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cv-阈值分割-threshold

 

 

什么是阈值?

最简单的图像分割的方法

应用举例:从一副图像中利用阈值分割出我们需要的物体部分(当然这里的物体可以是一部分或者整体)。这样的图像分割方法是基于图像中物体与背景之间的灰度差异,而且此分割属于像素级的分割

为了从一副图像中提取出我们需要的部分,应该用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的灰度值与选取的阈值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应的判断。(注意:阈值的选取依赖于具体的问题。即:物体在不同的图像中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灰度值

一旦找到了需要分割的物体的像素点,我们可以对这些像素点设定一些特定的值来表示。(例如:可以将该物体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定为:‘0’(黑色),其他的像素点的灰度值为:‘255’(白色);当然像素点的灰度值可以任意,但最好设定的两种颜色对比度较强,方便观察结果)

阈值化的类型

OpenCV中提供了阈值(threshold)函数,这个函数有5种阈值化类型

阈值类型1:二进制阈值化

该阈值化类型如下式所示:       

 

解释:在运用该阈值类型的时候,先要选定一个特定的阈值量,比如:125,这样,新的阈值产生规则可以解释为大于125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定为最大值(如8位灰度值最大为255),灰度值小于125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定为0

 1.png图片

 

cv::Mat src, dst;
src = cv::imread("D:/bb/tu1/1.png",0);//以灰度形式载入图像
int c=src.channels();
//返回值是1  是灰色图像
std::cerr<<"c="<<c<<std::endl;
std::cerr<<src<<std::endl;
//255是白色部分的值;138是红色部分值;98是蓝色部分值
cv::namedWindow("src");
imshow("src",src);

cv::threshold( src, dst, 98, 255,0 );
//参数1:输入的灰度图像
//参数2:输出图像
//参数3:进行阈值操作时阈值的大小
//参数4:设定的最大灰度值(该参数运用在二进制与反二进制阈值操作中)
//参数5:阈值的类型。从下面提到的5种中选择出的结果
/* cv::THRESH_BINARY=0: 二进制阈值
   cv::THRESH_BINARY_INV=1: 反二进制阈值
   cv::THRESH_TRUNC=2: 截断阈值
   cv::THRESH_TOZERO=3: 0阈值
   cv::THRESH_TOZERO_INV=4: 反0阈值

cv::THRESH_OTSU=8 自適應閾值
*/ std::cerr<<dst<<std::endl; //src中大于98的都变成255,其它都变成0 cv::namedWindow("dst"); imshow("dst",dst);

 

 

阈值类型2:反二进制阈值化

该阈值类型如下式所示:     

 

解释:该阈值化与二进制阈值化相似,先选定一个特定的灰度值作为阈值,不过最后的设定值相反。(在8位灰度图中,例如大于阈值的设定为0,而小于该阈值的设定为255)

阈值类型3:截断阈值化

该阈值化类型如下式所示:

 

 解释:同样首先需要选定一个阈值,图像中大于该阈值的像素点被设定为该阈值,小于该阈值的保持不变。(例如:阈值选取为125,那小于125的阈值不改变,大于125的灰度值(230)的像素点就设定为该阈值)

阈值类型4:阈值化为0

该阈值类型如下式所示:

 

 解释:先选定一个阈值,然后对图像做如下处理:1 像素点的灰度值大于该阈值的不进行任何改变;2 像素点的灰度值小于该阈值的,其灰度值全部变为0

阈值类型5:反阈值化为0  (cv::THRESH_TOZERO_INV)

该阈值类型如下式所示:

 

 解释:原理类似于0阈值,但是在对图像做处理的时候相反,即:像素点的灰度值小于该阈值的不进行任何改变,而大于该阈值的部分,其灰度值全部变为0

 

其它方法

    cv::Mat M(5, 4, CV_8UC3,cv::Scalar(10,20,30));
    std::cerr<<M<<std::endl;
    cv::Mat mask1=M<=20; //满足条件的是255,其它的是0
    std::cerr<<mask1<<std::endl;

 

 

  

 

 

posted @ 2021-10-21 08:04  天子骄龙  阅读(73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