否为给定的数字。

解法二:对数组中的每个数字arr[i]都判别Sum-arr[i]是否在数组中。

解法三: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使用二分查找法针对arr[i]查找Sum-arr[i]。

要求:

1.根据三种解法给出相应的代码,并给出测试数据。(15分)
解法一: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6 6 1 2 3 4 5 6 5 1 4 2
解法二: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 ---
8 8 1 2 3 4 5 6 7 8 1 7 2 6 3 5
解法三: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 ---
7 7 0 1 2 3 4 5 6 6 1 5 2 4 3
2.请说明三种算法的区别是什么?你还可以给出更好的算法吗?(10分)
区别:穷举法思路相对简单,但运算量较大,运算时间较长。
      解法二与解法一相似。
      二分查找法解题,虽然思路较复杂,但该方法是最好的,运算时间较前两种解法的运算时间少,提高了解题效率。


2.3 请搜索有哪些排序算法,并用自己的理解对集中排序算法分别进行描述(5分)

排序方法有10种,分别是: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计数排序、桶排序、基数排序。

冒泡排序:重复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
选择排序: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插入排序:将列表中的每个元素依次和之前排好序的元素进行比较,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使之前有序的列表保持依然有序。
希尔排序:将整个列表根据增量分为若干个子列表分别进行插入排序。随着增量的减小,列表趋于基本有序,当增量为1时,相当再做一次插入排序,使列表有序。
归并排序: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
快速排序:通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
         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堆排序:将堆的末端子节点作调整,使得子节点永远小于父节点
计数排序:没有用元素间的比较,它利用元素的实际值来确定它们在输出数组中的位置。
桶排序:利用了函数的映射关系,高效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映射函数的确定。
基数排序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然后按每个位数分别比较。 


2.4 学习总结(15分)


2.4.1 学习进度条(5分)

周/日期 这周所花的时间 代码行 学到的知识点简介 目前比较迷惑的问题
第一周 10h 200 测试数据写入文件,使用测试程序检验代码 对相关代码的编写存在问题
第二周 15h 270 排序算法,数组的使用 数组的使用


2.4.2 累积代码行和博客字数(5分))


2.4.3 学习内容总结和感悟(5分)


1. 学习内容总结


2. 学习体会

1.本周学习了​数组,学会了更多解决题目的方法。
2.一道题解法很多时,不能全部想到并写出代码。
3.本周学习的知识对我来说比较难,下周应该多进行复习巩固,多多进行编程练习​。
4.多阅读优秀代码,学习优秀之处,学习思路思维,用在自己的代码中。

2.4.4 对冒泡排序的说明和理解(5分)

说明:冒泡排序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元素列,依次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
如果顺序(如从大到小、首字母从Z到A)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元素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相邻元素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元素列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升序或降序排列),就如同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气泡最终会上浮到顶端一样,故名“冒泡排序”。
理解:冒泡排序法,是从数组的第一个数开始,依次向后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前者比较大时,就将二者换位,这样一次遍历完成后,最大的数就在最后;
之后再从第一个数开始向后比较(不比较最后一个数),依此类推。
第1轮比较需要比较N-1次,比较完了之后,固定1个数在数组最后,剩下前面N-1元素需要比较N-1-1次;
第2轮比较需要比较N-2(N-1-1)次,比较完了之后,固定2个数在数组最后,剩下N-2个元素需要比较N-2-1次;
依次类推:
第i轮比较需要N-i次,比较完了之后,固定i个数在数组最后,剩下N-i个元素需要比较N-i-1次。规律:轮数加次数等于数组长度-1。
由此我们可以得两个变量,一个是比较轮数i,一个是比较次数j,刚由规律得出比较了i轮之后,剩下N-i个元素,需要比较N-i-1,所以j=N-i-1;
posted @ 2021-03-12 17:40  .Luminous  阅读(80)  评论(4)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