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Jinchao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book 01:《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花了时间和花了精力(真正努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事。(论行动的重要性)
 
认清『Have to be here』『Choose to be here』的区别,一种是不思进取的无奈之举,一种是有资本的自行选择。
 
爬的高,走的远,不是为了被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因为诗里面传递的是一种无奈,而并非成功的豪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很明显,并不是为了成为他人的谈资,所以我们应该不受他人影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
 
只有漂泊的人才会明白,漂泊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漂泊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能够有所选择,即使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意义。(比如马云)
 
即使知道有些不必要,但依旧去做。
 
把自己变成有内容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圈。
 
经营感情这东西不适合我,选择顺其自然比较好。
 
失败可以镇压内心的兴风作浪。
 
有些人看起来好像是原谅你了,但其实是因为你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与其嘴上争论别人是错误的,不如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争吵是这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
 
梦想又怎可以是梦里想想。
 
我追梦,你笑我徒劳,而我一个人在路上,走完的四季,却是你永远都体会不到的风景。
 
 
book 02:《守破离》

 
2019.10.07
守,是敬畏,让人丢掉浮躁。守至偏执,需要有目标,不畏惧失败,不考虑外在因素,在没有强烈的理由之前,永不放弃;是专注,是一根筋,是大智若愚的愚。
做一个倾听者,把别人的话听进去,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取舍,对于优秀的观点,吸纳;对于消极的抱怨,要么用乐观的心态化解,要么左耳进右耳出,不至影响自己,如果能帮助别人化解消极,当然更好,但也不要总去帮人化解,顺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做法。
守,就要不间断地去学习,不要考虑有没有用,只要是学,用心学,一定是有用的。学习亦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学会、学透、学对,一般情况下,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太跳反而不好。
守,也是莽,不计后果去做,不要怕,因为所有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勇于莽,勇于揽下别人不敢接的活,在此之前,也务必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计划,权衡利弊,一旦接下,就放开去做,认真做,不抱怨,不放弃,干就完事了。
 
2019.10.12
1、十年定律:坚持十年,有望成为行业权威;
2、社会普遍认为大学书本知识用不上,读书无用论,是极其错误的;
3、没有深入了解与学习,永远不要去评判或指点他人;
4、没有守好,就没有破的基础,离也就无从开始;
5、假如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主动去爱上现在的工作;
6、亡 + 心 ==> 忙 / 忘,忙起来,或许会忘掉不少事情。
 
2019.10.17
家有金山银山,不如一技在身。这应该是许多年前的说法了,因为在当下这个时代,有一技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若是要掌握一技,至少要是精通,现在这个社会还需要专才吗?个人不得而知。
最容易被人看到的是成功时的欢呼,而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那些看不到的付出。
做一件事情,要在确保完成的情况下,有意义的去追求极致,并且有意识的拓展知识面,这是学习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让心静下来,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情,这也是抵御这个浮躁社会的一剂良方。
人脉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努力这件事情没有上限,我们只是尽力而为,完成基本底线而已,全力以赴才是上限。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
每个人都具备天才的潜质,天才不是一种能力,能够发展出这种潜质才是真正的能力。
一万小时定律:不是有能力才去干,而是去干才会有能力。
 
2019.10.21
执行力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一切用结果说话。
 
2019.10.28
厉害的人往往会有惊人的阅读量,他们甚至每年读上百本的书籍,而且是精读、细读,人格厚重源于很深的积累,没有达到上层人士的生活标准,那是因为自己付出、积累的还差太多。
 
2019.11.05
凡是不指向一个结论,或者不能引导行动的思考,都是空转。试着找出关键问题,问自己“五个为什么”。
过早的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容易丧失突破的意识和能力。
 
2019.11.12
我们所谓的“有三年工作经验”,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经验用了三年,与能力在我们前面的人相比,差距还很大。
不要把对他人的改进误当作是创新,完全是两个概念。
至此,《守破离》这本书已经看完第一遍,除了书中的知识之外,结合当下的状态还认识到一条很受用的道理:时间是最宝贵的,所有浪费时间的做法都无异于在埋葬自己的梦想,不论何种理由,所有的理由都是自尊心在强行辩解。
读书无用论,都是没读过书的人说出的谬论,偏激而狭隘,误导性极强。
 
极简主义生活总结:
1、不闲聊,不妄议,语言精炼到极致;
2、不做无效社交,有闲暇时间宁可陪家人;
3、不断精进,把时间用在擅长的事情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式化,模式问题系统化;
4、穿着简洁、追求干净、舒适的自我体验,与其热衷大牌产品,不如更独爱个性/小众/定制产品;
5、服装颜色不超过3种,衣服只有那么几件,不会为穿什么而烦恼;
6、和果汁相比更爱水果,和饮料相比更爱茶;
7、喜欢自己做饭,热衷蔬菜,对肉的欲望减少;
8、和去健身房比起来,更喜欢自然的户外走路;
9、和刷屏看碎片化的信息相比,更喜欢阅读经典书籍;
10、不需要阿臾别人来获得存在感,不需要靠贬低别人来获得优越感。
 
 
book 03:《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读完整本书,发现自己就写了一条读书笔记:“这种毫无头绪的空茫,比累来的更可怕和令人深恶痛绝。”
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到了自己遇到过很多次的问题:总觉得很忙,却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这本书的前一半大多在讲道理,后一半基本都是一些小的故事,可能是因为高中时期这种小故事看多了,所以对这些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整体上还可以,和自己还是存在一些共鸣的。最后一篇相对前面的文章来说就显得简练很多,作者自己也提到过文笔稚嫩的问题,因为这些天也在看一些同类型的其他书籍,所以对于文笔稚嫩多多少少还是能感受到一些。
 
整体来说,内容相对上一本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来说要少很多(确实少了60千字),所以才能让我在四个小时左右一口气把它看完,里面的小故事形式比较多样,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这种随意性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不拘束,无妨。很多情节能和作者达成共鸣,可能是有些经历非常相似的缘故,能触动我回想起多年前的自己,和那些人,那些事。
 
 
book 04:《浪潮之巅(第四版上册)》

 
大多数产品经理之所以做不出来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视了别人的长期思考。
 
盛田昭夫《学历无用论》
 
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Windows + Intel ==> WinTel (安迪-比尔定律)
Android + ARM ==> WinTel 2.0 (安迪-比尔定律 2.0)
 
Apple:用硬件服务软件,通过软件实现硬件的价值。
 
CISC / RISC (复杂指令集 / 精简指令集)
 
APNs(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
GMS(Google Message Service)
GCM(Google Cloud Message)
 
劳斯莱斯被宝马收购(高端市场可以迅速形成品牌效应,但规模有限)
 
比尔·盖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针对全世界所有人的,这样才能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微软发展的是『在线订阅』+『游戏产业』等行业,正在从软件公司向云计算服务型公司转变;
苹果发展的是『苹果生态』+『教育产业』等行业,正在努力打造生态闭环。
 
 
book 05:《断舍离》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
1、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2、舍,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
3、离,打消“多就是好”的念头
 
原来我想要的一切,早已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
 
Less is more.
 
断舍离,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
 
物品的存在即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
 
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要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
 
我们不仅忽视它,还遗忘它,那么物品非但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价值都被否定了。
 
断舍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应该是“我”,而不是物品。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
 
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会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即衣柜抽屉等看不见的空间只放七成满,碗柜、餐具架等看得见的空间放五成满,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空间只放一成满,营造舒适度和品位。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足够强大。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其实,所有的“拥有”不过是一厢情愿,我们从未,将来也不会拥有任何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是借来的,我们只是使用而已。
 
【读后感】
1、“厨房里的三分法”有些像工具书教程
2、时不时将收拾和运气联系在一起,作者了解过风水一类的知识,使得本书部分地方有些玄学的感觉
3、所举的很多例子,以及其表达的思路和方式,具有一定的日本特色,在感受上难免存在差异
4、有许多处打比方,例如“闸口”等,感觉不是很合适,可能也是因为思维方式和作者不同,暂时无法理解
5、整本书小而简单,字数不多,但还是有一种冗余感,感觉有很多地方依然是在凑字数,勉强看下来,收获还是有的,不过对于“断舍离”,有些地方的理解和作者存在一定的出入
6、书能成书,必然有它的道理,书里面不少角度非常新颖,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帮我指明了不少思考的方向
 
 
book 06:《断舍离(心灵篇)》

 
先诊断出物品从身上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减少物品进行自我改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不要仰望山顶,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
越是不擅长的人,就越容易向高难度的事情发起挑战,最后却一事无成。看似在做很简单的事的人,恰是在稳扎稳打,正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 要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
  • 要时刻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 要经常总结,整理目前的成果
  • 要经常反思,以更好的对方向进行微调
 
要肯定彼此价值观差异的存在,不要有所期待,试图说服。期待和说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一种责备。
 
越有影响力的人,越是那种万人敬仰的人,其实越不会搞这种花拳绣腿的小把戏。
 
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唤醒我们分析、思考和感觉的能力,因为现代人很容易因为过于忙碌和信息过多,而失去这些能力。
 
无论别人的评价是好是坏,或是东西本身是贵是贱,只要自己真的喜欢,那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存在。无论什么样的物品,它的价值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
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站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幸福是细细体会与所有有缘之人的关系,从深刻的感受中所涌出的感激之情。
 
比起愿望与期待,更应拥有确信与梦想。
 
断舍离,是一种借助物品所进行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动禅。
 
冥想可以说是一种以想象的方式帮助我们培养俯瞰力的技巧。
 
现代人看似生活愈加富裕,实则是让自己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窘迫境地。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发出来的消息很可能散播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这件事上,我们是不是太自觉了?
 
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看似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其实更值得感激。
 
类似于购买了智能手机后,我们表面上是拥有了手机,实际上反过来被手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原本这些时间是可以用来做更多丰富的事情的,结果反而被无意义的消耗和浪费了。
 
“空”代表着无限,放下欲念,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许多真正的佛教徒,都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修为高深的僧人,通常居住之所也简单到极致,生活清简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更糟糕,反倒让他们有了常人所没有的平静与宽容。
 
最后,我们只需记住:占有绝非拥有,放下才能拥有更多。
 
【读后感】
1、心灵篇联系生活引出了非常多的哲理
2、断舍离并不是一味去扔,而是一种心灵上的状态,只要在某一时间某一事情上足够专注,就是达到了心灵上的断舍离
3、远离社交,学会将自己从喧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
4、最近一段时间明显感觉到自己急躁了,或许,我应该学会放下,让自己回归并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
 

posted on 2020-09-13 20:49  Resp  阅读(15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