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一、认识我
大家好呀~我是曾景坤,一个对前端技术充满狂热的探索者,也爱 “折腾” 虚拟机、Python 这些技术工具~
(1)兴趣
我沉迷于前端技术的 “创造感”—— 用 HTML 搭建页面的 “骨架”,像搭积木一样把不同模块组合起来;用 CSS 给页面穿上 “漂亮外衣”,调整色彩、布局,让视觉效果更舒适;用 JavaScript 赋予页面 “灵魂”,实现点击弹窗、表单验证、动态轮播等交互效果,看着静态页面变得 “活起来”,成就感爆棚!
另外,我还喜欢研究虚拟机技术,仿佛拥有了 “平行世界的钥匙”—— 在一个电脑里模拟出不同系统环境,测试前端页面在各种系统下的兼容性,超有趣~
我的闪光点:技术自学与实践整合能力
从零基础接触前端,到能独立完成带动态效果的单页网站,我花了1 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我每天抽出 2 - 3 小时跟着线上教程敲代码,遇到 “布局错乱”“脚本不执行” 这类问题,就泡在技术论坛里对比别人的代码、查官方文档,慢慢摸清了 HTML、CSS、JavaScript 的 “脾气”。现在,我能快速把设计稿转化为可交互的网页,还能结合 Python 做简单的后端数据交互(比如用 Python 生成数据,前端实时展示)。
二、现状、经验与未来计划
1.技能树与技术偏好
已具备的能力:
能力 A:前端基础扎实,能熟练用 HTML 构建页面结构,用 CSS(Flex、Grid 布局)实现响应式设计,用 JavaScript 完成表单验证、简单动画等交互逻辑。
能力 B:掌握 Python 基础,能用 Pandas 处理小体量数据,或写自动化脚本辅助前端开发(比如批量压缩图片、生成页面模板)。
能力 C:熟悉虚拟机操作,能搭建测试环境,模拟 Windows、Linux 等系统测试前端页面兼容性。
技术兴趣方向:
对前端工程化(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大型项目代码、自动化构建)、跨端开发(小程序、UniApp 等一次开发多端运行)特别感兴趣;也好奇 “AI + 前端” 的结合(比如用 AI 生成 UI 组件)。
缺少的能力:
大型前端项目的架构设计(比如复杂项目的组件拆分、Vuex/Redux 等状态管理工具的深度应用);后端技术(如 Node.js 深入开发)的认知较浅,全栈思维不足;技术文档规范化撰写能力需要加强。
课程期待:
希望学习大型项目前端开发的完整流程(从需求到上线);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实践中想担当抽象角色把创意落地成可靠的代码,和队友一起攻克技术难点。
1758207243507
(2)未来选择:互联网前端工程师的 “备战之路”
当下准备:
关注 GitHub 热门前端项目、技术博客,积累优秀代码片段;接小型前端兼职项目锻炼实战能力;自学后端知识(如 Node.js),拓宽技术视野。
优劣势分析:
优势:前端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对新技术充满热情;
劣势:缺乏大型项目经验,团队协作中沟通效率待提升;后端知识储备不足,全栈协同经验少。
本学期规划:
每周花 5 小时学习前端进阶知识(如 React 框架、前端性能优化);参与 2 - 3 次技术社区线上分享会;把课程实践项目当 “真实工作项目”,认真完成每个开发环节,主动和队友沟通。
(3)代码量:从 “积累” 到 “质变”
目前代码量:HTML/CSS 约 8000 行,JavaScript 约 6000 行,Python 约 3000 行。
入职一流公司的代码量认知:
要入职一流互联网 / AI 公司的前端岗位,代码量通常需积累到3 万行以上(涵盖不同复杂度项目,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时间投入与 WOOP 计划
每周时间投入:选 D: 比以前课要多很多,直到达到目标为止(想在前端领域深耕,这门课的实践机会很关键)。
课程结束时的代码量目标:新增 10000 行代码(涵盖课程项目与自主练习)。
每周代码量:平均每周至少完成 400 行(依项目阶段调整)。
WOOP 方法应用:
Wish(愿望):独立完成一个 “复杂交互 + 多端适配” 的前端项目,且代码质量高(结构清晰、性能优)。
Outcome(结果):项目能放进作品集,为求职加分;团队协作更有信心,甚至能衍生新想法;自己对前端技术的理解会更深刻,超有成就感~
Obstacles(障碍):
内部:“完美主义” 拖慢进度(比如纠结按钮圆角大小);遇到难点易焦虑(如复杂组件逻辑理不清时,会烦躁想抄代码)。
外部:其他课程作业多,挤压学习时间;队友沟通效率低(需求讨论没结果,拖延进度)。
Plan(if - then 计划):
如果完美主义拖进度→ 设定 “最小可行版本” 截止时间(如 “今天必须完成组件基础功能,样式明天优化”)。
如果遇难点焦虑→ 暂停 coding,先看技术文档 / 找同学讨论,理清思路再继续。
如果其他作业多→ 每天早上先花 1 小时做这门课的核心任务(如写核心代码)。
如果队友沟通低效→ 主动发起线上会议,明确分工和时间节点,用文档记录结果。
三、学习中的 “双向奔赴”:提问与反馈
经常提问题,平时就经常给老师和助教提反馈。
学习是双向的:我遇到 “代码报错”“概念模糊” 时,会整理好问题(含重现步骤、自己的尝试)去问老师或者上网去搜;如果觉得知识点讲解、实践环节能优化,也会主动交流 —— 这样既解决自己的疑惑,也能帮课程变得更友好~

posted @ 2025-09-18 22:54  |落|  阅读(15)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