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
1、硬件:cpu(处理器),控制器(主板),储存器(硬盘),输入设备(鼠标键盘),输出设备(显示器音响)
2、软件:电脑内应用程序
3、PC机:个人电脑(个人电脑、小型机、大型机、工作站)
4、物理机:相对虚拟机而言的实体计算机称呼,物理机提供给虚拟机硬件环境,也称为寄主
5、虚拟机:一个物理机上虚拟出的机器
6、便携机:笔记本电脑
7、os:操作系统
win10(x,xp,7),macos,llinux,ios,android
8、dos命令:
1)win+r,cmd出现dos界面
盘符+:===>切换盘
2)cd 进入盘符
3)dir 查看所有的文件和目录
4)md 新建文件夹
5)ipconfig 查看ip地址
6)ipconfig -all 查看物理地址(mac地址)
7)ping 查看网络连接状态
8)rd 删除文件夹
9)cls 清屏
10)del 删除文档
11)11、cd >创建文档:
12)copy 复制内容
9、运行命令
(1)cmd进入DOS命令
(2)osk调用软键盘
(3)notepad 打开记事本
(4)services .msc 打开本地服务
(5)mspait 打开画图板
10.共享:共享资源,共享数据,共享信息
备份:在拷贝一份资料,比如备份系统,备份数据
还原:使用备份的数据还原(恢复数据)
路径:E:\app\apapium222
文件夹:appium
文档:dd.txt
目录:apapium222
11.bs架构和cs架构
bs :浏览器====服务器(web)
b:broeser 浏览器
s:server 服务器
bs的应用:百度、csdn、论坛、知乎
c:client 客户端
s:server服务端
cs的应用:抖音、qq、微信、美团、酷狗
区别:
(1)bs不要更新,直接网址访问
cs 需要下载客户端,需要定期更新
(2)bs 对服务器性能要求稿,
cs 客户端能分摊部分性能压力
(3)bs不会占用存储内存,
cs会占用存储内存
优缺点:
bs 优点:无需安装、服务器好维护、信息量比较大、资料多
bs缺点:安全性不高、信息容易泄露,容易病毒
cs 优点: 手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上传下载相对较快,安全性高
cs缺点: 需求安装,升级,更新,维护,服务器相对来说难维护
人员架构
ceo 首席执行官
cto 首席技术官(负责技术)
pm 项目经理
职责:管理项目,负责项目的进展,工作的安排,从开发一款项目软件,直到系统上线。
产品经理:(需求就是产品输出)
职责:负责公司的产品,了解客户的需求,把客户需求整理成一个需求文档,提供给开发和测试,足球就是产品输出。
人员:产品,业务员
主要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开发经理:
职责:管理开发人员,安排开发任务
开发:前端开发,后端开发
前端开发:对页面的布局,前端编写(html,css,js等)
后端开发:负责代码逻辑实现;(java、python,c++,c,php)
在公司后端开发多,前端开发少 :大概比例1:5
测试经理:(测试组长,测试主管)
职责:管理测试人员,安排测试任务
测试人员:(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
职责:熟悉需求、编写用例、执行用例
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包含字段:
用例编号,用例标题、前置条件,用例步骤,预期结果,优先级
运维:负责公司环境搭建,维护环境
1、软件测试
测试定义:以检验产品是否满足需求为目标
软件测试定义:a、验证软件正确性 b、发现软件缺陷(bug)
2、为什么测试
A、软件运行本身会出问题
B、代码和文档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会出错
C、环境会影响软件出现问题
D、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活动之一
3、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从产生到报废的流程
包含阶段:1)客户引入问题或定义;2)可行性(涉及经济,法律,商业,技术);3)项目招标;4)立项;5)需求分析;6)开发阶段(开发,测试,上线);7)维护;
4、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已淘汰
2)v模型
需求(简称:srs) 产品输出
全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用户需求
类型:一个文档;
内容: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框架、功能、模块的描述
2、概要设计 (开发输出)
简称:(HLD)
类型:文档
内容:架构的初步设计文档,使用说明什么类型数据库,架构的描述,设计,模块的名称
(可理解为:盖房子的大概设计,基本框架结构)
3、详细设计
简称(LLD)
类型:也是一个文档
内容:针对功能具体的实现,模块的具体实现,具体设计,架构的具体描述,
(可理解为:房子的具体的装饰设计)
v模型的四个阶段:
(1)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是指验证软件单元是否满足详细设计文档的规格,能正确的执行,主要是对代码的测试.
单元测试也是最小的测试单位;
在工作中单元测试一般情况是开发自测,如果需要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对测试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必须要懂开发语言;
理解:单元测试,课本上有10个单元一本书(一单元测试)
(2)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是指多个单元组合验证软件是否满足概要设计文档的规格,能正常执行,主要是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理解:课本上有10个单元(有2个单元或2个单元模块以上测试,比如期中考试1-6单元)
(3)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指把软件进行正常运行,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测试,验证这个系统能正常的运行,主要是测试一个整体业务的流程。
理解:课本上有10个单元(测试1-10 单元综合测试)
(4)验收测试
验收测试是指:站在用户角度去对软件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满足用户需求;
验收测试测试分为两种:alpha测试(α) 和 bete测试(β)
α测试是内部验收测试
β测试是客户方测试
α测试和β测试区别:
1、α测试测试地点:是在自己公司 ;β测试一般在客户方
2、α测试都是内部人员进行测试,开发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β测试是在客户方的员工测试,发现问题在反馈给开发在解决
3、α测试测试时间短,技术人员比较集中;
β测试测试时间较长,测试人员不集中;
备注:
(1)集成测试(it)和系统测试(st) 合并成(sit测试)
(2)sit测试(系统集成测试), 技术测试 ;uat测试(验收测试)
(3)sit环境 (sit1环境,sit2环境,sit3环境);uat环境(专门用来验收环境)
(4)环境:
a.线上环境(也叫生成环境)
b.测试环境:测试人员使用
c、开发环境:开发人员使用
3)h模型
测试线:
(1)需求澄清会议(产品经理会组织需求会议)
(2)拿到需求,深入分析和了解需求文档
(3)测试经理编写测试计划 (重点)
测试计划:(内容:测试目的,背景,范围,测试准入,测试准出,环境和资源,测试任务和测试进度,风险及风险管理,测试交付文档)
准入:
开发:需求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版本说明书及开发自测报告;
测试:写好测试计划,测试用例通过,测试环境搭建好
准出:
a.用例100%执行
b.0bug
c.输出测试报告
(4)安排任务,测试分析需求,编写用例
(5)评审用例(测试人员:组内评审(项目评审人员:开发,测试,产品都参加),交叉评审(测试人员之间评审:测试a、测试b、测试c))
(6)用例评审通过以后导入到用例管理工具中;如:禅道.testlink
(7) 搭建测试环境(运维搭建,自己搭建,测试管理搭建)
(8)开发提交代码包,提测(也叫转测) 要达到准入要求;
(9)测试将代码包部署到环境,
(10)进行冒烟测试,冒烟测试通过,进入sit测试,如果,冒烟测试不通过,就把版本打回给开发,开发修改,在提测。
冒烟测试(也叫版本验证测试)定义:指对新版本的主要功能,基本功能进行测试。
如果通过,那么冒烟测试通过,如果冒烟测试失败,那么就把版本打回给开发进行修改,直到冒烟测试通过
(11)sit系统集成测试(一般一个项目有3次系统集成测试,有些项目周期长也有4次,5次)
(12)第一次sit测试也叫全量测试(把前面写的所有用例都要进行测试),测试出来的bug,指派给开发(通过bug工具如:禅道),测试小结
(13)开发修改bug,在提交代码
(14)测试在第二次部署项目包,在进行第二次sit测试前也要进行冒烟测试,冒烟测试通过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次sit测试;
第二sit测试和第三sit测试都叫做回归测试
回归测试:是系统维护阶段进行的验证测试
区别:测试阶段不同
冒烟测试是版本提交时第一个测试,回归测试是在维护阶段测试
(14)第二次sit测试,在将bug提交给开发,开发修改,
(15)第三sit测试,先冒烟测试,在去测试,验证。。。。。。以此类推,
备注:测试用例的来源:
a、冒烟测试用例
b、验证上一个版本提交bug的用例
c、测试与bug有关联的模块用例
d、你认为可疑的测试场景和测试用例
e、测试补充的测试用例和测试场景
(16)直到达到准出:用例100%执行,0bug,
(17)输出测试报告=========================说明sit测试测完(表示技术测完)
测试报告:
内容:测试目的,测试范围,测试背景,测试实施日期,测试人员,bug 清单,用例清单,测试结果,
(18)sit测完通知 uat 测试,uat验收通过,
(19)封板(封装版本)
(20)等待上线
(21)上线前准备线上数据
(22)上线后在线上测试,
(23)测试没有bug,如有bug就要分析bug,bug影响程度,影响大,就回退版本,如果影响小就备注下次版本修改
(24)上线成功
主流程:
产品开需求会议测试和开发拿到需求分析需求=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经理)编写测试用例=评审用例,评审通过将用例导入用例管理工具=搭建环境开发提测,达到准入要求部署项目包到环境中=开始冒烟测试sit1系统集成测试有bug提交给开发开发修改好提交第二次代码包=部署项目包到环境中在冒烟测试sit2测试=以此类推直到达到准出要求0bug,用例100%执行输出测试报告通知uat测试=uat验收通过封装版本=等待上线=准备线上数据=上线==线上测试=测试无bug表示上线成功。
根据讲解的H模型:梳理(重点记)
产品拿出需求规格说明书(srs);召开需求会议,分析需求,熟悉需求;测试负责人拿到需求开始编写测试计划;安排测试任务,各自编写测试用例;编写完用例后在对用例进行评审(有组内评审,有交叉评审);评审通过以后,导入到用例管理工具中;在搭建好环境(运维或测试人员);开发开发完也要进行提测(达到准入);测试将代码包部署到环境中;在进行冒烟测试,冒烟测试通过(如果冒烟失败,就打回版本),就进行sit1系统集成测试,将所有测试用例都执行一遍;有bug提交给开发,开发修改,再提交代码包;进行第二次sit系统集成测试,也要冒烟测试,冒烟测试以后就开始进行sit2系统集成测试,测试中发现的bug,提交给开发,开发修改,再提交第三次代码包,进行第三sit系统集成,以此类推,直到测试用例100%执行,0bug(达到测试准出),输出测试报告;通知uat验收,验收通过;封装版本,打包,准备线上数据,上线,线上测试,线上测试通过,上线成功。(如果线上有bug根据影响程度判断:影响大就回退版本,如果影响小,备注好下一个版本解决)
4)敏捷开发模型
5)w模型
6)增量开发模型
7)迭代开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