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论浅谈-2023」0713期(特别篇:《驳国育拙论》)

《驳国育拙论》

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于今语文举入试之绩,甚有感于文。有叹今日中国应试化之悲,故作此篇,赋名曰《驳国育拙论》。

此举之作文,题为“力合则效用大,力散则效果轻”,余于此中得五十一又五之分矣。令吾惊,甚将以其不入廿四学府。予甚费解,阅师惟此文为“团结”二字。诚比之意,实使人多通协和之意也。何方此唯一特意,而无向诸学者中议政之馀意与新思?若吾发之问,世定皆能训我一事者:阅师日浅矣,不能遍酌每文,故唯一理而观之。但余欲言,作文者,是待其媒而自媒,宜令吾等率意立言也。今之教而不得善,发己于一事或题,此应试化之教何义乎?

要之中国,义之为"左"矣。而反之不设政助学者之新念,反之顾视而不见、长之非教之威也。予故提三问曰:方今曰中国之养才,唯全无情似机邪?心有所存之君子者数与谁邪?岂来人徒麻木植之,而各以其生草为之邪?韩退之先生《马说》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中国纵横应试化之教,但使之与千里马骈死无异也,如此虽可择大慧者,且势多或失心者。如连伯乐之神丧,何谈“教育”二字乎?定为不公,令哀伤叹惋也。

今予为此整六百字之篇,予实有为声之嫌,亦有使世人知我文岂能止值五十一又五分之心,又于予今时之举入试报冤者竟嘈,与此昔事别。益众者,虽其文未尝见于多也,然吾犹欲其周于声,冀其国之教而莫过于今者也。读此篇诸公数十年后能变中国教一概者,则余请汝记斯篇,记教育二字之初心也。

作于今夜,与昔作别,前路光明。


译文(人话版)

公元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三日,对于今天语文升学考试成绩的发布,我颇有感触,想感叹一下今日中国应试化教育之可悲,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赋名曰《驳国育拙论》。

对于此次语文考试作文,议题为“力合则效用大,力散则效果轻”,我在此题中获得了五十一点五分的分数。令我吃惊的是,我即将因为此次作文的失利而错失进入二十四中的机会。我很费解,因为此题答案的唯一标准仅仅只是“团结”二字。的确,此题目确实能让大多数人理解到团结的意味。但为何只能从这一个单一的角度立意,而不去接纳一些学生的在这议题基础上合理的其他理解方式和利益角度呢?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世人都能给我一个解释,那就是阅卷老师时间有限,无法一一斟酌每篇作文,因此只能从一个标准上去看。但我想说,作文本就是任由学生发挥自我想法的媒介,但现在的教育却不允许我们更好的抒发自己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题目理解,那这样的应试化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对于现在的中国,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过于偏左了。韩愈韩退之先生《马说》一文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反而,我们没有相应的政策去支持学生们的新想法、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反而视而不见,助长这种错误教育方式的威风。我今天提出三个问题:中国未来培养出的人才就只是没有感情的做卷机器吗?未来中国有思想的人又会有几个呢?难道未来的人们仅仅只是麻木地管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草草了事吗?

今天我写下这篇共计六百字整的文章,我确实有为自己发声的嫌疑,也有让世人都明白我的作文是否只值五十一点五分的想法,同时也是对我这次中考报冤的最后一次吐槽,让我安心地与这件过去之事做最后的告别。但更多的是,虽然这篇文章不会被太多人看见,但我也更想为后者发声,希望以后的中国教育不会让更多像今天的我一样的人有这种遭遇。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各位在几十年以后能拥有可以改变中国教育模式的能力,那么我请你记得这篇文章,记得教书育人四字的初心。

今天晚上我写下这篇文章,和这次中考往事挥手作别,我的未来前路依然一片光明。


后记

终评成绩发布,代表着我的这次中考尘埃落定。无处宣泄心中苦闷,因作此文谈谈我对现在的想法。虽是有些生不逢时与世脱离之感,但生活总归要继续,那就用这篇文章结束最近不安惶恐的一切,继续向着未来竭力冲刺吧。

posted @ 2023-07-13 22:34  Lithium_Chestnut  阅读(576)  评论(2)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