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规系统主题域建设思路分析
一般而言,企业在管理过程当中所采用的监控工具和管理方式主要是报表,这也是最终反映到决策层进行信息支持的载体。围绕报表的主题划分、管理归属、数据源获取方式和制作,围绕管理手段的扩充与丰富,产生了企业级系统开发的需要。这是最初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历史来源。
企业部门在职能划分上,会依据管理要求、依据企业发展情况设立一个个的职能团队,而反应到系统建设上,则是一个个的相对独立的主题领域。很自然的,在系统建设上,需求发起方的最初设想都是面向主题域,这样比较符合主流的系统建设思路,也能满足具体的业务要求,减轻手工劳动的压力。
而对于软件开发企业而言,面向主题域的思路更不失为好的想法。主题域的相对独立性更适合产品化的开发,且更易于为企业所接受,是一个具有盈利可能的企业经营战略。与开发综合性的管理体系相比,深度开发一个领域内的专用软件,更易于以相对低的成本卖出更多的通用产品。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专业化的财务类软件,例如财务记账软件、费用管理软件、财务报表制作软件、管理会计软件等等。
但这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一方面,在管理机制上而言,领域型的软件开发往往由熟悉该业务的管理者提出并负责,出发点是解决领域内的问题,其时,并不太关注其他领域的问题,总体而言,解决方案的层次并不会太高。
另一方面,在产品化软件的划分方式上,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软件产品体系的问题。越是功能细分的软件产品越容易销售、部署和维护,但竞争也相对较大,安装一个企业的产品后再去使用其他企业的产品兼容性差,数据共享复杂;而功能大而全的软件产品的销售风险、使用风险和维护风险则相对较大,部署时间久加上业务需求的变更属性,实施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当然,产品化软件还是一个好的想法,目前由几家大的软件公司主导市场,在小的产品软件开发方面,没有产品体系、产品接口的标准化,缺乏财务市场的话语权。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定制化软件开发本企业的信息系统,以满足功能性和管理性需要。初期满足基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使用一些时间后,可能发现当初的一些设计慢慢捉襟见肘,例如在核算体系中栏位少的现象导致具体产品在财务上的核算困难、无法划分统计,就很难在最初的时候予以考虑完成。
二、 部门级MIS建设情况分析
这里首先提出部门级的概念。所谓部门级,就是在分析部门团队职能、工作流程、系统建设情况、数据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以部门的角度,而不是以某一个系统建设的角度,来对这个部门进行统筹分析、合理规划,对所需要的产品、所使用的数据进行设计、开发与部署。
部门级理念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起点高,易于为管理者重视
MIS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推进。在项目建设的实际中,最关心项目进展情况的一定是项目经理及他的上级管理者,而高层管理者不太会去关心某个具体项目的开发进程。
但是在实施部门级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层领导却十分关心,并且愿意承担项目的部门协调工作,甚至会去做一些细节性的工作。原因很简单。首先,部门级项目往往规模很大,费用也不低,高层会关心这块资金的回报情况;其次,部门级项目的实施关系到某个具体部门今后的系统建设情况,相当于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在对未来业务的支持度等方面,系统所属部门的领导也会十分重视。
2、 领域内产品体系严谨
有了部门级MIS的项目立项这个条件,专业领域内的产品体系划分则有可能得以真正实现。很多时候项目的发起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考虑,建设了一些软件产品后逐渐暴露出数据散落、口径不统一等问题。而部门级项目的设计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在项目设计初期,对部门内所需的软件产品进行分类,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标准化的产品体系。有了这个产品体系后,再去进行项目总体设计,再去分期实施,可以在较长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里程碑式目标,也便于今后部门内的各软件系统间的底层数据共享与统一接口规格。这样有了一套完整的部门级解决方案后,进行体系化建设更有效率,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能够真正支持到部门内业务的发展。
3、 部门级数据集市,可实现的数据共享
关于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的问题,有很多成熟的理论,也为大中企业信息部门所关心。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是比较模糊。有的把统一的数据传输渠道和数据存放地点混为一谈;有的系统建设,例如CRM,例如启发型分析,本身都需要各类数据,其后台也被称为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应该是经过面向企业实际应用加工抽取过的应用级数据集合,有面向主题、集成、时变、非易失等特性。对于企业级的数据而言,数据仓库难点之一就是数据杂乱, 来源复杂且标准不一。
部门级MIS建设的后台数据集市,是企业级数据仓库的组成部分之一,除承担本身的前台应用外,还在建设当中梳理、标准化了本部门所使用的数据。今后本部门所建设系统,都在这个数据集市之上进行应用级开发;而别的部门级MIS建设如果需要使用到重叠的数据时,也无需再次加工,直接拉取即可。最为重要的是,以前杂乱的数据有人管理了。这称为可信任的、可实现的数据共享。
4、 维护归属清晰
不少系统建设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维护,缺乏系统的维护、参数的维护、信息的维护、手工数据的审核、差错数据的关注等等,除系统的维护和部分参数(假日信息等)可由信息部门来完成外,大量的维护工作需要有业务部门来完成。
很多人讲,系统建设谁维护好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很多情况是系统用一段时间后,人员一调度,维护效率就一塌糊涂。我遇到过缺少维护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业务部门老人走了,新人什么都不知道,无法接手,靠着科技部门的协助才慢慢找到感觉。
2、 系统用的人少,但是重要。一旦变更改个东西不知道应该找谁,谁都不认。原因是,科技部门的人走了。
3、 公共信息没人维护。例如机构号对照的问题,例如客户号对照的问题,关系到考核,关系到客户,又重要又麻烦,每个部门都想往外推。
4、 外部数据导入由某人负责。出差了,外部数据没人导。
5、 手工数据审批的问题,不批不通过,停跑。或者默认通过,瞎填。
6、 某综合系统的数据有很多部门需要录入,某一不负责的人粗心大意,每次系统停跑都是因为他(她),所有电话都来投诉科技部门,然后科技部门每次都来找这个业务部门。次数多了都不愉快。
7、 系统建设一段时间后,有部门需要新增需求,往科技部门一提交就完事。实际通过简单的手工修改,可以保证数据导入格式不变,程序不需调整。但这个手工修改的人就找不着。
等等等等,这类的维护情况发生太多了。维护故障发生的多了,慢慢就致使数据不准确,再过段时间后,大家都不敢用这个系统的数据来报送、考核,系统周期基本也就宣告结束了。
部门级MIS建设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拥有部门的特性。系统的建设者、所有者、维护者归属明确。所有需要协调的问题、维护的问题、调整的问题,都可以由这个部门扎口来实现。而且系统开发部门化了以后,每个部门负责一个系统的维护,口径、时效都有保证,对那些谁都甩手不想管的参数可以借大型系统开发之机,落到实处。
5、 为综合性MIS建设打下基石
最后我想说的是,部门级MIS并不是最终结果,它是整合企业信息化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规范了系统建设,梳理了各类体系,规整了领域内的数据,提供了数据共享的基石。另外,它可实现、易实现、有归属、有维护。它建设了分类的数据集市,提供给企业级的数据仓库;它不再延续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它也避免了数据口径的不一致,一旦建设,可为其他部门级MIS直接使用。
在中国企业信息化过程当中,有太多面向主题、面向领域的声音,但建设结果往往并不如意。所有的企业信息化历程都一样,都是慢慢成长企业,在一开始没有标准化,有各类口径不统一,数据不一致,原始数据不值得信任,甚至还有一些管理的原因客观就造成了数据不会准确。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建设综合性系统,为时尚早。
部门级MIS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当然在功能级应用的层面也是一个结果。
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供大家思考讨论。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