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5
技术债务这个概念在阅读前对我而言只是个模糊的比喻,书中系统的分类和管理方法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曾参与的一个电商项目为了赶促销季上线,累积了大量技术债务:临时解决方案、未完成的重构、妥协的设计决策。上线后,新功能的开发速度越来越慢,简单的修改也会引发意外错误,最终不得不投入三个月专门进行重构。
《构建之法》将技术债务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类,这种区分特别有启发性。我们当时的问题在于既没有识别无意债务的机制,也没有管理有意债务的策略。代码腐化逐渐蔓延却无人关注,架构的缺陷随着系统演进被不断放大。更糟糕的是,业务方将这种效率下降视为常态,继续施加交付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当系统终于到达临界点时,重构的成本已经高得惊人。
现在我会以更系统的方式管理技术债务。团队使用静态分析工具持续监控代码质量指标,建立技术债务登记表记录已知问题和改进方案。每个迭代预留20%容量处理高优先级债务,确保问题不会无限累积。重要的重构工作像功能开发一样有明确的验收标准和时间估算。我们还定期向业务方展示技术债务的影响和治理成果,帮助他们理解质量投入的长期价值。这种预防为主、持续治理的方式,比事后大规模重构要高效得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