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卡片笔记写作法
中文版序 1
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5
如果说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特别合适创意写作,比如写小说、诗歌、散文等等;那么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则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比如论文、学术专著与长篇科普等。
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为什么写卡片更容易提升记忆?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个超出多数人常识的原理: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y)。
比如,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卢曼经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主题索引。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卢曼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主题索引卡上会汇集所有相关笔记的编码或链接,每条笔记会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这类索引,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入某一主题的入口。
第二类与主题索引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的概览,而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览。
第三类是在当前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
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笔记-笔记”连接。两条笔记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13
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17
译者序 21
以往教授笔记方法的图书多以两类为主:一类是教授记笔记的形式,比如一页纸法、九宫格法、思维导图法;另一类则以教授原理为主,如费曼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PQ4R法等。这些内容大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即让大家把笔记记起来,但是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笔记将把我们引向何处却很少提及。常见的情况是这学期记了很多笔记,下学期又重新开始,或者是读某本书记了一些笔记,读另一本书时又重新开始记。这样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学习成果不能跨领域、跨时间形成累积,不能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作为。非常可惜。
学习心理学上关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观察、保持、复现和动机。书中提到了两种记忆方式,一种“提取强度”,采用Zettelkasten等工具,通过建立频繁的联系来增强记忆;另一种是“存储强度”,通过闪卡类工具,如译者长期在普及的Anki软件,通过间隔复习来增强记忆。
导论 29
事实上,在智力的各种因素中,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自律或自控力来处理手头的事务(Duckworth and Seligman, 2005;Tangney,Baumeister,and Boone,2004)。
坏消息是,我们其实没有这种控制自己的能力,仅仅靠意志力形成自律或自控力绝没那么容易。就我们今天所知,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消耗得很快,而且从长期来看,也没有那么多手段快速提升意志力(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and Tice,1998;Muraven,Tice,and Bau meister,1998;Schmeichel,Vohs,and Bau meister,2003;Moller,2006)。毕竟,没有谁乐意头悬梁、锥刺股。
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并非无解。我们今天知道,自控和自律与环境的关系远比与个人的关系大得多(Thaler,2015),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当周围没有巧克力棒的时候,人们自然不需要靠意志力来拒绝美食的诱惑。如果一个人特别想做某件事,他也用不着靠意力去完成。
第一章 绪论 37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38
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
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2001)一书中强调了“总体工作流程的重要性”。艾伦的这套理论简称为GTD,所以大部分知识工作者都知道“GTD”,因为它行之有效。GTD的原则是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收集到一起,并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倒不是说要落实所有曾经计划做的事情,而是要从中做出明确的选择,并定期检查任务是否仍然符合大局。
卢曼卡片盒
卢曼很快就发展出了这些笔记的新类别。他意识到,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
卡片盒使用手册
当他读到值得记录的内容时,就会在卡片的一面写上书目信息,在另一面对内容做简要的笔记(Schmidt,2013)。这些笔记最终会被放入文献卡片盒里。
接下来,在不久之后他会查看简要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自己的思考和写作的相关性。然后,他将转向主卡片盒,在新的索引卡片上写下他的想法、评论和思想,每个想法只用一张卡片,并只写在卡片的一面上,以便以后不必把它们从盒子里拿出来就可以阅读。
每当卢曼添加一条笔记时,他都会检查他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笔记,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直接在一条笔记后面添加新笔记只是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是在这条笔记和(或)其他笔记之间添加一个链接,另一条笔记可以在系统中的任何地方。当然,这非常类似于我们在互联网上使用超链接的方式。
[!NOTE]
卡片盒编号是树状结构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58
因此,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撰写论文的步骤
1.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
2.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3.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
4.现在把你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方法如下:(1)把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如果使用软件,你可以把一条笔记“放在”多个笔记后面;如果你像卢曼那样使用纸笔记笔记,就必须将笔记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并手写添加其他笔记的链接。看新笔记与哪条笔记直接相关,如果还没有与其他笔记直接相关,就把它放在最后一条笔记之后。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不要为一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而是要看一下卡片盒,看看哪里已经形成了笔记链,哪里已经建立了想法群;如果另一个更有希望的想法已经成型,就不要执着于前一个想法。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68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74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77
写作是重要的事情 78
简洁是重要的 82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只有将这三类笔记分开保存,才有可能实现卡片盒笔记的群聚效应,而对这些类别的混淆也是人们写作或发表作品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人从零开始写作 93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99
寻求反馈,而不是回避反馈,是任何想要学习的人的第一美德,或者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更朴实的说法,就是成长。德韦克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长期成功的最可靠预测因素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积极寻求并接受反馈,是长期成功(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这些反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之,对个人成长最大的阻碍是抱有“固定型思维”。那些因为觉得反馈可能会损害他们所珍视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害怕和回避反馈的人,尽管可能在短期内感觉良好,但很快还是会落后(Dweck,2006;2013)。因此,往往是那些获得大量表扬的优秀学生和学习天才,更有可能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而陷入困境。他们因自己是什么(天才)而受到赞美,而不是因为做了什么,所以他们就会倾向于保持这种印象,而不是让自己接受新的挑战,拥抱从失败中学习的可能性。
比如,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107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不要一心多用
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多件事上,并且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虽然我们对人类长期记忆能力的估计并不一致,而且颇具猜测成分,但心理学家过去在谈到短期记忆容量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最多可以同时在脑海中保存7±2件事(Miller,1956)。
看一眼下面的数字序列,并试着马上记住它们:11,95,82,19,62,31,96,64,19,70,51,97,4。由于超过了7个数字,所以显然很难记住它们。但当你意识到这只是连续编号的5届世界杯的年份时,就很容易记住了。因此,你只需要记住规则和起始年份,就不用记住7个甚至更多的单独数字了。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自己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这不是要求必须选择把关注点放在学习上或是理解上,因为出于学习的目的而进行的记忆要点,也都需要被理解。我们所理解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或是通过规则、理论、描述,或是通过纯逻辑、心理模型或解释。而卢曼卡片盒的目的就是专门建立这类有意义的联系。
在此,我们要感谢心理学家布卢玛·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的洞见和观察。据说,她和同事们一起去吃午饭,看到服务员不需要做任何记录,就能准确地记住谁点了什么菜,这件事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令她惊讶的是,当她返回餐厅拿她留在那里的外套时,几分钟前她还很崇拜的拥有超强记忆力的服务员却不认识她了。蔡格尼克对此很不解,服务员解释说,他们服务员都能够记住哪位顾客点了哪些饭菜,但在客人们离开餐厅的那一瞬间,他们就把这些全都忘掉,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拨顾客身上。
蔡格尼克成功发现了现在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未完成任务的想法所干扰,而不管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如何。得益于蔡格尼克的后续研究,我们还知道,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说服我们的大脑停止思考它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想法写下来,让大脑相信它会在之后被妥善处理。至于任务是真的被完成了,还是通过记下笔记而推迟了,大脑并不会区分。通过记录所思所想,可以把想法从脑海中逐渐清除出去,这就是戴维·艾伦的“GTD”系统有效的原因。
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利用蔡格尼克效应的优势,刻意在脑海中保留未完成的问题。即使在做与该问题无关的事情时,我们也可以在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让问题在脑海四处游走,却又不是全神贯注地去解决它,我们就有机会以一种不同于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往往也是灵光乍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例如,当我们在散步、洗澡或打扫房间的时候,大脑会情不自禁地处理最近一件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常常能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找到问题的答案。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108
阅读和理解 130
这个现象解释起来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奥秘。因为手写的速度比较慢,学生不能记下所有的讲座内容,所以相比于细节他们更关注重点,而想要记下重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因此,选择手写笔记的学生们必须思考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否则就无法掌握论点的深层原理、观点和逻辑,这也有助于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而使用电脑录入笔记的学生速度要快得多,对他们来说把讲座内容逐字录入并不难,这样的笔记仿佛绕过了大脑,直接从耳朵传到了手指,而这实际上也让他们绕过了对讲座内容的理解。
保持开放的心态
遗憾的是,我们的大脑在选择信息方面通常不是很聪明。尽管应该寻找一些反面论点和事实来挑战既有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仍然会被那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物所吸引,即那些证实我们已经相信自己很博学的东西。
确认偏差是一种微妙而重要的力量。正如心理学家雷蒙德·尼克森(Raymond Nickerson)所说的那样:“如果有人试图找出人类推理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确认偏差必将是候选答案之一”。(Nickerson,1998)
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无法摆脱确认偏差。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措施。典型的例子就是查尔斯·达尔文。他强迫自己写下那些对他的理论最具有批判价值的论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John Searle)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曾经说过,他只有在能对某件事情进行科普演讲时,才能确定自己对这件事完全理解了。
记卡片盒笔记 152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1.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可以添加到你在该笔记中直接提及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所提及的笔记,也可以将其添加到最后一条笔记后面。之后,为添加完的笔记编上连续的号码。如果有必要再另立分支,借助一个软件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其他笔记“后面”续写其他笔记,因为每条笔记也都可以跟随在其他不同的笔记之后并因此成为不同笔记序列的一部分。
2.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
3.确保可以从索引中找到新添加的笔记,必要时在索引中添加一个条目,或者从与索引相连的笔记中引用索引。
4.构建心理模型的网格结构。
发展想法 174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最终文稿中的论证是否存在缺失,但这些缺失只有在我们进行下一步时才会显现,也就是当我们把一个论点的相关笔记从卡片盒的网络中取出来,按照线性顺序整理成初稿时,才会发现这些缺失的部分。
构建主题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后,我们需要确保它可以再次被找到。这就是建索引的作用。过去卢曼使用打字机在索引卡上记录索引,在一个笔记软件系统中,我们可以像添加标签一样,很容易地将关键词添加到笔记上,在索引中就会显示出关键词。
卡片盒能做的远远不止是提供我们想要的东西,它还会提醒我们忘记已久的想法,并触发意想不到的新想法。这种出其不意的收获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笔记之间,而如果我们只是通过目录去查找特定内容,则不会有这种收获。笔记是通过卡片盒中的参考网络进行组织的,大部分笔记都可以通过其他笔记被找到,因此索引的作用就只是提供笔记的入口。对于同一关键词下的笔记集群的切入点,精挑细选几条重点笔记就足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地从索引笔记进入具体想要找的笔记,进而可以把写作的论点从先入为主的想法快速转移到卡片盒里相互关联的事实上,并与卡片盒进行基于事实的对话。
人们选择笔记关键词的方式能够体现他们是以档案管理员的思维还是以写作者的思维进行思考的。当需要考虑将笔记存储到哪里,或如何提取之前的笔记时,档案管理员会问:“哪个关键词最合适?”而写作者会问:“如果以后我已经忘记它了,我会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这条笔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建立智能链接
1.第一类链接是那些给你提供一个主题概述的笔记上的链接。
2.第二种链接和第一种链接类似,但重要性略有降低,它用于记录卡片盒中相邻笔记所构成集群的概述。
3.还有一种链接,用来指向当前笔记在逻辑上的前一条和后一条,尽管他们在物理上并没挨着,而这也只是纸质笔记才需要的。
4.最常见的引用形式是普通的笔记到笔记的链接。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他的学习建议读起来就像卡片盒的说明书:
1.关注你想记住的东西。
2.对要保存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编码(其中包括考虑合适的提示)。
3.练习回忆。(Sachs,2013)
分享你的洞见 206
养成习惯 224
后记 229
参考文献 235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