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事后诸葛:设备管理子系统项目Postmortem总结
1. 设想和目标
1.1 目标清晰度
- 解决的问题: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采购至报废),覆盖8个模块,实现数字化、流程化管理。
- 用户与场景:典型用户(现场工程师、班组长、工区长、主管领导)和场景(故障处理、巡检、保养等)定义较清晰,但部分边缘场景(如多设备并行处理)未充分覆盖。
- 用户接受度:核心功能(如故障销号、人脸识别)接受度较高,但部分用户对智能照片审核的严格性反馈较多,认为操作繁琐。
1.2 计划与共识
- 计划时间:时间较紧张,需求评审阶段耗时较长,导致开发周期压缩。
- 意见分歧:在“智能照片审核”的规则设计上存在争议,最终通过优先级投票决定先上线基础规则。
- 改进点:提前进行用户调研,明确关键需求优先级,预留更长的需求确认时间。
2. 计划
2.1 完成情况
- 交付内容:8个模块均完成,但“智能照片审核”的模糊度检测功能因算法问题延迟上线。
- 无效工作:部分台账字段设计过度复杂,后期发现使用频率极低。
- 任务定义:开发任务定义清晰,但测试用例覆盖不全,导致部分边界场景漏测。
2.2 执行与缓冲
- 计划偏离:因第三方人脸识别服务接口调试超期,延误2周。
- 缓冲区:预留1周缓冲期被占用,后期通过加班弥补。
- 改进点:
- 对第三方服务依赖项增加风险评估和备用方案。
- 预留更灵活的缓冲时间(如分阶段缓冲)。
3. 资源
3.1 资源分配
- 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充足,但测试人力不足,导致后期测试压力集中。
- 时间估算:开发时间估算较准,但测试时间低估(尤其是照片审核逻辑的兼容性测试)。
- 非技术资源:UI设计进度滞后,因对“带水印照片”的交互设计反复修改。
3.2 效率优化
- 任务分配:部分前端重复工作可复用组件,后期才优化。
- 改进点:
- 提前识别可复用模块,减少重复开发。
- 增加测试自动化投入(如照片审核的自动化校验)。
4. 变更管理
4.1 变更响应
- 通知机制:变更通过企业微信和站会同步,但部分细节未及时传达(如字段调整)。
- 优先级管理:通过“MoSCoW法”划分需求,但“人脸识别防代审”因安全要求临时升级为“Must Have”。
- 应急计划:无备用方案应对人脸识别服务故障,临时改为人工审核。
4.2 改进点
- 建立变更分级通知机制(关键变更需确认回执)。
- 对高优先级功能提前制定降级方案。
5. 设计/实现
5.1 设计过程
- 设计阶段:需求分析后直接进入开发,缺乏原型评审,导致部分交互返工。
- 争议解决:通过“决策记录表”明确争议点的取舍依据。
5.2 代码质量
- 测试覆盖:单元测试覆盖核心逻辑,但集成测试不足(如多级审核流程的并发问题)。
- Bug分布:照片上传模块Bug最多(兼容性、水印生成失败等),因未覆盖低端机型测试。
- Code Review:执行较好,但未强制要求测试用例关联。
5.3 改进点
- 增加原型设计阶段,减少开发返工。
- 加强设备兼容性测试,尤其是Android低版本。
6. 测试/发布
6.1 测试执行
- 测试计划:有测试用例,但未覆盖“超时未审核”的提醒触发逻辑。
- 验收测试:用户验收时发现“满意度评分”未保存,因接口漏测。
- 发布问题:初始版本照片水印时区错误,紧急发布热修复。
6.2 改进点
- 增加端到端流程测试(如“故障报修→销号→评分”全链路)。
- 发布前检查依赖服务的配置(如时区、密钥)。
7. 总结
7.1 团队成熟度
- CMMI级别:初步达到已定义级(Level 3),有流程但执行偶有偏差。
- 团队阶段:从磨合期过渡到规范期,协作效率提升,但创新不足。
7.2 里程碑对比
- 改进点:需求评审更规范,Code Review覆盖率提升。
- 待改进:测试左移(提前介入需求分析),减少后期缺陷修复成本。
7.3 最需改进的方面
测试策略优化:
- 自动化覆盖核心流程(如照片审核、多级审批)。
- 建立更严格的发布准入标准(如性能测试通过率)。
最终结论:项目目标基本达成,但需在需求管理、测试深度和变更响应上加强,以提升下一阶段的交付质量。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