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设计范式
大模型 Agent 的发展非常迅速,除了经典的 ReAct 模式,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设计范式,它们各自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和优化目标。
下面是一个表格,汇总了这些主要的 Agent 范式及其核心思想和典型应用场景:
范式名称 |
核心思想 |
典型应用场景 |
---|---|---|
ReAct (Reasoning+Acting)
|
将推理(Reasoning)与行动(Acting)结合,通过“思考->行动->观察”循环与环境动态交互 |
复杂问题求解、需要多步工具调用的任务 |
反射模式 (Reflection)
|
引入用户反馈或模型自我批判,迭代修正输出以提升质量 |
内容生成、代码编写、需要高准确性的任务 |
工具使用模式 (Tool Use)
|
赋予LLM调用外部工具、API或知识库的能力,克服其固有知识的局限性 |
获取实时信息、执行专业领域任务(如计算、查询) |
规划模式 (Planning)
|
将复杂任务分解为系列子任务并制定计划,按计划执行并根据反馈动态调整 |
复杂项目开发、长周期任务、需要预先规划的场景 |
多智能体协作 (Multi-Agent)
|
模拟团队协作,不同角色Agent各司其职,通过通信与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
软件开发、复杂系统设计、需要多角色专业知识的任务 |
记忆增强模式 (Memory-Augmented)
|
为Agent配备显式记忆机制(短期/长期),存储和利用历史信息以提供上下文感知响应 |
个性化对话、长期交互任务、克服模型上下文窗口限制 |
自我纠错 (Self-Correction)
|
Agent内部审查、评估并改进自身输出,基于规则、质量标准或另一个“批判者”模型 |
事实核查、逻辑一致性检查、安全敏感内容生成 |
REWOO
|
摒弃显式的“观察”步骤,将观察结果隐式融入下一步执行,实现更流畅的任务执行 |
审批流程、环环相扣的链式任务 |
LLMCompiler
|
通过并行函数调用(Parallel Function Calling)优化任务编排,提高处理效率 |
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独立子任务、对效率要求高的场景 |
Reflexion
|
在反射模式基础上整合强化学习机制,通过外部数据量化评估答案质量,推动有效自我修正 |
需要持续学习和优化、且能获得明确奖励信号的任务 |
LATS
|
融合树搜索、ReAct、规划及反思机制,通过多轮迭代寻找最优解 |
复杂决策、需要对多种可能路径进行探索和评估的任务 |
🧠 如何选择 Agent 范式
选择合适的 Agent 范式,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资源与成本:多Agent系统通常比单Agent更复杂,需要更多计算资源。
💡 总结一下
这些范式并非互斥,实际应用中常常混合使用。例如,一个多Agent系统(Multi-Agent)中的每个Agent内部可能采用ReAct模式进行推理,并配备记忆模块(Memory-Augmented),在生成最终答案前还会进行自我批判(Self-Correction)。
-
任务复杂度与结构:任务是否需要逐步推理(ReAct)、预先规划(Planning)、还是多角色协作(Multi-Agent)?
-
对准确性与可靠性的要求:任务是否需要迭代修正(Reflection, Self-Correction)或事实核查?
-
信息需求:是否需要访问外部工具或实时信息(Tool Use)?是否需要记忆先前交互(Memory-Augmented)?
-
效率考量:任务是否需要并行处理(LLMCompiler)或流畅的链式执行(REW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