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群

半群与含幺半群

半群与含幺半群

半群

  • 半群与可交换半群:
  • 含幺半群:
  • 有限半群:\(S\)是有限集,则\(<S,*>\)是有限半群,否则为无限半群
  • 子半群:

群的满同态:\(f\)是二元代数\(<A,\circ>\)\(<B,*>\)的满同态,根据12章满同态的性质有

  • \(<A,\circ>\)是半群,则\(<B,*>\)也是半群
  • \(<A,\circ>\)是含幺半群,则\(<B,*>\)也是含幺半群

元素的幂

在半群\(<S,*>\)中,\(*\)运算满足结合律,若存在幺元\(e\)则规定\(e=a^0\),此时对\(\forall n,m\in N\)\(a^n*a^m=a^{n+m},\;(a^n)^m=a^{nm}\)(无幺元则是\(n,m\in N^+\)

循环半群

循环半群

  • 循环半群、生成元、生成集、循环含幺半群:
  • 循环半群与可交换半群:
    • 每个循环半群都是可交换半群
    • 每个循环含幺半群都是可交换含幺半群
  • \(<\underline{n},+_n>\)与循环半群:
    • \(<\underline{n},+_n>\)是循环含幺半群
    • \(\forall a\in \underline{n}\),若\((a,n)=1\),则a是\(<\underline{n},+_n>\)的生成元
    • \(n\)是素数是,\(\underline{n}\)除幺元0以外,其它一切元素都是生成元
  • 循环半群与幂等元:
    • 每个有限循环半群中,至少有一个幂等元存在
    • 每个有限半群中,至少有一个幂等元存在(有限半群必存在有限循环子半群)

例题


*一些思考

对于不含幺元的有限循环半群\(<S,*>\)\(|S|=n\)\(a\)是其中的一个生成元,则有:

  • \(n\geq 2\)\(a\)是唯一的生成元,\(S=\{a^1,a^2,...,a^n\}\)(即\(a^1,a^2,...,a^n\)互不相同),\(a^{n+1}\neq a\)

证明:

  • \(n\geq 2\)\(n=1\),则该生成元是幺元,矛盾
  • \(a^1,a^2,...,a^{n}\)互不相同:假设其中两个相等,那么\(a\)的幂运算会一直在这之间循环,此时\(a\)生成不了全部元素,矛盾
  • \(a^{n+1}\neq a\)\(a^{n+1}=a\),因为有\(a^{n}*a^k=a^k*a^{n}=a^{k},\;k\in N^+\),所以\(a^{n}\)是幺元,矛盾
  • \(a\)是唯一的生成元:若有两个或以上的生成元,则对任意生成元\(a\),必有\(a^{n+1}=a\)(否则\(a^k=a\)只有在\(k=1\)时成立,即其它生成元生成不了\(a\)),矛盾

对于有限循环含幺半群\(<S,*>\)\(|S|=n\)\(a\)是其中的一个生成元,则有:

  • \(n\geq 2\)\(S=\{a^0,a^1,...,a^{n-1}\}\)(即\(a^0,a^1,...,a^{n-1}\)互不相同),\(a^{n}\neq a\)
  • 当且仅当\(a^{n}\neq a^0\)时,\(a\)是唯一的生成元

证明:

  • \(n\geq 2\)有限循环含幺半群有一个幺元和至少一个生成元
  • \(a^0,a^2,...,a^{n-1}\)互不相同:假设其中两个相等,那么\(a\)的幂运算会一直在这之间循环,此时\(a\)生成不了全部元素,矛盾
  • \(a^{n}\neq a\)假设\(a^{n}=a\),则可以得到\(a^{n-1}=a^0\),矛盾
  • 当且仅当\(a^{n}\neq a^0\)时,\(a\)是唯一的生成元:n=2时显然成立,当n>2时
    • 充分性的证明:给定\(a^{n}\neq a^0\),若有两个或以上的生成元,则对任意生成元\(a\),因为\(a^{n}\neq a\)(已证),必有\(a^{n}=a^0\)(否则\(a^k=a\)只有在\(k=1\)时成立,即其它生成元生成不了\(a\)),矛盾
    • 必要性的证明:给定\(a\)是唯一的生成元,若\(a^{n}=a^0\),又因为n>2,总能找到两个或以上的生成元(除了\(a\)外还有\(a^k\)\(k\)是小于n的素数)

根据最后一条,还可以推出:
\(n>2\)时,若存在生成元\(a\)\(a^{n}=a^0\),则必有两个或以上的生成元,反之,若有两个或以上的生成元,则对任意生成元\(a\),必有\(a^{n}=a^0\)

注意:
对于有限循环半群,因为不能保证\(a\)是可消去元,
所以若无幺元(或有幺元),可以有(非必有)\(a^{n+1}=a^k,\;1<k\leq n\)(或\(a^{n}=a^k,\;1<k\leq n-1\)
而对于有限循环群\(<G,\circ>\),因为每个元素都可逆
所以不能有\(a^{|G|}=a^k,\;k>0\),即必有\(a^{|G|}=a^0\)

有限循环半群与幂等元:在每个有限循环半群中,至少有一个幂等元存在

证明: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49882

群及其性质

群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 定义:

  • 交换群(阿贝尔群)、有限群:
  • 变换群(置换群):
  • 群的性质:在群\(<G,*>\)中,有
  • *4次单位根群:设\(G=\left\{x\right|x^4=1,x是复数\}\),则\(<G,\times>\)是群且是4次单位根群,其中运算\(\times\)是普通乘法运算

例题

元素的周期

与半群类似,群同样有元素的幂运算(且必有幺元)
元素的周期(阶):

元素周期的性质

  • 周期内互异:
  • 逆元周期相同:\(<G,*>\)中任意元素\(a\)和它的逆元\(a^{-1}\)的周期相同
  • 周期尽头是且仅是幺元:\(<G,*>\)是一个群,\(\forall a\in G\),若\(a\)的周期为\(m\)\(a^m=e\),并且有\(a^n=e\)当且仅当\(m|n\)
  • \(a^k\)的周期:\(<G,*>\)是一个群,\(G\)\(a\)的周期为\(m\)\(a^k\)的周期为\(\frac{m}{(k,m)}\),其中\((n,m)\)表示\(k\)\(m\)的最大公因数(\([m,n]\)则表示\(mn\)的最小公倍数)
    • 推论1:若\(a\)的周期为\(nm\),则\(a^n\)的周期为\(m\)
    • 推论2:当且仅当\((n,k)=1\)\(a\)\(a^k(k\in Z)\)的周期均为\(n\)
  • \(a*b\)的周期:
  • 有限群内元素的周期也有限:有限群\(<G,*>\)中每个元素的周期都是有限的,且不大于群\(G\)的阶(证明时,用鸽笼原理找两个相同元素,再用消去律易证)

证明形如\(m|n\)的结论,可以用反证法,即假设\(m\)不能整除\(n\),则\(\exist q\in Z\),使得\(n=mq+r\;(1\leq r\leq m-1)\)

例题


解:(惯用方法:证明\(15|n且n|15\)

子群

子群

  • 子群:(群的子代数不一定是子群,因为不一定有幺元且所有元素都有逆元)
  • 平凡子群:

子群的判定

  • 引理:(用幺元是群的唯一幂等元去证)
  • 常用判定(5322):(尤其是第2条和第3条较为常用)

判定方法使用例:
(1)有群\(<G,*>\)和代数\(<S,*>\),若\(S=\{a^n|\;n\in Z,Z是整数\}\;(a\in G)\),则\(<S,*>\)\(<G,*>\)的子群
(可使用第3条证明)
(2)设\(<G,*>\)是一个群,\(H_1,H_2,\cdots,H_n\)\(G\)\(n\)个子群,则有\(H=H_1\cap H_2\cap\cdots\cap H_n\)\(G\)的子群
(可用第2条证明)

群的同态

单一群同态、满群同态、群同构:

群同态的性质:

  • 幺元逆元映射:
  • 同态映射与子群:
  • 满同态构成群:
  • 群同构:
    • \(G\leq 3\),则群\(G\)在同构的意义下只有一个
    • \(G=4\),则群\(G\)在同构的意义下只有两个

同阶异构群的枚举比较难
若要借助运算表,先要找所有群的运算表
然后在这些运算表上在判断并去除同构的群

特殊群

交换群(阿贝尔群)

交换群

  • 定义:若群\(<G,*>\)中的运算\(*\)满足交换律,则称\(<G,*>\)是一个交换群或阿贝尔群
  • 充要条件:\(<G,*>\)是交换群的充要条件是\(\forall a,b\in G\)\((a*b)^2=a^2*b^2\)

循环群

循环群

  • 循环群、生成元:
  • 循环群的判别(找生成元):
    1. 假设生成元存在,并根据生成元的定义计算它
    2. 验证计算的结果是否就是生成元,若是则该群是循环群

n阶剩余类加群:\(<\underline{n},+_n>\)\(n\)阶剩余类加群,其生成集为\(M=\{a|(a\in \underline{n})\and ((n,a)=1)\}\)

循环群的性质:

  • 是交换群:循环群都是交换群
  • 群的阶与元素的周期相等:\(G=<g>\)是个循环群时,群\(G\)的阶与生成元\(g\)的周期相等,当\(g\)的周期无限(有限)时\(<g>\)是个无限(有限)循环群
  • 同构化:
  • 其它推论(生成元、子群):

例题:
\(a\in G\)是群\(<G,*>\)中的任意元素,令\(S=\{a^n|\;n\in Z\}\),证明\(<S,*>\)是群\(<G,*>\)的循环子群
证明:
因为\(a\)\(G\)中对\(*\)满足封闭性,所以\(\forall n\in Z\)均有\(a^n\in G\),即\(S\subseteq G\)
对于\(\forall x,y\in Z\),有\(a^x,a^y\in S\),且\(a^x*a^(-y)=a^{x-y}\in S\),所以\(<S,*>\)是群且是\(<G,*>\)的子群
又因为\(a\)\(S\)的生成元,所以\(<S,*>\)\(<G,*>\)的循环子群

*一些思考

对于“循环群性质”中的“同构化”的证明:

  • 对于无限群的同构:考虑建立映射\(f:G\to Z,\forall g^k\in G,f(g^k)=k\),然后证明该映射是双射
  • 对于有限群的同构:考虑建立映射\(f:G\to \underline{n},\forall g^k\in G,f(g^k)=k\),然后证明该映射是双射

对于“循环群性质”中的“其它推论”中第四条“循环群\(G=<a>\)的子群一定是循环群”的证明:

  1. 首先循环群的子群必有幺元,且该幺元与\(G\)中相同
  2. 然后在子群中取\(a^k\)\(k\in N^+\)且在子群中最小)
  3. 反证法:若子群不是循环群,由封闭性可得出\(k\)不是在子群中最小的,矛盾
  4. 证毕.

对于“其它推论”中的第(5)条的证明:

  1. \(G\)的阶为\(n\),对任意因子\(d\),必存在有阶为\(d\)的循环子群\(<a^k>\;(k=\frac{n}{d})\),即有\(k|n\)
  2. 而对于任意阶为\(d\)的循环子群,设为\(<a^t>\),则有\(a^{dt}=e\),即有\(n|dt\),即有\(dk|dt\),因而有\(k|t\)
  3. 所以\(a^t\)能由\(a^k\)生成,故\(<a^t>\)\(<a^k>\)是同一循环子群
  4. 证毕.

置换群

\(n\)元置换:

\(n\)次对称群、\(n\)次置换群:

\(n\)次对称群\(<S_n,\circ>\)包括所有在\(S\)上的\(n\)元置换,而\(n\)次置换群是它的子群

轨道

  • 定义:
  • 性质:

例题

证明群\(<Z_n,+>\)是循环群(\(Z_n\)是整数上的同余等价关系)
证明:

陪集与拉格朗日定理

陪集

同余关系

  • 定义:
  • 同余关系是等价关系:\(<H,*>\)\(<G,*>\)的任意一个子群,则模\(H\)同余关系是\(G\)上的等价关系(右陪集是同余关系\(R\)出发得到的对\(G\)的商集\(G/R\)

陪集

  • 左陪集、右陪集、代表元:
  • 性质:
  • 寻找方法:
  • 拉氏引理:

对于这里的“性质”:
理解第(3)条就能理解第(2)条
而第(3)条用等价类直接理解
即因为陪集是等价类,所以有\(a\in [b]_R \Leftrightarrow [a]_R=[b]_R\)
其中\([b]_R=Hb,\;[a]_R=Ha\)

拉格朗日定理

拉格朗日定理

  • 拉格朗日定理:
  • 推论1:\(H\)是有限群\(G\)的子群,则\(H\)的阶整除\(G\)的阶,即\(|H|\;|\;|G|\).
  • 推论2:素数阶有限群\(<G,*>\)只有平凡子群,而无真子群.
  • 推论3:有限群\(<G,*>\)中任意元素\(a\)的周期都整除群的阶.
  • 推论4:阶为\(n\)的有限群\(<G,*>\)中,对\(\forall a\in G\),有\(a^n=e\).
  • 推论5:阶为\(n\)的有限群\(<G,*>\)都有循环子群存在,该子群的生成元的周期均能整除\(n\).
  • 推论6:素数阶有限群\(G\)都是循环群,并且除幺元以外的其他元素都是其生成元.

轨道公式

轨道公式

  • 轨道公式:
  • 根据轨道划分:所有不同轨道的集合是\(S\)的划分,并且有\(\left|S\right|=\sum\limits_{a\in P}\left|G\right|/\left|G_a\right|\),其中集合\(P\)是从不同轨道中取一个代表元而构成的集合
  • 轨道数目的计算:(注意是轨道数目而不是长度)
    \(\forall g\in G,a\in S\),如果\(g(a)=a\),则称\(a\)\(g\)的不动点,利用不动点,可以得到计算轨道数目的公式
    \(N=\frac{1}{|G|}\sum\limits_{g\in G}\chi(g)\)
    其中\(N\)是轨道数目,\(\chi(g)\)\(g\)的不动点数目

*一些思考

轨道公式证明的关键思路:
对于任意\(b\in \Omega _a\),存在\(f\in G,\;f(a)=b\)
\(I_b=\{i|i\in G,\;i(a)=b\}\),则有\(I_b=f(G_a)\)(关键步骤,利用反证法或双射定义可证)
所以\(|G_a|=|I_b|\)(特别有当\(b=a\)\(G_a=I_a\),根据对称性还有\(G_b=I_b(G_b=\{g|\;g\in G,g(b)=b\})\)
又因为有\(G=\sum\limits_{b\in \Omega _a} I_b\;\),故\(|\Omega _a|*|G_a|=|G|\)

对于轨道数目计算公式的证明:
在轨道公式的证明中,可以得到对于任意\(b\in \Omega _a\),有\(|G_a|=|I_b|\)\(G_b=I_b\),即\(|G_a|=|G_b|\)
然后结合轨道公式即可证.

posted @ 2023-03-16 19:16  kksk43  阅读(234)  评论(0)    收藏  举报
特效
黑夜
侧边栏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