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表的概念
链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组织数据。它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了数据元素和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链表中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两部分内容:
- 数据元素:用来存储实际的数据。
- 指针(或引用):指向链表中下一个节点的位置。
链表的用法
链表可以分为单链表和双链表两种形式:
- 单链表:每个节点只有一个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最后一个节点的指针指向空值(NULL),表示链表的结束。
- 双链表:每个节点有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前一个节点,一个指向后一个节点。这样可以实现双向遍历。
链表相比于数组具有一些优点和灵活性:
- 动态性:链表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方便插入和删除节点。
- 内存管理:链表的节点可以灵活地分布在内存中,不要求连续的内存空间。
- 插入和删除操作:在链表中插入或删除节点的操作比数组高效,不需要移动其他节点。
然而,链表的缺点是访问某个特定位置的节点比较耗时,需要从头节点开始遍历直到达到目标位置。此外,由于链表使用了额外的指针来维护节点之间的关系,会占用更多的内存空间。
链表常用于解决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节点的情况,比如实现队列、栈以及其他动态数据结构。在编程语言中,许多常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都可以使用链表来实现。
链表的类型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链表的应用
链表的插入

实现的核心代码
public boolean contains (int key ){
Node cur = head;
while (cur != null) {
if(cur.valkey) {
return true;
}
cur =cur.next;
}
return false;
}
posted on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