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道理虽然是如此说,但身处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特别是机会多多、风险也多多的IT行业,“三十而立”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一个看上去不那么简单的目标。在采访中当我们涉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多数人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回避的姿态。甚至有人直接回答“对于30岁来说这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28岁的程序员曾经扳着手指头向记者计算了30岁之前所要经历的一切:“按照正常的顺序,一个人6岁上学,中小学教育12年,大学教育4年,毕业时22岁。就算幸运地立刻找到工作,1~2年内基本属于夹着尾巴装孙子适应社会的阶段。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事业,已经24岁了。听上去不错,还有6年是么?如果顺利的话,再过3年,基本已经摆脱基层阶段,多少当个小头头,不用跑腿打杂天天写代码了。接下来的3年将会为了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技术水平和管理方法而努力。30岁时如果一切顺利,可以说有一定的事业基础,面对生活的困难了。可这都是最理想状态的假设,上学时间的早晚、经历了几次高考、是否要考研、找工作的波折、能否遇到有发展的企业、换工作……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你IT职业生涯的每一步。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家庭、没有感情的怪物吧?经常回家探望年岁越来越大的父母,如果他们不在外地的话;安抚因为经常加班而无暇陪伴的女朋友,如果你够运气能找到一个的话;此外你还要找房子、租房子、挤公交车或地铁,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扯皮吵架,为了赶不上的工作进度而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和狐朋狗友喝酒到半夜两点……总之,在这么多乌七八糟的杂碎包围下,你凭什么认为我可以在30岁时像个人一样恬着脸说自己‘三十而立’?别拿丁磊、陈天桥什么的来鼓励我,我当然也想搞个首富当当,可是你说搞IT的那么多人,能到那一步的有多少?还说什么30岁以前?能有万分之一就不错了,剩下的9999个都像我一样,为了房子、票子和妹子而像狗一样伸着舌头狂吠乱咬。三十而立?我现在除了挨骂的时候头发能立起来,浑身上下什么都立不起来了。看到美女都没动静。”
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引起了如此激烈的反应,真是没有意料到。也许相对其他行业来说,IT行业的压力的确大了许多,不过让一个曾经有志于成为中国的史蒂夫·乔布斯的天才程序员来说,从当初的雄心壮志变化成如今的郁闷颓废,造成这种变化的,绝不仅限于牢骚中指出的那些问题。真正让人在30岁而栗不是而立的,是更多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东西。
也许你还年轻,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有没有思考过如何处理,30岁,该来的迟早都会到来。
1.健康和心理问题
. 关于IT人的30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除在技术和管理领域摸爬滚打的精英外,作为行业的观察和记录者,IT媒体行业的从业者也同样有自己的认识。
25岁时,一个人可能刚进入这个行业。选择这个行业的人,大部分还是对它充满兴趣的,从业之前的很多年可以说是积蓄了大量的对这一行业的热情和好奇。拿IT专业媒体从业者来说,你之前一直喜欢摆弄电脑,喜欢了解这个行业的事情,它本身又是象征着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生产力的行业。现在,你可以靠近这个行业,真正走进这个行业,并且作为这个行业的记录者和思考者而存在,这种从业的冲动,和社会媒体的从业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对工作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你对收入的热情。在工作的前两年,你将前20多年来积累的冲动和能量,都可以通过你的写作来释放出来。而到了接近30岁时,你会发现遇到一个瓶颈期。这时你对这个行业了解多了,表达的欲望也减弱了,你需要考虑如何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来弥补这种欲望的丧失。如果不考虑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困扰,那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不同了。
IT这个行业变化快,需要从业者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如果说在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需要面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问题,那么身处IT业,尤其是IT专业媒体,你要有双倍的学习能力。可是这种迅速的发展,新陈代谢过快,又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了另一个问题。30岁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或许更需要一个稳定和成熟的环境,以使自己的职业经验得以积累,并且在这个环境中继续升华。而号称朝阳产业的互联网行业,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的第一轮泡沫式的萎缩,我相信造成的最大损失并不是在投资上,而是在从业者上。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很多人不得不从头来过。乐观地说,失业或被裁员的经历对他们是一笔财富,客观地说,是一种耗损。
网络游戏业也是如此。机会多,但风险和起伏更大。行业发展瞬息万变,过几年行业转型,你原有的公司倒闭,而新的企业又不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就造成了一个人经验和时间的浪费。这些都是摆在30岁IT从业者面前的很大问题。
2.职业上的瓶颈
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一般来说划分为5个阶段:一是职业准备阶段,典型年龄为0~18岁,其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评估不同的职业,选择第一份工作,接受必需的教育。二是进入组织(学校)阶段,典型年龄段为18~25岁,其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或在学到足够的知识、技能、信息以后,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三是职业生涯初期阶段,典型年龄为25~40岁,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学习组织规范,学会协作与共处,逐步适应职业与组织,期望未来职业成功。四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典型年龄为40~55岁,其主要任务是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转变职业理想,对中年生活作适当选择,在工作中再接再厉。五是职业生涯后期阶段,典型年龄为55岁直到退休,主要任务是继续保持职业成就,维持自尊,准备光荣引退。其特点是调整心态,作好退休后的打算。
严格来说,职业生涯的这5个阶段每个都很重要,但作为人生体力和脑力的黄金时期,第三个阶段,也就是25~40岁时期尤为突出,问题往往也就发于这个阶段。30岁作为事业和生活的转折点,通常会形成一个明显的瓶颈。很多人都会在此时为了职位和生活角色的改变而疲于挣扎。究其原因,不仅仅是IT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组建家庭的压力,而是由于在于大多数就业者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不健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无论是18岁之前的职业准备期,还是25岁之前的职业学习期,中国人通常处于无组织无规划的混乱中。不是么?有多少人在儿时想过自己未来会做什么具体的职业?有多少人在成年后选择了自己心仪的职业方向进行学习培训?又有多少人在就业时寻找到的是自己一直想从事的职业?最后,又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缺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缺少针对性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缺少应对变化的足够心里准备,当一切问题在30岁不可避免地到来之际,就业者才发觉自己面对转型的困惑与无力。简单地说,就是前两个阶段的所有疏漏和缺失,都在第三个阶段的中期,即30岁累积爆发出来,30年所欠的债,要在30岁前后几年之内还,怎么可能不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问题才显得尤为严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光进行一次咨询是没有用的。30年内所没有进行过的思考和准备,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完成,虽然不能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难度也非常大。所以虽然有人在进行职业咨询之后迅速度过了职业的瓶颈期,但更多的人是困惑依旧,工作和生活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
谈到30岁面临的职业规划难题,即使是专业的咨询师也表现出几分无奈。的确,咨询只是帮助人找出原因和应对的方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个人自己来完成。而缺乏意志和能力来执行,也是这个社会面临的通病之一。
如何应对“三十不能立”问题的一些建议:首先是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设计规划,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思考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适合向怎样的职业方向发展,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这一步越早进行越好。
其次,制订明确的职业发展计划,每一年、每个月该学习什么、该完成什么、该有什么收获,都要制订详细的计划步骤。就像很多人学习英语会制订计划,每个月、每周要背下多少单词一样。越是临近短期的计划,越是要制订详细,长期的计划可以没有那么具体,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还是要有的。
第三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再好的计划,不执行也就是废纸一张。这就依靠个人的意志品质了。外人很难给予太多帮助。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还要时刻检讨计划执行情况,随时修改计划应对变化,并进一步细化各个阶段的计划。
这种看上去刻板的行为实际上最后还是能发挥出很大功效,早期可能会因为要强迫自己按部就班地执行而非常难受,但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渐渐适应并如鱼得水,因为这是一种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反而会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
的确,有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那么如何有序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打算了。也许有人才20岁,但如果他不想在30岁时才把这30年累积的问题一次性还清,还是尽早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才好。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