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第二章读后感
重读《程序员修炼之道》第二章,仿佛在职业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清晰的指路明灯。这一章节围绕 “注重实效的途径” 展开,从多个维度剖析了程序员从 “小工” 向 “专家” 进阶的关键思维与行动准则,每一个观点都直击日常开发中的痛点,让人读完后既有 “原来如此” 的顿悟,更有 “即刻践行” 的冲动。
章节中 “DRY(Don't Repeat Yourself)—— 不要重复你自己” 这一原则,无疑是对程序员代码习惯的核心警示。回想自己刚入行时,为了快速完成需求,常常复制粘贴相似代码,看似节省了当下时间,却为后续维护埋下巨大隐患。当业务逻辑变更时,需要在十几处重复代码中逐一修改,不仅效率低下,还极易出现遗漏导致 Bug。而书中强调 “系统中的每一项知识都必须具有单一、无歧义、权威的表示”,让我深刻意识到,DRY 并非简单的 “避免复制代码”,更是对系统知识体系的梳理与重构。它要求我们将重复的逻辑抽象为工具类、函数或组件,让每一段代码都承载唯一的职责,这不仅能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更能培养我们结构化思考的能力 —— 从 “完成功能” 到 “构建优雅的系统”,这正是小工与专家的本质差距之一。
“正交性” 的理念则让我对系统设计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将正交性比作 “改变一个组件不会影响其他组件” 的独立特性,这与我曾参与的一个项目教训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团队开发的电商系统中,订单模块与支付模块耦合度极高,支付逻辑直接嵌入订单流程,当后续需要接入新的支付渠道时,不仅要修改支付相关代码,还得联动调整订单模块的多处逻辑,甚至引发了订单状态同步的 Bug。而遵循正交性设计的系统,就像精密的机械结构,各部件独立运转又协同工作,一处调整不会引发连锁反应。这让我明白,专家级程序员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模块的边界与独立性,通过接口隔离、依赖注入等方式降低耦合,为系统的扩展与迭代预留空间。这种 “未雨绸缪” 的设计思维,远比 “临时修补” 的编码技巧更重要。
此外,章节中 “估算” 与 “承诺” 的关系论述,也戳中了很多程序员的职业痛点。在项目开发中,我们常常因低估需求复杂度而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导致项目延期、团队信任受损。书中强调 “估算不是承诺,承诺需要基于估算与风险评估”,这提醒我们,科学的估算需要结合需求拆解、历史经验、技术难点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要为潜在风险(如技术攻关失败、需求变更)预留缓冲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与团队或产品方沟通时,要清晰区分 “估算结果” 与 “承诺范围”,避免因盲目承诺而陷入被动。这种 “理性沟通 + 风险意识” 的职业态度,是程序员从 “技术执行者” 向 “项目参与者” 转变的关键一步。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体会到,“注重实效” 并非单纯追求效率,而是一种融合了代码规范、系统设计、沟通协作的综合职业素养。从小工到专家的进阶之路,从来不是靠 “堆砌代码量”,而是靠每一次编码中的 “反思与优化”,每一次设计中的 “全局与长远”,每一次沟通中的 “理性与坦诚”。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将 DRY 原则、正交性设计、科学估算等理念融入实际开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打磨自己的职业思维,朝着 “专家” 的目标稳步前行。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