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5年,一个叫颜真卿的男人毅然赴死(上)

公元785年,一个叫颜真卿的男人毅然赴死(上)

 
图片

 

提起颜真卿,会想到什么呢? 大书法家,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便出自于他之手,和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除了写得一手好字以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高风亮节,和铁骨铮铮。都说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这句话在颜真卿的身上,分外合适。

 

岑参的两首送别诗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748年,即唐玄宗天宝七年,40岁的监察御史、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被任命为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一带巡察。

他的好友岑参特意写了一首送行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颜真卿在这个奔赴陇西的过程中,结识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次年(749年),高仙芝入京朝见唐玄宗,高仙芝顺便要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岑参,高仙芝邀请岑参担任掌书记。历史是模糊的,但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我们不知道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高仙芝是怎么连线岑参的,我的猜想,是不是颜真卿向高仙芝举荐了岑参呢?

 

751年,在阿拉伯吃了败仗的高仙芝被召回长安,岑参同回长安。

 

753年,颜真卿将赴山东任平原郡太守。同在长安的好友岑参又写了这首送别诗。

 

送颜平原

岑参

天子念黎庶,诏书换诸侯。

仙郎授剖符,华省辍分忧。

置酒会前殿,赐钱若山丘。

天章降三光,圣泽该九州。

吾兄镇河朔,拜命宣皇猷。

驷马辞国门,一星东北流。

夏云照银印,暑雨随行輈。

赤笔仍在箧,炉香惹衣裘。

此地邻东溟,孤城吊沧洲。

海风掣金戟,导吏呼鸣驺。

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

鱼盐隘里巷,桑柘盈田畴。

为郡岂淹旬,政成应未秋。

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

苍生已望君,黄霸宁久留。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平原上任后,竟遇到了大唐的中年危机安史之乱,颜氏宗亲三十几人,尽丧于安史之乱,等寻到其侄儿头颅的时候,才有了饱含真情的《祭侄文稿》。

 

安史之​乱

 

据旧唐书记载,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康实乃阳禄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日: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日: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我来简单的翻译一下这段的内容,大意就是颜真卿上任平原的时候就有预感,到安禄山会谋反,于是就借着兴修水利的由头加固城墙,招募壮丁。等到安禄山果然反叛的时候,河北那一片,通通都沦陷了,只有平原,因为颜真卿提前做了部署,还能够守得住。当唐玄宗听说整个河北24郡全部沦陷了,失声痛哭,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听说只有平原郡还在坚守的时候,唐玄宗才感叹到,颜真卿啊,我过去真的是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正所谓疾风知草劲,板荡识诚臣。谁忠谁奸才看得清楚,玄宗暗自祷告,如果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一定给颜真卿一个不错的待遇。只是玄宗还不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即将结束了。

 

 

下期预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颜真卿说我就要做这根硬骨头,死也硬。

硬刚了安禄山,却躲不过李希烈。

 
posted @ 2025-09-27 13:35  叶常落  阅读(2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