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Estimating, EST)

一、概述与核心价值

在CMMI 2.0框架中,估算(Estimation,简称EST)作为一个新增的独立实践域,从1.3版本中的项目策划(PP)和集成项目管理(IPM)过程域中剥离出来,体现了CMMI对估算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项目管理中估算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其在项目成功中的关键作用。

估算实践域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预测开发、获取或交付解决方案所需的规模、工作量、工期和成本,为项目承诺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估算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它是项目计划的源头,也是对内对外承诺的依据。没有科学合理的估算,项目计划就如同"无源之水",可执行性往往很差,导致版本发布频繁延迟。实践表明,仅凭经验"拍脑袋"做出的计划往往难以有效执行,而基于系统化估算方法制定的计划则能显著提高项目成功率。

二、六个关键实践活动

1.第一级

(1)EST 1.1—— "制定粗略估算以执行工作"

1)定义:EST 1.1是成熟度一级的唯一实践,它的官方定义是"制定粗略估算以执行工作"

2)核心思想:这一实践主要针对项目初期阶段,当详细信息尚不明确时,基于有限信息和专家经验对项目整体规模和工作量进行粗略估算。这种估算虽然精度不高,但能为项目启动决策和初步资源规划提供依据。简单说就是先有个大概的估算,别完全瞎蒙!

3)具体做法:基于经验、直觉或简单的类比(比如“这个项目和去年某个项目类似,大概需要3个月”)。可能是粗略的数字(如“100人天”),甚至是范围(如“2-4个月”)。

4)特点:不追求精确,重点是先有个方向性的判断。 类似“拍脑袋”估算,但要有依据(不能完全凭空乱猜)。

举例:

老板问:“这个新功能大概多久能做完?”

你回答:“根据类似功能的经验,大概1-2个月吧。”

 

  2.第二级

(1)EST 2.1—— "制定、使用并保持更新估算范围"

1)核心思想:把‘大概’变成‘有依据的范围’!

2)具体做法:

明确估算目标和内容(例如:功能列表、用户故事、任务分解)。

明确估算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比如“不包括第三方接口开发”)。

制定估算假设和前提。

3)关键点:从‘模糊’到‘结构化’,强调范围和依据。需要记录假设和限制条件(避免后期扯皮)。

举例:

你根据需求文档列出10个用户故事,对每个故事估算时间范围,并说明:“测试环境搭建时间未包含在内,这部分另计。”

(2)EST 2.2

(3)EST 2.3

3.第三级

(1)

(2)

三、常见误区

①只凭经验估算,不参考历史数据 → 容易低估复杂度

②只算工作量,不算配套资源(如服务器费用、测试时间) → 后期预算爆炸

③不做风险预留 → 遇到突发问题(如人员离职)直接崩盘

四、总结

CMMI的估算就像项目的"导航系统":第1级是快速手绘地图,第2级是高德导航,第3级是自动驾驶。用好它,能让团队少走弯路,把钱和时间花在刀刃上。关键记住三点:拆解任务用数据说话动态调整

posted on 2025-05-08 22:18  leapss  阅读(1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