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理到大理,不上班旅居一年生活小结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 弗洛姆 《逃避自由》

旅居一年现状回顾

在旅居一年后,即将又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大理。

喜欢吃的东西会吃第二第三次,喜欢的地方也一定会去第二次第三次,大理于我而言可以称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大理的夏天比我待过的其他的任何地方的都舒适,相较于城市,我更喜欢乡村和自然,所以即使是大理,我也更喜欢住海边的村里而不是古城附近。并且在大理遇到的人都很有特色,很有意思,也可能的是在这里容易看见和被看见,所以那些有意思的一面才会被展现出来。

这一年,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去大理,住过好几个社区,后面认识了一些朋友,结伴游过一些地方,后面也独自走过一些地方。每个地方待的时间有长有短,多重因素的组合下,对每个地方,每个社区形成了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区,不同的社交方式,自身处于不同阶段,所接触的时间长短,很多因素最终成在自己内心投射出不同的影子,落下印象。然后也逐渐开始清楚自己的偏好,更多的自我觉察,把以前因为没什么时间和机会接触到的一切在这一年里经历和接触后,才开始逐渐明白之于自己真正的自由在何处。从刚开始的想给问题找一个答案,到后面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或许活在当下,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就是最好的答案。对于这一年的经历,不仅仅是那些过后就忘的当下,更多的是很多场景都可以回忆很多次,然后每一次都可以从中觉察出新的东西,逐渐融入到自我的思考和当下中,融入更新版本的自己里。现在往回看,还真有种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每一个事情出现和转折的时机都刚刚好符合当时的状态。

去了哪些地方

感觉上去过的地方好像不是很多,因为实际上待的超过半个月的就那么几个,但因为是旅居+旅游,所以盘点下来的话,除了回家以外,好像去过的地方也有十几个城市。停留半个月及以上的地方只有大理、清迈、厦门、安吉、杭州。停留一周左右的地方有平潭、泉州、深圳,只是旅游玩玩的地方有长沙、香港、珠海、衢州、绍兴、南京、上海。

住了哪些社区

706大理、SeeShore、Dali+、安吉DNA、DN余村、Q*space,住下来感觉每个社区就和每个城市一样,都有自己气质,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只有看和自己是否相合,体验过是否喜欢,并且和你住的时间段遇到的人,以及社区性质,主理人气质,城市气质等关系比较大。我的话还是最喜欢大理,大理天气很好,很少下雨,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太冷或者太热,村里接近大自然和洱海,就喜欢山山水水的地方,以及自然带来的灵气。去大理之后,感觉自我和自然的关系更紧密了,以前真的很少去看天空云朵、日出日落,去年去玩大理之后,自此去每一个地方都会经常细细的去感受当地的山山水水,天地和阳光,包括回家也待了一段时间,好像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去关注和观察的新的东西,也能经常发觉当下的美好。

旅居体验小结

从还没有去做之前对旅居这件事抱有的一些期待和幻想到真正实践后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几点。

第一,在一个地方旅居至少三个月,最好是半年以上。旅居的时候,如果时间太短,也会觉得,不必认识新的人的了,反正都会走,好不容易认识了刚熟悉一些就要面临分别,再认识人就会觉得很累。但时间拉长就不一样了,心态发生变化,而且时间一长,和一些同样常驻地人也就会更自然的慢慢熟悉起来。但可能也不一定全和时间长短有关,和遇到的人以及当下的心态有关。时间长短也并不是唯一的能熟悉起来的因素,还有例如社区氛围,环境,社区处于哪种时期,人处于哪种时期,有何契机之类的因素。如果没有参与社区,一个人或者结伴旅居的话,可以更多的主动去寻找一些自己想要的状态,比如去学一门技艺或者学一门运动,又或者去寻找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去参与,然后在这些过程中可能就可以认识到一些朋友。

第二,人还是很需要秩序感。通过一年的旅居+旅游的模式,终于知道我可能并不是太喜欢旅游,以前很喜欢是因为上班太闷了,一年安排几次旅游是仅剩的新鲜的东西。而旅游过于频繁就很容易打破自己本身的秩序感,本来秩序感的建立就需要时间,至少是以月为单位。而旅游太频繁,还需要去适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一定会安排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哪里也不去来进行修整。频繁的变动会很容易打破原有的秩序,要重建自我秩序还需要时间。所以我发现其实人不一定是真的喜欢新鲜感,而是新鲜感中包含对未知的期待和想象以及对现状的不满。当真的很满足现状的话,会不想改变的,会害怕改变的。

第三,还是得自己有主线。毕竟,生存是第一要务,其次才是其他的一切。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只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在一个地方一直待着的坐班,当有了明确要做的事情的主线后,才能可持续的在社区没有负担的生活下去,才能真正的实现旅居生活。不然,要么被焦虑笼罩,要么被无聊和虚无笼罩,在哪里都解决不了这种问题。唯一能解决这种问题就是有主线,有要做的事情,才不会迷失方向。在上班的时候就天天想着怎么才能早点退休,什么也不干就纯纯躺平。但逐渐发现,其实大多人不会喜欢真的什么也不干的,因为人会很容易感到无聊,一无聊就总想找点事情做,因为好像有事情做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人需要确认自己的存在,人也都希望被看见,逃避被凝视,但实际上又渴望被认同。

第四,和群体的关系一定是独立又自由。就和我开始想的一样,生活在社区中,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个人和团体的关系需要是互相滋养的关系,而不是团体逐渐长成为另一种系统怪物反过来压迫到个人身上。本来当初逃离上班,逃离家乡,就是为了逃离那种群体对个人心理性社会性的压迫,如果进入到社区,换成另一种形式,比如必须要特别积极参加和反馈各种社交活动混脸熟才能混迹于社区,否则就会有种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社区的感觉。只是想在其中生活并找到一些生活小乐趣专注于活动本身反而有点难,这样也会本能的产生抗拒心理,那么也就不必来这样的社区了。想要找到的附近和其他形式的附近不一样。所以其实是希望能够更简单一些,随机一些。同一件事,自然发生和被计划、被推动、有目的的发生感觉上就是不一样,自然发生感觉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目的则隐藏着某些难以诉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这些本身是要去逃避的东西,一切就都变味了。其实更多时候一起开心玩就得了,给上太多价值还不如玩的开心来的实在。

第五,当感觉不好的时候,可能只需要换个环境就好了。这个环境可能是地理环境,也可能是人所营造的社会环境。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可能发挥自己,而在不适合的环境就可能会被压抑,事实上我们在说对一个地方的喜欢与否的时候,我们是基于过去在这个地方的感受经验总结而来。比如我在杭州生活了十年,甚至这一年的旅居生活中还去了两次杭州,但是这十年下来,仍然对杭州这个城市亲近不起来。但是大理,仅仅去了一两次,就感觉身处其中,整个人的磁场就很合,时间不长的记忆里都是很密集的快乐回忆,生活中的小确幸很多很多,比杭州的十年还多。在杭州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大大小小的阻碍,而在大理一切都相当顺利而且自然,当然也只是可能在大理还生活的不够久,只要够久就会发现,什么都会变,哪里都会变。​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磁场和变化,可以尽量去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城市生活看看。

第六,不只对远方祛魅,更需要对当下的觉察。每一个去社区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切深度链接幻想。急切的寻找精神寄托,希望能和其他人获得灵魂碰撞。但实际上这种寻找本身也和寻找远方有相似之处,远方本身就只存在于幻想中,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当到了以前的远方,那么这个远方就会变成当下。最终只是用一种幻想替代另一种幻想,永远到不了心目中的远方。而当你去觉察每一个当下的时候,和自然和环境融合的时候,会突然觉得以前都错过了些什么啊,当下本身就存在你所忽视所追寻的一些东西的。去觉察,完整的看见,全然的感知。只觉察,不评判,不带入,不自我。

逃避自由

旅居生活中的自我发现

自由是有代价的?不,做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能专注于做很少的事情,所以实际上只能做选择,有选择就必然会有舍弃,人生就是无数选择的集合。
在不上班之后,发现很多习惯都改变了,因为坐班限制的不仅仅是人身自由,摸鱼都要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而远程就过于自由了,可以坐着办公,趴着办公,也可以躺着办公。一旦没有人监督,也很容易走神,不过我本来也是事件驱动。非常强的 deadline 驱动让我可以在截止日期之前做完所有该做的事情,过程不必被安排,这是我更喜欢的工作模式。不过其他的工作衍生品就产出较少了,像之前上班的时候都有持续输出技术博客,但当这种时间全部都由自己掌控之后,就感觉好像都是自己的时间,提不起劲写技术博客了,反而多了更多思考人生的时间(bushi。于是写了一些读书笔记、观察总结之类的东西,是一种不管有人看没人看,写的过程都很开心,相当于是自我对话。可能是年纪渐长,阶段不同,内生动力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我也根据个人体验总结出几个规律

1、以去标签化的眼光看人,更可能看见人的根本特质
人最了解的是自己,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最了解的是自己很好理解,每天每时每刻都是在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所有的面,知道自己所有的秘密。最不了解则是因为其实人用远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却能看到真实的别人。只能看到镜像中的自己,以及从别人眼中的自己来试图拼凑出别人眼中的那个好似真实的自己。殊不知别人眼中的自我看似真实却也虚假。人是复杂的,很多人根本连自我都看不清,去看别人,很多时候是种自我情感投射。去标签是因为标签的存在本来只是一种迅速划分阵营来拉进距离的工具,在陌生人认识之初,就能通过几个标签来快速给人产生印象,那么既然作为工具,就应该只当做一种工具,而不应该划分着划分着,变得真情实感,自己成为了那个工具,而不是使用工具的人。当自己成为了锤子,那么就会一直找钉子。很多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认知差异。
所以当和遇到的人相处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去标签化看待,然后其实就能发现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所谓的优点和缺点,不过优缺点也是相对而言,相对于看的人而言。不过这一年的旅居生活,让我从以前的那种处于一种较封闭少社交的生活状态转变了一些,心态更开放的接触了各类不同的人,参与其中,观察他们并被他们观察,这种体验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2、越少接触电子产品、越多心流体验就越幸福
电子产品很容易让人分心。而寻找被分散的专注力还是得花点功夫,心流体验就是指专注当下产生的幸福感,我会做很多没用的事情来达成心流,比如描写字帖,填色数字油画。做的时候就能逐渐捡起被分散的专注力,然后再进阶去做一些需要动点脑子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写写日记。喜欢运动的话也可以去跑跑步,玩玩飞盘,徒步,爬山等等,很多体育运动和户外都具备这一点,那就是远离手机,只专注于一件事,所以我真的很爱走路,去哪个地方都要 citywalk,更多的也是喜欢远离电子产品,体验心流,当然这些也不一定会按照步骤或计划,更多的时候是随心所欲,想到了要干嘛就干嘛。通过这种方式,时间累计下来,好像做的事情也不少,而且做这些事情不会像玩手机,玩了啥也不记得啥样没留下。比如写字,也从不给自己设定目标一定什么时候完成,就只是想写的时候就写写。我从22年开始写,一篇五米长的上林赋毛笔字帖描写完。后来又买了一本道德经,去年去大理的时候还带着,当然后面大理太好玩了只写了一小半,后来旅居忙着玩也没咋写,今年回家待了一个多月就把剩下的半本写完了。数字油画填色还是去年有高中朋友结婚,想着送他一个礼物,就买了一副还挺大的小王子和玫瑰花的数字油画,后来好像也是一个月就给填完了,成品还挺好看的。过程也是觉得还不错,不费脑子,只是涂色就行,后来去年去大理也买了两幅小的,也在几个月给填完了,就是说这种不费脑子纯动手的游戏真的很适合安静的体验专注的感觉。
看书的话我是从好多年前就开始看了,我也从不给自己规定要看什么书,要看多少本书,而是什么时候想看了就会去看,这些年积累下来也有不少。但你说看完记得吗,其实不大能记得的,我读书更多的时候就是囫囵吞枣,过一遍,读的时候标记一些笔记,等用到的时候去翻一下,我对于文字的记忆力不如对数字的记忆力好。写日记也是很早就开始写的,其实不能叫日记,因为不是每天都写,也是相当随机的想写就写,以前写纸上,后来就写博客,想公开的公开,不想公开的就仅自己可见。最开始写技术博客只是想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已经一些技术总结,从17年开始到现在,但是最近两年有点没那么想写技术相关了,更多了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和观察随笔之类的,这些年其实也累计了挺多的,输出也不少。这样看来坚持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坚持,而是积少成多。而且做这些事一定会感到身心的快乐,而不是有着过多的附加期望。
运动和户外我也很爱,每次都有种真的能觉察和融入当下的感觉。相比于多巴胺的即时刺激,我更喜欢内啡肽带来的平静和满足感。所以,如果感到空虚的时候,就从自己想做的事情开始,找找丢失的专注力,让自己感受当下,真正的去生活,日常中经常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日出日落,看看星空,只要感受和发现,每天还是有挺多美好的。

3、绝对的自由不存在,但相对的自由肯定是存在的
在这两年里,对自我和自由思考的比较多。大学的时候,觉得工作能给我相对的物质自由,自由的第一步应该是有钱,从工作开始自己挣钱后,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感,那时候真的相当容易冲动消费,消费主义盛行的那几年买了很多买完几乎用不到的东西。工作几年后,这种消费冲动才慢慢变得好很多,然后就逐渐觉得,消费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然后就觉得自由好像就意味着远方,于是开始各种旅游,去各种不同的地方,获得不同的旅游体验,每年一两次的旅游成为了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后来各种长视频短视频盛行,在网络上完成了在家看世界,看着屏幕那边的人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又开始觉得我是不是也行,只要想,然后去行动,去尝试,好像并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遥远。

经过一年旅居,我开始觉察出哪种环境是自己的舒适区,我希望以何种状态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在以前都是我以为,而现在则开始明确了我在意的一些点以及不在意的一些点,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去感受,去生活。当然,全然的自洽是一种只存于理想中的状态。再平和的人也会有一些焦虑不安的时刻,这种焦虑和不安感似乎是基因里带的,又或者是对于刺激的条件反应。这个时候如果只是重复一些多巴胺刺激行为,比如无限流刷手机,期待下一个刺激奖励,那就会陷入巨大的空虚和虚无中,这个时候练习对自我和环境的觉察或许是个好的选择。

所谓标准

每当被人所谓的夸“你看起来很年轻”的时候,我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可能就是从底层里不觉得什么年纪就该长什么样。从刚大学那会儿18岁的时候被小朋友叫阿姨都会很泰然的接受而不是非得执着于让人家叫姐姐了。可能也是觉得根本不在乎这样一个所谓的称呼,姐姐就一定是美的年轻的,姨就是不美不年轻吗?其实根本不等同的,但在乎这个称呼的误区就会将二者等同起来。每个人都追求美这很正常,但是每个人都追求年轻好像就不那么正常了。首先年轻不等于美,美的形式是多元的,其次,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年轻,除非活不到老的时候。
就像李娟采访里说的:我一直很警惕这种“看起来像小姑娘”的心态。少女化,执着于自己的容貌和青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想沉溺于年龄,我想用慈祥的眼光去看世界。我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姨”,是一个年长的人,一个能正常面对衰老的人。很多人对年龄大这件事充满恶意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有点奇怪,好像他们在恶意的对待未来的自己,这本质上是否也是一种自我嫌恶呢。
好像所有的一切都要有个标准来衡量。你可以说你的标准不一样,但是不能说没有标准,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很多标准,试图把所有人都框进去。有时候也会反大众标准,做一些反标准的事情,但是这样一来,反而落入了陷阱,之所以反标准,反而是某种形式的认同这种大众标准,或者是觉得这个大众化标准是“标准”的,所以才要反。害怕自己的不同,或者得意于自己的不同都是在这个标准里挣扎的。一切试图把你拉入他的评价体系内的语言或行为,都要警惕这种评价体系本身的问题。多感受内心,少执着标准。

写在最后

写一些有的没的,用这种输出的过程来营造出一种意义感,也是有趣。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posted @ 2024-05-28 22:39  c-137Summer  阅读(10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