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诗词一轮月】曹操对月沉吟,他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一卷诗词一轮月】曹操对月沉吟,他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图片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析了月和酒,月和酒的历史已经追溯到了陶渊明所在的晋朝时代。但晋朝不是起点,而是我的知识所限。

那么在本文中,我们继续向之前的时代推进。看看曹操所处的时代,又会发生怎样的诗词和明月的故事。

 

在曹操之前,月亮在诗歌中多是作为背景存在。《诗经》中的月出皎兮勾勒出美人般的轮廓,汉乐府中的明月更多是相思的寄托。

月亮是一个景色,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但很少与建功立业的雄心产生直接关联。

直到孟德的出现,这一传统被打破了,月亮的意象得到了升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里的月亮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和他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紧密相连。天上的明月皎洁明亮,正如他心中统一天下的宏图,但那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正是曹操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我一开始觉得明月是不是代表着人才?但是我发现我错了。月亮在曹操的笔下不是人才,而是他的终极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笔下的月亮代表曹操自己。是不是有点绕,可以这样理解:

我有一个如明月般光辉的志向(志向) → 但实现它需要众多贤才(手段) → 我愿如明月般闪耀,吸引天下贤才来归(行动) → 最终,与人才共举,摘取那天上的明月(实现志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人才在月光下盘旋,寻找归宿,而曹操便自比成最可靠的那可枝干,人才们,来吧,来吧,我为你们提供保障和依靠。

好,按现在曹操渴求的东西就比较清楚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不是消极的遥望,而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进取。他真正渴望的,当然并不是月亮本身,而是借由月亮意象所映照出的那个完整的、有序的天下。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这时候,我想象着贤才们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尊前来投奔我。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我们欢聚一堂,久别重逢,一边畅饮一边欢谈,追忆着往日的情谊。

 

当我们再次仰望夜空中的那轮明月,或许能够理解曹操当年的心境。那一轮穿越千年的明月,见证了多少英雄的梦想与惆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不仅是曹操的追问,也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心中的永恒之问。

从此,这轮明月,高悬于中国文学的星空中,与无数后世的诗词歌赋,交织成一卷璀璨夺目的长卷。

明月依旧,壮志长存。

图片图片
 
posted @ 2025-09-27 13:11  叶常落  阅读(1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