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网络编程(三)之TCP
TCP
TCP通信原理

-
Java对基于TCP协议的的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封装,使用Socket对象来代表两端的通信端口,并通过Socket产生IO流来进行网络通信。
-
Java为客户端提供了Socket类,为服务器端提供了ServerSocket类
TCP发送数据
步骤
(1)创建客户端Socket对象与指定服务端连接
Socket(String host,int port)
(2)获取输出流,写数据
OutputStream getOutputStream()
(3)释放资源
void close()
构造方法
| 方法名 | 说明 |
|---|---|
| Socket(InetAddress address,int port) | 创建流套接字并将其连接到指定IP指定端口号 |
| Socket(String host, int port) | 创建流套接字并将其连接到指定主机上的指定端口号 |
相关方法
| 方法名 | 说明 |
|---|---|
| InputStream getInputStream() | 返回此套接字的输入流 |
| OutputStream getOutputStream() | 返回此套接字的输出流 |
TCP接收数据
步骤
(1)创建服务器端的Socket对象(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int port)
(2)监听客户端连接,返回一个Socket对象
Socket accept()
(3)获取输入流,读数据,并把数据显示在控制台
InputStream getInputStream()
构造方法
| 方法名 | 说明 |
|---|---|
| ServletSocket(int port) | 创建绑定到指定端口的服务器套接字 |
相关方法
| 方法名 | 说明 |
|---|---|
| Socket accept() | 监听要连接到此的套接字并接受它 |
代码实现
发送端
public class ClientDemo0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1.创建一个Socket对象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127.0.0.1",10000);
//2.获取一个IO流,开始写数据
OutputStream os = socket.getOutputStream();
os.write("hello".getBytes());
//3.释放资源
os.close();
socket.close();
}
}
接收端
public class ServerDemo0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10000);
Socket accept = serverSocket.accept();
InputStream is = accept.getInputStream();
int b;
while ((b = is.read()) != -1) {
System.out.println((char)b);
//h
//e
//l
//l
//o
}
is.close();
serverSocket.close();
}
}
注意事项
-
accept方法是阻塞的,作用就是等待客户端连接
-
客户端创建对象并连接服务器,此时是通过三次握手协议,保证跟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
针对客户端来讲,是往外写的,所以是输出流 ;针对服务器来讲,是往里读的,所以是输入流
-
read方法也是阻塞的
-
客户端在关流的时候,还多了一个往服务器写结束标记的动作
-
最后一步断开连接,通过四次挥手协议保证连接终止
三次握手

简述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给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 报文。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 SYN 报文之后,会应答一个 SYN+ACK 报文。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 SYN+ACK 报文之后,会回应一个 ACK 报文。
服务器收到 ACK 报文之后,三次握手建立完成。
作用
为了确认双方的接收与发送能力是否正常。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网络包,服务端收到了。这样服务端就能得出结论:客户端的发送能力、服务端的接收能力是正常的。
第二次握手:服务端发包,客户端收到了。这样客户端就能得出结论:服务端的接收、发送能力,客户端的接收、发送能力是正常的。不过此时服务器并不能确认客户端的接收能力是否正常。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发包,服务端收到了。这样服务端就能得出结论:客户端的接收、发送能力正常,服务器自己的发送、接收能力也正常。
因此,需要三次握手才能确认双方的接收与发送能力是否正常。
详细描述
刚开始客户端处于 closed 的状态,服务端处于 listen 状态。然后
(1)第一次握手:客户端给服务端发一个 SYN 报文,并指明客户端的初始化序列号 ISN(c)。此时客户端处于 SYN_Send 状态。
(2)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报文之后,会以自己的 SYN 报文作为应答,并且也是指定了自己的初始化序列号 ISN(s),同时会把客户端的 ISN + 1 作为 ACK 的值,表示自己已经收到了客户端的 SYN,此时服务器处于 SYN_REVD 的状态。
(3)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 SYN 报文之后,会发送一个 ACK 报文,当然,也是一样把服务器的 ISN + 1 作为 ACK 的值,表示已经收到了服务端的 SYN 报文,此时客户端处于 establised 状态。
(4)服务器收到 ACK 报文之后,也处于 establised 状态,此时,双方以建立起了链接。

(1)SYN=1 表示该报文不携带数据,但消耗一个序号 seq=x,seq=x是客户端的初始化序列号,因为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2)SYN=1 表示该报文不携带数据,但消耗一个序号 seq=y,seq=y是服务器的初始化序列号,ACK=1是一个确认号 ack=x+1,表示服务器下次接收到的序号希望是x+1。然后服务器进入到SYN-RCVD等待的状态
(3)ACK=1是一个确认号,seq=x+1是上一次服务器回应的序号要求,ack=y+1表示客户下一次接收到的序号希望是y+1
为什么要进行三次握手?
当进行第一次握手,网络不好可能会堵塞,所以连接的请求并没有到达服务器端;
但是tcp连接有超时重传的机制,所以再一次发送请求,这时候服务器端接收到了你的请求,他也会返回一个请求给你,这是第二次握手;
但是这时候网络环境突然又好了起来,那个堵塞的请求到达了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又给你回了一个请求,但是你又不想给服务器发送请求,这时候服务器的资源会进行占用等待你的请求,为了不使服务器的资源继续占用,你又必须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所以要进行3次握手
四次挥手

描述
1、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 报文,报文中会指定一个序列号。此时客户端处于FIN_WAIT1状态。
2、第二次握手:服务端收到 FIN 之后,会发送 ACK 报文,且把客户端的序列号值 + 1 作为 ACK 报文的序列号值,表明已经收到客户端的报文了,此时服务端处于 CLOSE_WAIT状态。
3、第三次挥手:如果服务端也想断开连接了,和客户端的第一次挥手一样,发给 FIN 报文,且指定一个序列号。此时服务端处于 LAST_ACK 的状态。
4、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 FIN 之后,一样发送一个 ACK 报文作为应答,且把服务端的序列号值 + 1 作为自己 ACK 报文的序列号值,此时客户端处于 TIME_WAIT 状态。需要过一阵子以确保服务端收到自己的 ACK 报文之后才会进入 CLOSED 状态
5、服务端收到 ACK 报文之后,就处于关闭连接了,处于 CLOSED 状态。

注意
这里特别需要主要的就是TIME_WAIT这个状态了,这个是面试的高频考点,就是要理解,为什么客户端发送 ACK 之后不直接关闭,而是要等一阵子才关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要确保服务器是否已经收到了我们的 ACK 报文,如果没有收到的话,服务器会重新发 FIN 报文给客户端,客户端再次收到 ACK 报文之后,就知道之前的 ACK 报文丢失了,然后再次发送 ACK 报文。
至于 TIME_WAIT 持续的时间至少是一个报文的来回时间。一般会设置一个计时,如果过了这个计时没有再次收到 FIN 报文,则代表对方成功就是 ACK 报文,此时处于 CLOSED 状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