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 Motif Clustering via (Hyper)Graph Partitioning
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图的广泛应用:图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学抽象,被广泛应用于表示复杂现象,如数据依赖、社交网络、网页链接、电子邮件交互等。
- 局部聚类的需求:随着每天生成的数据量激增,处理整个图变得日益困难。许多应用只需处理图的一小部分,即局部聚类,这在社区检测、生物信息学网络结构发现等领域尤为重要。
- 局部模式聚类的提出:传统的局部聚类方法主要基于边的分布,而局部模式聚类则基于更高阶的结构(称为模式)的分布,能够发现更高质量的局部社区。
2. 研究内容
- 问题定义:给定一个图、一个种子节点和一个模式,局部模式聚类问题旨在找到一个包含种子节点的良好定义的社区,该社区在模式分布上具有高质量。
- 模型构建:论文提出了两种模型:图模型和超图模型,用于表示种子节点周围的模式分布。
- 图模型:对于大小最多为三的模式,图模型是精确的。它通过将模式转换为边并收缩种子节点的邻域来构建。
- 超图模型:对于任意大小的模式,超图模型更为通用。它通过将模式转换为超边并收缩种子节点的邻域来构建。
- 划分算法:使用先进的(超)图划分算法(如KaHyPar和KaHIP)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划分,以直接最小化原始网络中的模式电导。(模式电导(Motif Conductance)是衡量局部模式聚类(Local Motif Clustering)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用于评估聚类结果的内部连接紧密程度与外部连接稀疏程度。)
超图模型是整个图 <span class="katex"><span class="katex-html"><span class="base"><span class="strut"><span class="mord mathnormal">G&nbsp;的一个简洁表示,其中强调了局部模体聚类的相关信息:边被省略,而模体被明确表示;全局信息被抽象化,而局部信息被详细保留。
3. 算法步骤
- 选择球体:以种子节点为中心,执行固定深度的广度优先搜索(BFS),选择包含种子节点及其近邻的节点集合S。
- 模式枚举:在选定的球体S内枚举所有包含至少一个S中节点的motif。
- 模型构建:通过将Motif转换为(超)边,并将S合并成一个节点t,构建(超)图模型H_μ。
- 划分与优化:使用多级(超)图划分器KaHIP(KaHyPar)将模型划分为两个部分,我们通过重复划分过程 <span class="katex"><span class="katex-html"><span class="base"><span class="strut"><span class="mord mathnormal">β&nbsp;次(每次使用不同的随机平衡约束)来探索不同的组合,从而找到具有最低模体电导的划分。再将H_μ的划分转换为G中种子节点周围的局部簇。【并通过多次迭代和局部搜索来优化结果,以找到具有最小模式电导的社区。】

4. 实验评估
- 实验设置:在KaHIP框架上使用C++实现算法,并利用了KaHyPar和KaHIP的公开库。
- 对比算法:与当前最先进的局部模式聚类算法MAPPR进行了对比。
- 实验结果:
- 聚类质量:论文提出的算法在平均模式电导值上显著优于MAPPR,达到了MAPPR的三分之一。
- 运行时间:论文提出的算法平均比MAPPR快6.3倍,且不需要在整个图上进行预处理模式枚举。
5. 关键贡献
- 模型创新:提出了基于(超)图划分的局部模式聚类方法,通过构建图模型和超图模型来表示种子节点周围的模式分布。
- 算法优化:利用先进的(超)图划分算法直接最小化模式电导,并通过多次迭代和局部搜索来优化结果。
- 实验验证:在多个真实世界的图数据集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6. 未来工作
- 扩展到其他模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角形模式上,未来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模式。
- 处理更大规模的图:研究如何在大规模图上高效地应用局部模式聚类算法。
- 结合其他技术:探索如何将局部模式聚类与其他图分析技术(如社区检测、链路预测等)相结合,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7. 结论
论文提出了一种通过(超)图划分进行局部模式聚类的新方法,给定一个种子节点,我们的算法会在其周围选择一个节点球,并构建一个(超)图模型,该模型的设计使得在(超)图模型中的最优解能够最小化原始网络中的基元电导。该方法在聚类质量和运行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当前最先进的算法。通过构建图模型和超图模型,并利用先进的(超)图划分算法,论文成功地解决了局部模式聚类问题,为图分析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