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碎片
最近拉拉杂杂的读了些书,把零碎的笔记整理下。
关于培训----------------------
一场讲座,做多少张PPT最合适?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多年经验总结出的培训师黄金公式:4+(x/60*8)。在这个公式中,X代表讲座时间。公式中的4是指每场讲座在开始前,最好要有4 张用来做简介的PPT:第一张,告诉听众讲座的主题是什么,自己是代表谁来做这堂讲座;第二张,简单介绍一下讲师的背景;第三张,告诉听众这一场讲座包含哪些内容,也就是讲座大纲;第四张,是最后结尾的部份, 你可以摆放公司的商标或者适合这场讲座相关的引用参照。 ----也就是每小时8张,再加4张简介性的图片
第一、最大的挑战是让别人懂,而不是觉得我们行;第二、要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容易记忆;第三、从问题现象说起,而非先谈理论概念。 ----这就要换位思考,把握好听众的水平和状态,并促成及时的反馈。从问题现象,到剖析理论,再应用理论,即what-why-how
关于写作----------------------
提纲就是全文的思想浓缩,你把提纲读一遍,意思要明白、结构要完整,条理要清晰,有了这三条,文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提纲是整个文章的支撑
0. 短文可以腹稿,但是整个过程不能略过。长文必须列提纲。 1. 一篇文章,中心思想只能有一个,而且可以用一句不带逗号的陈述短句或疑问短句讲出来。 2. 为支持这个中心,需要2-4个支撑点,它们可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会怎么样。 3. 按照读者逻辑来组织文字顺序,想一想读者看到这些观点和文字,会提出什么问题,于是设定结构回答这些问题。 4. 小标题和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要直切主题,告诉读者这一段是讲什么的。可以在列提纲的时候就写出来。 5. 列好提纲再动笔,有什么巧妙的想法和句子可以暂时记在一旁 ----写文章和做讲座,异曲同工。
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些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媒介,传达的信息约等于零。用超8摄影机拍摄的三分钟,是整个婚礼过程中值得珍惜的某些瞬间。而整整三小时婚礼和宴会的不间断的录像,却会让我们头脑呆滞,记不住任何东西。它让我们不堪重负。吃得太多会感到恶心,在浴缸里待得过长也会难受,因为最初的体验完全被堵塞了 ----simple is best。少即是多。
关于时政----------------------
1. 新闻是要报道事实的,事实是什么?是自然的事实,还是人为的事实?一个所谓事实,报道起来,是从左边看,还是右边看?那么多事实,是随机报道,还是筛选一下、集中一下报告?就说数据吧,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N位数,但数据用哪个,不用哪个?就是全用了,这个在标题上,那个在行文中,讲究大了去了。 ----看问题要全面啊。
至于经济热点,从老百姓消费层面看,已经从家电以汽车、住房。所谓衣食住行。下面的热点围绕生老病死,小孩的教育投资,人民币升值后留学会渐成为普通消费,还有旅游,根据国情,国家即使加大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福利开支,也只能是在较低的水平上,房子消费热潮的洪峰过后,有积蓄的中国人会在这方面花钱。修建有保健功能的高级养老院可能会比盖住宅更赚钱 -----前面的论据赞同,后面的结论有点突兀,观察。
关于工作----------------------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矛盾情况:人们从工作中可以感知技能性和挑战性,因而感觉更开心、强大、有创造力并且很满足。在业余时间里人们感觉没有太多的事情做,不能发挥各自的技能,因而趋于沮丧、愚钝而且没有满足感。然而人们却愿意少工作多休息。” ----工作会产生归属感。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等的需要是必须在一个组织群体中才可能得到满足的;但大部分工作都不能满足需要层次。。。所以愿意少工作多休息。
“警觉习惯的存在”是人生改变的契机; “驾驭习惯的方向”是人生远景的眺望; “突破习惯的束缚”是人生潜能的发挥。 ----知易行难啊。
关于经济----------------------
金德尔伯格在《金融危机史》中,用了一个简单比喻说明“泡沫”的形成机制:猴子看,猴子学。他说,没有什么事比眼看着一个朋友变富更困扰人们的头脑和判断力的了。但是,当一次又一次盲目和愚蠢行为在金融史上重复出现时,似乎必须对这种“泡沫病理学”进行一番讨论。 ----泡泡就是这样吹起来的。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