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原创

第一篇文章《北漂IT男返乡2年的三线楼市观察(宜昌夷陵篇)》出来之后引起了网友朋友尤其是宜昌本地网友的热情关注,圈中的一些好友也给予了我认可,我的好友宜昌买房哥以及合家网BOSS都给予了我文章的分发支持,在此诸葛磊表示深深的感谢。本来是打算写东山篇的,发觉写着写着居然写了一篇万字长文,还写跑题了,所以就将错就错了。这篇我就分为上下两篇来发,明天发下篇。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

这两天看了一篇HD研究院关于中国人口大迁移的研究报告,摘录如下: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经济-人口分布平衡。1)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该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简单地讲,就是人随产业走。2)工业发展需要集聚,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大规模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

看过报告之后,我突然很有兴致想先写一写三线城市的高新产业和年轻人,所以这一篇优先来分享一下我这些年对宜昌城北高新产业和年轻人的深度观察。之所以选择城北,是因为宜昌的高新区在这里起步,整个发展大道沿线也聚集了很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园区和写字楼宇,再一个诸葛磊自己住城北,所以对宜昌城北的变化有直观感受。本文暂且先不谈房产,而是谈论与房产有关的产业和人口。文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没有杜撰与虚构。

我对宜昌房产的深度认知,来自于宜昌买房哥那些对宜昌楼市历史的回顾和深度剖析文章,让我对宜昌楼市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我能感觉买房哥应该是宜昌房产界的老炮儿。而对于宜昌城北的认知以及年轻人就业创业的情况了解则来自于合家网的前任老板S总,目前已是今日头条宜昌区域的负责人。

和S总的认识是一个偶尔的机会,某天我所加入的一个宜昌IT技术QQ群里,有人发了个SOS求救:急!急!急!,谁会JAVA,帮我解决个问题。我当时在北京一家移动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那段时间正好比较闲,所以看到这个求救信息,就尝试跟他聊了下,知道了大概情况,然后得知S总的技术合伙人嫌工资太低直接跑路去武汉打工上班去了。3年前的S总跟我一样都在创业,只不过地点不一样,出于我对创业维艰的深刻体会,也得知S总其实给这位宜昌本地技术合伙人的待遇并不低,所以我当时其实挺气愤,因为我挺瞧不起这种破坏IT软件行业口碑的人,所以我从S总的诉苦和描述中我大致能推测出3年前的宜昌IT软件行业整体氛围和待遇都不是很好。

而另外一个事实也从侧面证明了我的推测是对的,那就是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个老乡,3年前打算回宜昌找IT软件方面的工作,结果撞了一鼻子灰(被雇主要求自带项目客户),被气的又跑去武汉做JAVA软件开发(其实当时武汉的工资也不是很高,5-6K),最后又因为老婆生孩子再次回到宜昌自主创业网上接单,兜兜转转一圈,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当我2017打算准备回湖北的时候,这位老乡又在微信上问候我,说想来北京继续做软件开发,武汉和宜昌做软件这行的整体薪资待遇都赶不上北京。

其实他说的是对的,因为3年前,我在北京的工资待遇已经达到了2W+,而同时期的宜昌软件这行的薪资只有5K左右,而且机会还非常少,武汉机会稍微多些,但是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大约在6K-1W这个范围。算一下,我在北京干一年,抵我在宜昌老家干4年,抵在武汉干3年,所以我还回去个啥,在北京工作赚钱是妥妥的,赚的是无风险收益,薪资待遇、培训、职业规范和眼界见识都是无可挑剔的一流环境,除了住的差一点,其他真的比回湖北要强太多。

诸葛磊本人一直都想回湖北,但是我发觉我回不去。我每次想回去,都有一个大大的机会像苹果一样来砸我的脑袋,薪资翻倍来不来?快点跳槽,年终奖直接用现金补偿给你,来不来?跟资质一流的阿里、百度员工以及30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院骨科医生共同创业做移动互联网医疗项目,来不来?我在北京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创业最火爆的黄金时期,那会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可是各界政要、投资人、创业者和媒体纷纷慕名前往打卡的创业圣地。所以当时我深度思考了一下,我想在离开北京之前,做最后一搏,立马离开安稳工作的软件公司,年终奖也不要了,立即加入到当时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去。我最后复盘了一下,这最后一搏,不仅给我带来了收入上的翻倍增长,同时在眼界见识、人际交往、技术管理和创业经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与提升。我是2010年下半年去的北京,2017年下半年离开的北京,7年时间让我在北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

宜昌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写字楼分布图

在回湖北之前,我几乎每年都会关注湖北武汉还有老家宜昌的IT互联网就业机会和创业政策,同时我还会从我身边在湖北的好友去了解武汉、宜昌两地的就业创业大环境如何。在5年之前我发觉宜昌在我所从事的软件行业几乎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相关产业园也非常少,靠近三峡大学的唐家湾片区的西陵软件园算一个,还有一些做技术的估计待在宜昌的一些研究所,比如701研究所(中船重工旗下),再估计就是在体制内供职。算下来,市场化运作或进驻的民营高科技软件产业园区能拿的出手的就西陵软件园一家。所以在5年之前,我对宜昌的软件产业是看不到太大的希望和前景的,基本上不敢回去,又过了2年,也就是最近3年我发现宜昌尤其是城北板块开始有了好几个高科技产业园、总部园区和高端鞋写字楼宇,下面我重点介绍几个:

1、三峡企业总部基地,这个项目是上海市对口援建宜昌的重点项目,其特点是独栋别墅办公,这种新型办公园区,在我2010年毕业去上海实习的半年里,就在上海看见过这种新奇的办公园区,每一栋别墅都是一个企业,互不干扰,又能享受别墅式的花园环境。没想到的是若干年的之后,这种别致的办公理念产品也在宜昌看到了落地版本,目前三峡企业总部基地南区已在2019年全面开工建设,再过几年,这里将聚集大量的企业总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此就业创业。这个总部基地,北接夷陵区发展大道片区新城,附近居住的年轻人选择就近在这里工作的人有不少。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

三峡企业总部基地

2、夷陵区“一城五区”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一城”即夷陵电商产业城,“五区”分别是A区以湖北三峡银岭冷链物流产业园及电商大楼为中心的电商园区,B区为以科技孵化器为主业的夷陵科技园,C区为以湖北醉三峡电商公司为主体的夷陵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D区为位于东城试验区的农村城镇化电商中心,E区为以长江市场为中心的社区电商。作为宜昌城北重要组成部分的夷陵区,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找准了电商这个切入点,凭借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

说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2017年回来后在HD绿洲小区长住了1年多,由于我在北京已经习惯了网购,我买大部分东西基本都是网购且首选京东,看中的是它的“多快好省”,基本头天下单第二天就能到货,有的地区甚至能做到当日达。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两年在京东购物,宜昌也能够实现次日达和当日达,我老妈都惊了,怎么这么快?我顿时上网搜索了一下京东宜昌,结果发现了秘密:京东物流宜昌城市仓在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其仓库就入驻于夷陵区三峡银岭冷链物流产业园内。也就是说,在京东城市仓覆盖范围内的消费者,购买高频消费的商品时,能够享受到和一线城市一样的配送效率,使“就近买“和“上京东”所用时间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一线城市的一些先进经验和优质体验,在宜昌也在逐步落地兑现中。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

京东物流宜昌城市仓正式投运

3、宜昌目前的软件公司主要扎堆在西陵软件园、三峡云计算大厦、清华科技园等。举个例子,最近两年宜昌市招商引资最大的一家软件企业是东软集团,它就落户在西陵软件园。这家公司是我在北京的老东家,我入软件这行第一家公司就是东软。创立于1991年的东软集团,是我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目前连续8年居中国医疗IT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排行榜第一位。东软在软件开发领域拥有很成熟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它最开始是做对日软件外包起家的,所以东软在软件方面做的这么严谨规范和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2019年5月份,宜昌市与东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东软集团及子公司将与宜昌共同开发东软大数据产业园区,包括东软大健康中部研发基地、医疗健康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东软呼叫中心区域总部项目等。就此,我敢推测未来几年宜昌的软件行业将会在东软这个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弥补宜昌在高端现代服务业软件业务板块的不足。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

宜昌与东软集团共建大数据产业园

4、再看互联网、物联网领域,今日头条(抖音)宜昌总部之前在清华科技园然后搬迁到了水悦城写字楼,猪八戒宜昌创客社区、启迪之星落户在清华科技园;物联网领域我重点关注到了一家公司,升哲科技,这家公司目前大有成长为物联网领域的独角兽之势,创始人赵武阳,85后。一家成立不到5年的公司,它的产品和服务已销往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包括微软、博世、诺基亚、谷歌、日本住友等诸多世界500强公司,被硅谷评论评为“全球成长最快的50家高科技公司”之一。他的创业故事被央视还有三峡电视台都报道过。上次路过西陵软件园,发现挂了一块升哲科技的牌子。

蝶变!三线城市高新产业与人口的深度观察(上篇)

宜昌籍33岁创客赵武阳成中关村领军人才

说完了产业,我们需要来说说人口,因为产业跟人口是相辅相成的,而我最关注的是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和人才流向。

我从本人这些年在北京工作的经历,以及通过宜昌本地朋友的分享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人才流动的方向是大致相反的。简单讲就是一线城市的人才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而三线城市的人才则从体制外流向了体制内。诸葛磊在北京工作的这些年,发现一起工作的部分同事之前就是在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工作,列举如下:

1、我在北京的第一家公司中关村在线,当年隶属于CBSi(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互动媒体),在IT科技媒体垂直领域能排NO1. 我进入这家公司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论坛组织的一次征文比赛活动,我写了篇文章,拿了NO1. 结果被中关村在线的核心硬件事业部的老员工举荐给了BOSS,我就这样机缘巧合的拿到了去北京的offer。

我们部门同时期进来的一个小伙之前在住建部门某办公室工作,当时问他为什么离开体制内来这里,他就说:整天给领导端茶倒水,上班也没啥事,很无聊,感觉一眼能望到头,所以还是想趁年轻出来折腾一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就这样他放弃了铁饭碗,来到了这家私企,我能感觉到他是出于兴趣而来到这家公司的,因为我们部门的大多数人都是硬件发烧友,平时都会聊一聊。这个小伙过了几年之后跳槽到了小米去做产品经理,职场路上顺风顺水发展的挺不错的,而小米当时也正值它的高光时刻。我能感觉在北京有不少年轻人是在为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不单单是为了赚一份工资。

2、第二个人,也是我在第一家公司的同事,人称顾爷。最开始我不知道大伙为啥叫他顾爷,最后我在私底下才了解到这位顾爷的背景很强大,顾爷的老爹在朝中身居要职,他老爹一直想让他从政,但是顾爷那样子似乎是不太愿意。可能是当年他老爹发生过一些事情,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所以他果断放弃了从政,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写文章。

顾爷之前是在央企部门写文章,他写的是标书,据说有一次他们参加投标之后,当他第二天去招标部门办公室,发觉他辛辛苦苦写的标书被当做废纸踩在了脚下,那一刻顾爷心如刀绞,他动了要离开的念头。顾爷也是被我部门的好友推荐过来的,当时领导给他开了很高的待遇,顾爷在入职之后也不负众望,他说写的一些显卡GPU技术分析大文,在当时的IT媒体界顿时树立起了业界标杆的地位。

我跟顾爷聊过一次,因为有段时期非常想跳槽但又犹豫不决,顾爷跟我深聊时他说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公司单位无非三种,混人、混事、混点,你需要进什么样的公司环境你得提前想好。这里面的混人,应该指的是混关系,混事应该指踏实做事的工作,混点就是到点下班的工作。我问顾爷为什么不让老爹给你介绍个轻松的工作,顾爷说想自己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他说他写大文写的很有成就感,他不想走他父辈的老路。顾爷说他的老爹最后还是认可了他的选择。

3、第三个人C医生,他是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骨科医生,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他当时从医院出来创业的时候,月薪已经达到了5W+,说实话一般人很难理解一个医生会抛弃稳定且社会地位极高的医生职业,去跟一群完全领域不沾边的陌生年轻人一起做移动互联网创业。

同样的,C医生也是从体制内跳槽到体制外,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执意出来创业,留在301医院不是很好么,一辈子衣食无忧且社会地位又高。他就说他是江苏常州人,他们那边江浙一带的人都愿意自己出来干,他自己的老爸年龄大了,依然还在跑业务。看来江浙一带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创业基因在骨子里。

对比我在北京遇到的这些同事和创业伙伴,我发觉我宜昌的同学朋友在前些年所反馈的消息和趋势跟我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几乎是反向的,我也简单举几个例子:

1、我有好几个同学回宜昌之后先是在本地企业单位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发现三线城市的企业工作实在是辛苦、薪资低而且被大众认可的程度也比较低,所以他们大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开始往一个方向发展:考公务员。我的大学同学更厉害,知道自己毕业后铁定要回宜昌,所以大学期间就开始在备考公务员。

看见没,三线城市的人才流向跟一线城市是完全相反的,三线城市的优质人才基本都流向了体制内,或大型国企央企和本地龙头企业等。自主创业的人很少,不敢冒风险是大多数人的基本心理,我也有一些从武汉早早回去创业的朋友,但是结果都不太理想,技术门槛低、招不到年轻人、当地的消费能力有限和各种关系需要打点等等让我的这帮当初雄心壮志要返乡创业的发小尝试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创业的成功率极低,它已经不再是28法则,我觉得应该是19法则,也就是说大概率情况下创业是失败的,创业成功是偶然。

2、再一个整个三线城市的创业政策引导一般是由政府来主导,前些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宜昌是很少看到有专业的创业孵化器机构来帮助和指导这些年轻人创业。

我的好友S总,曾经给我说,他当年创业的时候,有关部门承诺的创业补贴资金一直被克扣,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前几年的宜昌创业环境居然这么差。要知道我的这位S总朋友,可以算的上是宜昌本土的连续创业者,其实我打心底还是挺佩服S总的,当他在星巴克给我讲诉他的创业经历的时候,他创业过程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人员问题、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S总一个人在支撑。所以我觉得S总要是放在一二线城市,大概率会得到投资人的相中,因为投资人大多比较认可这类连续创业者且有实战经验和战绩可供参考判断。

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宜昌本土的实战型连续创业者,虽然S总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结束了多年的创业,目前已是今日头条(抖音)宜昌地区的一位高管,但我诸葛磊依然敬S总是条汉子。

3、还有一个宜昌本地的软件创业团队。我跟他们的认识也是通过QQ群认识的,很巧的是在前些年他们的几个核心成员包括技术负责人跟我都住在夷陵区的同一个小区,而且我还认识了一个主做海外SEO优化的自由职业者,最巧合的是他居然住在我同一栋楼的楼上。所以你会发现,宜昌说大不大,说小又很小,干我这行的居然都住在同一个片区的同一个小区,他们之前都有过在外地工作的经验。

这个软件团队的技术负责人当年在重庆工作,因为家中父母身体情况的原因而决心返回宜昌一边创业一边照顾父母,听他的诉说,他们团队前几年碰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牛市,APP开发的订单都接到了手软,这些订单大部分来自于外地雇主,接单的渠道是通过网络。而近些年由于市场区域饱和再加上宜昌本地市场软件消费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团队有时候也会碰上好久接不上一单的尴尬局面。不过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团队对新兴技术的研究也很有前瞻性,忙时接单,闲时研究新技术。

我有一次问了下这个哥们,宜昌本地的软件市场如何,他简单回了几句:软件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都比较弱,发包需求大多集中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不过大多可能需要有关系才能拿下,有时候也靠运气。我大致明白了,这可能就是大多数三线城市的软件行业创业环境吧。

以上这几个故事都是3年前我本人亲身经历所接触到的事实,一晃好几年过去了,2017年下半年我回到湖北,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宜昌,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享受老家悠闲自得的生活,同时我还在2017-2018这两年仔细去观察和倾听这座城市的变化。至于有哪些变化,且听诸葛磊下文分解。

posted @ 2019-07-19 21:19  谦信君  阅读(7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