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p2021游记+退役记 纪念我的竞赛生涯

时隔一年才开始真正写退役记。这种拖延症八成没救了。

谁能想到第六篇就是退役记了呢。刚开这个博客的时候打算写很多题解和解析什么的,但是后来要么没时间写,要么写完之后没时间发上来。拖着拖着就退役了。

虽然题目里写了游记但实际上并不算(?)因为过了太久了,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当时都想了什么、写了什么了。并且这一年来也压根没碰过代码,现在估计一个板子都打不出了。我只是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我为竞赛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干货全是废话,题解做题思路什么的一概没有。看到头像是Dream的时候我才惊觉过去了这么久。

(内容:开始的契机—过程—关于竞赛的想法—告诫的话)

开始

开始接触编程(并不算)是四年级的scratch。

当时喜欢打游戏,但碍于没有手机什么的基本上没机会打(现在看来小时候相对来说被管的挺严的?),在信息课上看到了老师用scratch做的游戏(其实很简陋的)第一次萌生了做游戏的想法。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是5+4制)进了个相关的社团,第一节课的时候看到老师在给学长们讲C。

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开始学C,甚至在七年级(2017)文件输入输出都没弄明白的时候去打了noip。

(不出所料的爆0)

然后学校的精英班和社团时间重了,成了个挂名社员。但是听说了noip很重要(有清北营什么的)开始自学C,后来自学C++。说是自学,但现在看来当时也就弄会了语法,算法什么的只是了解个大概。后来打了几个没有任何用的比赛,一直以为这就算学竞赛了。

初三的时候才第一次打提高组,被虐惨。

上了高中,得知学校有自愿的竞赛课,就去报了名。事实上,我的竞赛生涯从那时起才算是真正开始。

过程

第一节竞赛课大概去了70多个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教练用离谱的讲课速度劝退了大概三分之二。在我印象里很快就只有二十人左右了。不过这时因为我有底子听的还是很轻松的。(可能是)开始讲算法之后稍微减慢了速度,然后就到了2020的CSP。

在打CSP的时候我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不过到noip2020我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现在想来,那可能是我高中最迷茫的阶段吧?同学们在竞赛上和文化课上都能碾压我(当时他们的文化课排名是我排名的零头)。我意识到OI根本不是什么捷径(至少对我而言),初中的自信一下被打击的荡然无存。那是我最混的一个时期,竞赛课上也不怎么做题,就刷别人的题解和游记什么的消磨时间,回家后也不太看竞赛。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到21年三四月份吧。

高一下学期的时候,我的文化课突然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跟竞赛大佬比仍然很菜),那时我基本适应了高中的生活模式,相对的心态也平稳了很多。然后对竞赛也更加上心了一点?就大概保持这样的状态直到21年八九月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发愤图强,似乎突然知道怎么学竞赛了,开始好好做题、写题解、打板子什么的,并且在21年的CSP-S考出了我OI生涯中的最好成绩(当时我的成绩正好能进省队B类)。那时,最初的70多个就剩下8个人。(其实还有几个已经打过国赛的神犇)

其实我的OI历程还是相对很平淡的,就是每周晚上四个小时和各种假期的集训。在csps打完之后教练打算让我们脱产一个月,不过被我鸽了,还是很担心自己的文化课成绩。其实那时候我对OI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意识到OI是比高考更残酷的一条路,而且确实,我也没有为它放弃那么多。教练说没有脱产的竞赛生涯是不完整的,大概,我在竞赛中留下的遗憾比我获得的还要多吧。

(这一段逻辑好混乱,我都在说些什么)

noip2021,完全不是游记的游记

noip寄了。

早上等着进场的时候看到学校里同学们还在上课(自己到目前为止请的假居然都是noip)。有个初中大佬在发糖(物理),rp++。我又想起了noip2020那个带了奶茶和两包薯片的神人。

看到题的时候稍微有点慌。全是数学题?

T1基本上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多浪费了一些时间。T2,DP一直是我最不擅长的部分,现在看来那个方程并没有多复杂,果然应该分点图论的精力给DP。说真的感觉自己学的时候一直在逃避DP。

T3T4就更寄了。

花了点时间写T3T4的暴搜,大失败。走出校门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OI就这么突然结束了。

题外话:我们学校的竞赛分ABC层,A层是那些打国赛的神犇,我们高一的时候在C层(学校一楼),高二的时候升到B层(学校四楼)。很巧,由于疫情的关系,noip没有在以前的大学里举行而是恰巧设在了我们学校,更巧的是,我的座位恰好就是高一C层上课时我坐的那个座位。

这里见证了我OI的开始和结束。

想法

从结果来看我的OI无疑是失败的,不过我对此并不后悔。

如果说高一就已经意识到OI这条路走不通,那又是什么支持着我走到noip2021的呢?我常常想,如果我初中决定去上现在的竞赛课(本来可以提前来的),如果我高一的时候再多付出一点,如果高二的时候选择脱产,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是经历了这么多兜兜转转,连一张满意的证书都拿不出来。遗憾总会有的,但是关于走上OI这条路,我不后悔。

某一天打开洛谷,发现自己已经变回了灰名。看着首页的“距noip2022还有xx天”和之前做过的题,我才意识到自己仍然很喜欢OI。我在机房里经历的东西(这么说来很自负)是文化课中我永远无法体会到的。OI教会了我如何自学和调整心态,也给了我面对一切难题(特指文化课)的勇气。(既然结果已经没有意义了那么过程总要留下点意义,对吧)

遗憾的是我的努力配不上我的热爱。不过洛谷应该不会永远灰下去的,在大学大概还要和那些算法纠缠很久吧(现在不怎么怕立flag了)

其它的话?

如果说上面那些是我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是我想对初中和高一的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主要是对本省而言,其它省的情况可能有很大差距)。

竞赛并不是捷径(什么你是神犇?orz),我觉得这是一条比高考更血腥的路,运气在各种比赛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我的csps和noip成绩的“两极分化”可能就是运气作祟?而且,我没有见到过文化课成绩不够通过竞赛弥补的人(除了国赛金牌那种,但我觉得那种人学文化课也很强),只见过竞赛巨牛文化课更牛的,还见过两个学长因为竞赛耗费了大量时间,最后高考成绩远远低于他们的本来水平。仅凭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推荐为了考大学学竞赛的。

在我看来,竞赛需要远超文化课的毅力和自律。我武断地认为OI是最需要自律的竞赛(那可是一台连着网的电脑啊!)。这种话轮不到一个半吊子oier来说,这些东西大概教练都会强调吧。

关于要不要给自己留后路、怎么平衡竞赛和文化课,我给不出什么建议。大概就是别用哪一方为另一方找借口,也别完全放弃某一方?

本来想到了很多东西,结果写出来似乎也没有太多。很多部分都被我一带而过了。

衷心感谢小学初中领我进门的社团课老师以及高中的三位教练员老师。

祝所有看到这里的人(无论是OI还是文化课)rp++!

posted @ 2022-10-10 18:41  key4127  阅读(13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