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杂想闲思录——关于小孩教育的思考

2023-01-13 10:17  潇湘隐者  阅读(460)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

关于中国的教育,其实有很多这方面分析的文章,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和纠正。

中国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参考、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而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则是学习德国普鲁士教育模式。所以说中国教育模式其实就是普鲁士教育模式,之前看过一篇博文,文中阐述了中国教育深受“普鲁士化”和“泰勒制”的影响。普鲁士教育模式,这种工业流水线式教育对于快速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选拔学生的标准过于单一和死板。而且普鲁士教育模式的初衷也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培养忠诚且易于管理的现代国民。它强调权威和服从。为现代化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合格工人和技术工程师。在标准化教学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而“泰勒制”是效率与利益高度契合的运作体制,东亚教育的急功近利则是与“泰勒制”高度契合。

普鲁士教育体系在东亚这种儒家文化土壤中之所以盛开艳丽的罂粟之花,是由于刻在基因当中的残酷内卷和畸形文化特性导致,环境和文化导致它长出了更加畸形的果实:要求学生尊师重道,要求学生服从管理,服从老师的权威,打压学生的个性和质疑精神;学习和教学完全是围绕着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大量时间耗费在枯燥乏味的重复学习和永不停歇的刷题上,加之老师很少启迪心智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枯燥泛味的学习模式和填鸭式教育进一步遏制了东亚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也难怪日本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中村修二说,东亚的教育模式,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

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突出现象就是内卷严重。卷来卷去,最终只是培养出了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的小孩。可以说,90%以上的学校都是以分数为中心,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完全是口号和形式化。大量作业和大量无意义的刷题,美名其曰查漏补缺。最可怕的是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不再是出于好奇心,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感受学习知识本身的快乐,而是为了考试文化成绩高人一等,为了那一份虚荣心和优越感。这对个人的学习内驱力是一种扼杀。而这些内卷都是无意义的消耗。对个人生命和社会资源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

教育内卷的内在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现在的教育分流和社会分层,家长害怕小孩文化成绩落后,害怕小孩读不了高中,只能上职校。不能考上大学,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都陷入了拼命的鸡娃当中。在经济层面,大量的补课和兴趣班不仅增加了家庭开支。而且导致时间成本高企,家长不是在辅导小孩做作业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导致父母不仅精神焦虑,而且教育成本支出高企,经济上捉襟见肘。

另外一方面,小孩对于这种学习经历也感觉很是痛苦。从而产生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一位家长曾发文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是:你我都知道疯狂内卷是对孩子的伤害,某种程度上是牺牲掉孩子童年的,大家都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却没有能力改变,甚至被迫加入。很多时候,这种教育对于绝大数家庭来说,就像陷入了一个死局,好比军备竞赛一样,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因为很多人没得选择。只有极少数的家庭有能力可以将小孩送到国外去学习。跳出这个竞争怪圈。

普通人如何跳出内卷? 唯一的出路是把眼光和格局拉到另一个高度,跳出大多数人看问题的模式。把陷在内卷中的时间和精力挪一部分出来,用于观察、思考和反省小孩的处境和教育的本质,我们可能会发现,陷在深深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未必是问题。康德在总结个人本质与教育的关系时说:“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的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人生不是一条封闭的赛道,而是时间、空间、场景的多元组合。它是开放的、 无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接受挑战和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发挥自身优势并适应未来的能力尤为重要。而这些素质的发展与成绩的好坏,是否始终保持学业上的优势,是否多才多艺,都不直接相关。当今社会需要能自我引导的终生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另外,要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当的启迪他们,引导他们深入学习一些领域,找到适合你孩子的道路和方向。了解孩子的生长周期,各个阶段的孩子情况不一样,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教育孩子是一个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在基本方法正确的情形下,付出得多,得到的就多。另外,给与孩子成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切忌过分焦虑,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教育需要耐心等待,精心浇灌施肥,剩下的就是慢慢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