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编译过程简介

C/C++程序编译流程:

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

具体的就是:

源代码(source coprede)→预处理器(processor)→编译器(compiler)→汇编程序(assembler)→目标程序(object code)→链接器(Linker)→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

C语言在linux下的基本流程如图:

wKioL1cDsP_goUwlAAAlcbFkNbs906.png

1. 预处理

预处理相当于根据预处理指令组装新的C/C++程序。经过预处理,会产生一个没有宏定义,没有条件编译指令,没有特殊符号的输出文件,这个文件的含义同原本的文件无异,只是内容上有所不同。

  • 读取C/C++源程序,对其中的伪指令(以#开头的指令)进行处理

    ①将所有的“#define”删除,并且展开所有的宏定义

    ②处理所有的条件编译指令,如:“#if”、“#ifdef”、“#elif”、“#else”、“endif”等。这些伪指令的引入使得程序员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宏来决定编译程序对哪些代码进行处理。预编译程序将根据有关的文件,将那些不必要的代码过滤掉。 

    ③处理“#include”预编译指令,将被包含的文件插入到该预编译指令的位置。

(注意:这个过程可能是递归进行的,也就是说被包含的文件可能还包含其他文件)

  • 删除所有的注释

  • 添加行号和文件名标识。

    以便于编译时编译器产生调试用的行号信息及用于编译时产生的编译错误或警告时能够显示行号

  • 保留所有的#pragma编译器指令

2. 编译

将预处理完的文件进行一系列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及优化后,产生相应的汇编代码文件。

3. 汇编

将编译完的汇编代码文件翻译成机器指令,并生成可重定位目标程序的.o文件,该文件为二进制文件,字节编码是机器指令。

汇编器是将汇编代码转变成机器可以执行的指令,每一个汇编语句几乎都对应一条机器指令。所以汇编器的汇编过程相对于编译器来讲比较简单,它没有复杂的语法,也没有语义,也不需要做指令优化,只是根据汇编指令和机器指令的对照表一一翻译即可。

4. 链接

通过链接器将一个个目标文件(或许还会有库文件)链接在一起生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程序。

    由汇编程序生成的目标文件并不能立即就被执行,其中可能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将生成的.obj文件与库文件.lib等文件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exe文件)

例如,某个源文件中的函数可能引用了另一个源文件中定义的某个符号(如变量或者函数调用等);在程序中可能调用了某个库文件中的函数,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经链接程序的处理方能得以解决。

    链接程序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有关的目标文件彼此相连接,也就是将在一个文件中引用的符号同该符号在另外一个文件中的定义连接起来,使得所有的这些目标文件成为一个能够被操作系统装入执行的统一整体。

 

 

 

1.dll .obj .lib使用在windows平台下

.dll:动态链接库,作为共享函数库的可执行文件
.obj:对象文件,相当于源代码对应的二进制文件,未经重定位
.lib:可理解为多个obj的集合,本质与.obj相同

2 .so .o .a使用在linux平台下

.so:(share object)动态链接库,跟Windows平台类似
.o: 对象文件,相当于源代码对应的二进制文件
.a: 与.o类似,多个.o的集合

 

 

 

PDB

英文全称:Program Database File

中文全称:程序数据库 文件

问:Debug里有pdb,Release里也有pdb,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pdb,欲除之而后快?

答:
Debug里的PDB是full,保存着调试和项目状态信息、有断言、堆栈检查等代码。
Release 里的PDB是pdb-only,基本上:出什么错了+错误在哪行。

因为很多人把PDB理解成:调试文件、Program Debug Database、会泄露代码机密,所以想将其删除,那只要在VS的 项目-->生成-->高级-->调试信息-->None便可

 

MSDN官方介绍:http://msdn.microsoft.com/zh-cn/library/ms241903.aspx

 

一句话: 调试程序用

详细点(copy过来的,将就着看吧):
visual studio 调试需要pdb文件
在vs2005中新建了一个解决方案配置,但输出的dll去不能调试
原来是vs在生成dll时没有生成pdb文件,msdn上对pdb文件的描述是:
DBG 文件是可移植可执行 (PE) 格式文件,该文件包含 Visual Studio 调试器的 Codeview 格式的调试信息(也可能是其他格式,视 DBG 的创建方式而定)。当没有某些代码的源(如库或 Windows API)时,DBG 文件允许调试。DBG 文件还允许执行 OLE RPC 调试。
DBG 文件已经由 PDB 文件替代,PDB 文件现在更常用于调试。
但是怎么生成pdb文件呢,命令行命令是/DEBUG
如何让vs在生成dll时一并生成pdb文件,需要设置对应项目的调试信息为full或pdb-only,当设为none时就不生成pdb文件了
项目调试信息的设置位置在:项目属性>生成>高级>调试信息 

不过这种东西知不知道无所谓,微软做事就是这样,用着很方便,但你一旦要研究,就会发现他生成的东西多得跟shi一样的,看着都dan疼......

 

 

查看

   

visual studio里的文件后辍名解析。

2008-09-15 10:00

 

 

禁止Visual Studio编译时生成.vshost.exe、.pdb等文件

项目名称-->>右键-->>属性-->>调试-->>启用Visual Studio承载进程
把勾去掉即可

VS2005 在Release模式上实现了一些“特性”,默认会输出.pdb(Program Debug Database) 文件。 要恢复“Release”模式的本来面目,需要对每个project的属性进行一些设置:

 

Properties -> Build ->

1. Configuration :选为 Release

2. Advanced - > Debug Info :默认为“Full”,这就是所谓的新特性。把它设为Null,就是传统的Release模式了,即不包含任何debug信息。当然,也可以选择“pdb only”,不知道和“Full”有什么区别。。。。

=====================================================================

 

 

 

 

 

LINK       uses     a     PDB     to     hold     debugging     information     for     the     .EXE     file     or     .DLL     file.     The     program’s     PDB     is     both     an     output     file     and     an     input     file,     because     LINK     updates     the     PDB     when     it     rebuilds     the     program.   
    
    The     compiler     saves     state     in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compile     in     the     project’s     .IDB     file     (the     default     name     is     project.IDB     or     VC60.IDB     for     files     compiled     without     a     project).     The     compiler     uses     this     state     information     to     speed     subsequent     compiles.     
    
    If     the     compiler     cannot     find     the     project’s     .PDB     file     or     .IDB     file     (or     either     is     read-only),     it     cannot     incrementally     compile   

 

.clw文件记录了类的信息,如果classView中某个类不见了,重新生成该文件就可以了,方法:删除此文件,点击“建立类向导”,根据提示输入工程名称就可以了;
.ncb文件记录了类的提示信息,如果类的成员函数和变量的提示不见了,重新生成该文件即可,方法同上;
.aps文件记录了资源信息,要利用现成的资源,需要修改3个文件,.rc文件,Resource.h文件和.aps文件,.aps直接删除后,进入程序,VC会自动生成。

 

.APS:存放二进制资源的中间文件,VC把当前资源文件转换成二进制格式,并存放在APS文件中,以加快资源装载速度。资源辅助文件

.BMP:位图资源文件

.BSC:浏览信息文件,由浏览信息维护工具(BSCMAKE)从原始浏览信息文件(.SBR)中生成,BSC文件可以用来在源代码编辑窗口中进行快速定位。用于浏览项目信息的,如果用source brower的话就必须有这个文件。可以在project options里去掉Generate Browse Info File,这样可以加快编译进度。

.C:用C语言编写的源代码文件

.CLW:ClassWizard生成的用来存放类信息的文件classwizard信息文件,ini文件的格式。

.CNT:用来定义帮助文件中“Contents”的结构。

.CPP或.CXX:用C++语言编写的源代码文件

.CUR:光标资源文件

.DEF:模块定义文件,供生成动态链接库时使用。

.DLG
:定义对话框资源的独立文件。这种文件对于VC工程来说并非必需,因为VC一般把对话框资源放在.RC资源定义文件中。

.DSP:VC开发环境生成的工程文件,VC4及以前版本使用MAK文件来定义工程。项目文件,文本格式。

.DSW:VC开发环境生成的WorkSpace文件,用来把多个工程组织到一个WorkSpace中。工作区文件,与.dsp差不多。

.EXP:由LIB工具从DEF文件生成的输出文件,其中包含了函数和数据项目的输出信息,LINK工具将使用EXP文件来创建动态链接库。只有在编译DLL时才会生成,记录了DLL文件中的一些信息。

.H、.HPP或.HXX:用C/C++语言编写的头文件,通常用来定义数据类型,声明变量、函数、结构和类。

.HLP:Windows帮助文件

.HM:在Help工程中,该文件定义了帮助文件与对话框、菜单或其它资源之间ID值的对应关系。

.HPJ:由Help Workshop生成的Help工程文件,用来控制Help文件的生成过程。

.HPG,生成帮助的文件的工程。

.ICO:图标资源文件

.ILK:连接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文件,只供LINK工具使用。

.INI
:配置文件

.LIB:库文件,LINK工具将使用它来连接各种输入库,以便最终生成EXE文件

.LIC
:用户许可证书文件,使用某些ActiveX控件时需要该文件

.MAK:即MAKE文件,VC4及以前版本使用的工程文件,用来指定如何建立一个工程,VC6把MAK文件转换成DSP文件来处理。

.MAP:由LINK工具生成的一种文本文件,其中包含有被连接的程序的某些信息,例如程序中的组信息和公共符号信息等。执行文件的映像信息记录文件

.MDP:旧版本的项目文件,相当于.dsp

.NCB:NCB是“No Compile Browser”的缩写,其中存放了供ClassView、WizardBar和Component Gallery使用的信息,由VC开发环境自动生成。无编译浏览文件。当自动完成功能出问题时可以删除此文件。编译工程后会自动生成。

.OBJ:由编译器或汇编工具生成的目标文件,是模块的二进制中间文件

.ODL:用对象描述语言编写的源代码文件,VC用它来生成TLB文件

.OLB:带有类型库资源的一种特殊的动态链接库,也叫对象库文件

.OPT:VC开发环境自动生成的用来存放WorkSpace中各种选项的文件。工程关于开发环境的参数文件。如工具条位置信息等。

.PBI、.PBO和.PBT
:由VC的性能分析工具PROFILE生成并使用的三种文件

.PCH:预编译头文件,比较大,由编译器在建立工程时自动生成,其中存放有工程中已经编译的部分代码,在以后建立工程时不再重新编译这些代码,以便加快整个编译过程的速度。

.PDB:程序数据库文件,在建立工程时自动生成,其中存放程序的各种信息,用来加快调试过程的速度。记录了程序有关的一些数据和调试信息。

.PLG:编译信息文件,编译时的error和warning信息文件

.RC:资源定义文件

.RC2:资源定义文件,供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

.REG:注册表信息文件

.RES:二进制资源文件,资源编译器编译资源定义文件后即生成RES文件

.RTF:Rich Text Format(丰富文本格式)文档,可由Word或写字板来创建,常被用来生成Help文件

.SBR:VC编译器为每个OBJ文件生成的原始浏览信息文件,浏览信息维护工具(BSCMAKE)将利用SBR文件来生成BSC文件

.TLB:OLE库文件,其中存放了OLE自动化对象的数据类型、模块和接口定义,自动化服务器通过TLB文件就能了解自动化对象的使用方法。

.WAV:声音资源文件

 

posted @ 2018-12-10 20:08  birdhumen鸟人  阅读(567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