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高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1章 信息化发展(1.1 信息与信息化、1.2 现代化基础设施)
@

第1章 信息化发展
- 学习建议:
- 此章内容大部分为新增内容,基本是全新的章节
- 2023年5月考试2分选择,5分案例
- 2023年下半年各批次选择题2分左右
1.1 信息与信息化

1.1.1 什么是信息
- 定义
- 信息是物质、能量及其属性的标示的集合,是
确定性的增加 - 它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等的表征。
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力 - 香农:信息是用来
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 信息是物质、能量及其属性的标示的集合,是
- 特征
- 信息的特征包括
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动态性、相对性特征依附性、变换性、传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转化性等
- 信息的特征包括
- 质量属性
- 信息质量属性主要包括
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和安全性等 - 对于
金融信息而言,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安全性 - 对于
经济与社会信息而言,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及时性
- 信息质量属性主要包括
1.1.2 信息系统
-
信息系统及其特性
- 组合
- 管理模型
- 指系统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模型,又称为对象的处理模型
- 信息处理模型
- 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方法。管理模型中的组合信息处理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和使用的规则
- 系统实现条件
- 指可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系统实现条件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 管理模型
- 组成部件
-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
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 从
用途类型来划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
- 组合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 软件的生命周期
-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系统规
划----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 系统
分析 ---- 需求分析 - 系统设
计----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 系统
实施 ---- 编码、测试 - 系统运
行和维护
- 系统规
- 软件的生命周期
-
信息化的核心
- 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提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并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
信息化的内涵
- 信息网络体系 ---- 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
- 信息产业基础 ---- 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
- 社会运行环境 ---- 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 效用积累过程 ---- 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
信息化体系6要素
- 信息技术应用
- 信息资源
- 信息网络
- 信息技术和产业
- 信息化人才
-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
组织信息化趋势【主要:
驱动和加速组织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建设- 产品信息化
- 1.产品中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其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
- 2.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 产业信息化 ----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
- 社会生活信息化 ---- 市场、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 国民经济信息化 ---- 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
- 产品信息化
-
国家信息化趋势
-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 建设
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 建立
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 - 构建
释放数字生产力的创新发展体系 - 构建
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 构筑
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 打造
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 - 拓展
互利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体系 - 建立健全
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
- 建设
-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1.2 现代化基础设施

1.2.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新基建领域
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 发展理念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 内容
信息(基础设施,技术新)-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包括:
- ①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 ②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 ③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
-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包括:
融合(基础设施,应用新)- 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 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
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新)- 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 发展重点
- 1.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 - 2.建设
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 - 3.加快
5G网络规模化部署,持续提高用户普及率,推广升级干兆光纤网络 - 4.前瞻布局
6G网络技术储备 - 5.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 6.实施
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 - 7.推动
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 8.加快构建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 - 9.积极稳妥发展
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 - 10.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商业航天发射场 - 11.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
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 - 12.发挥
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等
- 1.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
1.2.2 工业互联网
-
定义
- 工业互联网是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 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 全产业链、全价值链 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
内涵外延
- 工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在工业的简单应用,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 它既是工业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
平台体系【
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 网络是基础【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包括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
- 网络互联
- 实现要素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企业外网和企业内网
典型技术包括传统的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以及创新的时间敏感网络(TSN)、确定性网络、5G等技术
- 数据互通
- 通过对数据进行
标准化描述和统一建模,实现要素之间传输信息的相互理解,数据互通涉及数据传输、数据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
- 通过对数据进行
- 标识解析
- 实现
要素的标记、管理和定位,由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组成,通过为物料、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和工序、软件、模型、数据等虚拟资源分配标识编码,实现物理实体和虚拟对象的逻辑定位和信息查询,支撑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共用
- 实现
- 网络互联
- 平台为中枢
- 平台体系包括
边缘层、laas、Paas和SaaS四个层级相当于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 - 四个主要作用
- 1.数据汇聚 ---- 网络层面采集的多源、异构、海量数据,传输至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深度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
- 2.建模分析 ---- 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算法模型和物理、化学等各类仿真工具,结合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和智能应用
- 3.知识复用 ---- 将工业经验知识转化为平台上的模型库、知识库,并通过工业微服务组件方式,方便二次开发和重复调用,加速共性能力沉淀和普及
- 4.应用创新 ---- 面向研发设计、设备管理、企业运营、资源调度等场景,提供各类工业App、云化软件,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 平台体系包括
- 网络是基础【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包括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
-
数据为要素
- 有
三个特性: 重要性、专业性、复杂性
- 有
-
安全为保障
- 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检测评估、功能测试等手段确保工业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 安全具有三大特点:①涉及范围广;②造成影响大;③企业防护基础弱
1.2.3 车联网
-
定义
- 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与汽车、电子、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
- 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汽车
-
体系框架【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体系】- 端系统
- 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
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 - 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
- 同时还是让汽车具备loV寻址和网络可信标识等能力的设备
- 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
- 管系统
- 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网、车与人等的
互联互通,实现车辆管系统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可服务性与网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
- 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网、车与人等的
- 云系统
- 是一个
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用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用的复合体系
- 是一个
- 端系统
-
链接方式【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设备之间)- 车与云平台
- 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
与车联网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接收平台下达的控制指令,实时共享车辆数据
- 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
- 车与车
- 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
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包括车辆位置、行驶速度等车辆状态信息,可用于判断道路车流状况
- 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
- 车与路
- 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
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用于监测道路路面状况,引导车辆选择最佳行驶路径
- 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
- 车与人
- 用户可以通过Wi-Fi、蓝牙、蜂窝等
无线通信手段与车辆进行信息沟通,使用户能通过对应的移动终端设备监测并控制车辆
- 用户可以通过Wi-Fi、蓝牙、蜂窝等
- 车内设备
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用于对设备状态的车内设备实时检测与运行控制,建立数字化的车内控制系统
- 车与云平台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